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經濟人文領域后世博時代論文發表期刊

發布時間:2013-07-28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在成功舉辦了一屆世博會后,對世博資源的繼續開發利用,是擺在世人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下,怎樣以最少的投入將世博期間的物資、人脈等資源在經濟人文領域再利用起來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論文摘要】在成功舉辦了一屆世博會后,對世博資源的繼續開發利用,是擺在世人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下,怎樣以最少的投入將世博期間的物資、人脈等資源在經濟人文領域再利用起來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論文關鍵詞】經濟人文領域;后世博時代;城市

  一、2010中國上海世博會基本概況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我國上海舉辦的第41屆世博會(Expo 2010),是由我國舉辦的首屆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為主題,總投資達450億人民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吸引了2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7000萬人次的參觀者。創造了世界博覽會史上最大規模參展記錄和參觀記錄。上海世博會參展從上海市中心黃浦江兩岸,南浦大橋到盧浦大橋之間的濱江地區;會場面積5.28平方公里,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如正式參展方的自建館,大約有4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報名建設,其數量為歷屆之最、世博會主題館屋面太陽能板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是目前世界最大單體面積太陽能屋面、主題館墻面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生態綠墻,為5000平方米。上海世博會直接投資為286億元,財政總預算將達到300億-400億元。作為首屆以“城市”為主題的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會將主題定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副主題:“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經濟的繁榮、城市科技的創新、城市社區的重塑、城市和鄉村的互動”其目標是要以“和諧城市”的理念來回應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訴求,積極塑造“和諧城市”的范例,這個理念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歷史與未來的和諧”以及“人與人的和諧”。

  二、世界各國、歷界世界博覽會后期利用基本情況比較分析

  世博會發源于19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萌芽之際。至今已經舉辦過4O多屆。一般而言,世博會都要占用大量資源建設場館,布置設計等等,世博會結束后后期利用基本情況稱為認為關注的焦點?v觀歷屆世博會的情況,世博園區后續利用主要呈現五個特點。一、后續利用從無意識過渡到有意識。如倫敦世博會意味著從簡單的商品交換到新生產技術、新生活理念交流的重大轉變。1876年美國費城博覽會將博覽會的一部分建筑保留下來用做藝術展覽,有意識地保留和利用了藝術館。1880年澳大利亞墨爾本博覽會建造之初就設想了一個永久性建筑至今仍然保留著當初的用途,以開展會展和陳列的形式活動。1888年西班牙巴塞羅納世博會建造的凱旋門現已稱為巴塞羅那乃至世界著名旅游景點。1889年巴黎世博會標志性建筑——埃菲爾鐵塔已成為城市地標巴黎的象征。世博會很多場館都成了后續利用之保留標志性建筑的典型,使旅游業因之受益。

  1935年比利時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在建筑設計上選擇了永久性建筑的設計方案。1904年紀念路易斯安娜世博會的建筑多是臨時性的,世博結束后恢復不再是以往的公園,自然風貌也有了很大改善,世博會后的森林公園向游人開放了,成了高爾夫球場、網球場、野餐場地、美術宮還有動物園等娛樂設施。1933年美國芝加哥舉辦的萬國博覽會由于場地會后要成為景觀園.所以建筑是臨時的。博覽會結束后,只有行政建筑保留了下來,后來又轉換成自然公園。

  三、2010上海世博會后期利用價值的前景分析

  作為世博會的舉辦城市,上海在全國支持下,為辦好一次“最成功、最圓滿、最難忘”的世博會,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時也從世博會的籌辦和舉辦過程中,積累和獲得了以下文化資源:現代建筑文化資源;影視廣播文化資源;創意產業文化資源;數字化內容和新媒體資源;藝術品與工藝品文化資源;出版和版權開發資源;空間視聽、演藝和娛樂文化資源;會展服務文化資源。因此,其后期利用價值的前景十分廣闊。以世博會為發端,進一步強化區域經濟品牌,以期世博后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是上海世博會的重要財富。

  四、2010中國世博會后期利用價值的實現路徑

  通過考察,筆者認為2010我國世博會后期利用價值的實現路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撥款公共文化項目

  上海世博會展示了以生態、綠色、智能、創意、集約、人本為特色的現代建筑文化潮流。如(1)現代建筑文化項目,有的場館成為濃縮版的最佳城市范本,有的設計了耗能極低的節能減排人居空間,還有的展示了民間文化和遺產的積淀,(2)可以說,尊重與傳承影視廣播文化資源。各個場館均彰顯了自身的個性魅力。因此,政府撥款建設公共文化項目比較適宜。

  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當代影視廣播新潮的空前展示。體現在人文層面大家喜聞樂見的大眾傳媒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調動。此文化創意與媒體科技的互動更進一步,成為表達人類理想和情感的有效手段。在普及與傳承世博文化上,大眾傳媒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創意產業文化資源。世博創意精品匯聚、引領思潮,具有明顯的標志性、藝術性、前瞻性和實驗性。

  (二)企業招投標商業娛樂中心

  世博期間所建設的建筑物可以在后世博時代保留一部分作為商業娛樂中心,這是世博會對社會民眾的一種利益回饋,同時也是城市文明的進一步提升。當下,很多城市一味講究高樓林立,要有現代化感,對于已有資源利用意識不強。這就形成了發展主義下的反差。這種“文明困境”是在現代性條件下,人們對轟轟烈烈的城市文明建設缺乏認同的現實表現。由此,逼著認為,后世博時代,政府可以通過企業招投標的放肆發展商業娛樂中心,將其作為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

  (三)城市文化軟環境構建

  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而世博會的籌辦本身就是要促進城市文明秩序建構的邏輯基礎。筆者認為城市文化軟環境建設,首先要有社會認同。它意味著社會成員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念、文化信仰和行動取向,強調社會成員的集體意識以及對“社會”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從而成為增強凝聚力。社會認同是以共同的文化價值為基礎的,這就要求在全社會建立起文明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心理結構、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讓普通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如同世博會期間一樣,經歷文明、感受文明、享受文明,讓文明成為一種自覺意識。

  (四)旅游景點的工藝品、紀念品和旅游用品開發

  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對于世界各國各民族藝術品與工藝品來說,是一個空前絕好的展示機會。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品和工藝品凝聚了各國各民族的智慧與創意,引發了國內外參觀者的觀賞興趣,同時也作為傳統技藝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傳承得到弘揚。上海世博會無論是參展國家還是國內各省市,都提供了大量的藝術品和工藝品。如:土耳其館能辟邪的神奇小石頭、英國館的神奇植物種子、意大利館的手工藝制鞋;摩洛哥館精美的陶器手工藝品等;再如河北唐山的皮影,保定的曲陽石雕、山東的濰坊風箏、高密剪紙,湖南的女書、湘繡,福建的泉州提線木偶,寧夏回族的民樂,云南的茶藝表演,新疆的木卡姆,西藏的唐卡等盡展風流。在后世博時代,世博會期間的紀念品不僅可以進行旅游用品、工藝品開發,展示各國文化及獨特風情,滿足廣大參觀者“把世博帶回家”的美好心愿,這些工藝品、紀念品都成為體現各國文化和城市主題的點睛之筆。

  五、結束語

  上海世博會留下了豐富的物質和文化遺產,不僅包括自然科學領域的,更重要的還是在經濟人文領域,在后世博時代,該文化資源具有十分巨大的產業市場開發價值,應當好好利用。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