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利益相關者治理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形成機理研究

發布時間:2018-10-12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針對理論上對企業社會責任形成機理問題仍存在分歧的現實,本文以利益相關者治理為切入點,對企業社會責任形成機理進行解構。研究表明,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邏輯起點是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本原性質是以有效履行契約為目標的資源交易過

  摘要:針對理論上對企業社會責任形成機理問題仍存在分歧的現實,本文以利益相關者治理為切入點,對企業社會責任形成機理進行解構。研究表明,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邏輯起點是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本原性質是以有效履行契約為目標的資源交易過程,也是在價值創造導向下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結果;利益相關者相互信任機理、利益相關者優勢互補機理以及利益相關者合理利益分配機理共同揭示出企業社會責任的形成機理。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治理,企業社會責任,資源交易,利益相關者信任

社會責任

  一、引言

  長期以來,受到傳統的“股東至上”觀念的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并沒有被廣泛關注。但近年來,隨著企業不斷發展所引發的諸如商業道德、產品安全以及環境保護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如何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其中,企業社會責任是如何形成的,企業社會責任形成過程存在什么樣的作用機理,這對于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來說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企業社會責任形成機理日益成為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問題。

  截至目前,已有文獻大多從制度、經濟和道德等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1][2][3],然而,大多數文獻卻忽略了利益相關者治理這一因素。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和支持,企業應該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4]。因此,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公司治理的重要內容,會受到利益相關者治理的影響。利益相關者如何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其作用機理是怎樣的?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就需要在利益相關者治理背景下,深刻認識企業社會責任的形成過程,揭示其中的復雜機理,這對于解決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問題,提升企業價值,豐富相關理論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本文基于利益相關者治理視角,從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邏輯起點出發,探討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本原性質,解析企業社會責任形成機理,以期為實踐提供指導,并對理論研究有所助益。

  二、相關概念界定

  (一)利益相關者

  從利益相關者本質來看,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內容。

  第一,利益相關者會與企業產生相互影響作用。企業需要利益相關者向其提供資源,而利益相關者會對企業產生利益訴求,因此,利益相關者與企業之間為了各自利益會互相影響。

  第二,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著契約關系。契約是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相互影響的基礎,其明確了雙方的行為方式、相關權利和義務。這樣,利益相關者會以契約方式向企業投入資本,而企業會以履行契約方式來承擔社會責任。因此,契約是聯結利益相關者和企業的重要紐帶。

  第三,利益相關者要向企業提供專用性資本。專用性資本具有異質性、稀缺性以及較高的邊際產出等特征。而這些特征會使得專用性資本不僅是企業創造價值的基礎和源泉,而且還能體現出利益相關者在企業中的重要性。因此,專用性資本投入就成為利益相關者判斷的重要標準,也是利益相關者權力配置的基礎。

  第四,利益相關者會承擔一定的企業經營風險。利益相關者所投入資源的價值變化取決于企業的經營發展,因為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是以企業為載體,其必然會承擔企業的經營風險。因此,利益相關者會具有企業的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其自然而然就會參與到企業日常經營管理活動,從而形成共同治理模式。

  綜上所述,依據以上描述,股東、員工、消費者、債權人、政府和供應商符合利益相關者概念特征,在企業經營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股東、員工、消費者、債權人、政府和供應商是利益相關者的重要構成。

  (二)企業社會責任

  利益相關者理論主要認為,企業生存和發展是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結果,企業要對利益相關者負責。由此可以看出,該理論蘊含著豐富的企業社會責任思想,其不僅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對象[5],而且還揭示出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內涵[6][7]。

  與此同時,契約理論認為,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契約關系[8]。這些契約規定了企業和利益相關者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這樣,利益相關者就會通過契約方式在企業價值創造基礎上向企業提出利益要求。因此,這些利益相關者所提出的利益要求就成為企業對利益相關者所要履行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9]。

  綜上所述,企業社會責任實際上就是指企業對利益相關者所具有的契約責任,并通過履行契約方式來滿足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具有以下顯著特征:

  第一,企業社會責任具有契約性。

  Donaldson和Dunfee(1995)研究認為,契約是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的根源,其將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與企業社會責任有機地聯系起來[10]。因此,為了獲取利益相關者的支持和認可,企業要以履行各種契約方式來承擔對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滿足其利益要求,使得企業社會責任內容具體化,也為分配價值創造提供了重要依據。

  第二,企業社會責任具有不完全性。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需要耗費資源的,然而,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其必然會調整和平衡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同時,根據契約理論,企業必須要按照各種契約約定來履行社會責任。企業與利益相關者所締結的契約主要分為顯性契約和隱性契約[11]。但是,顯性契約的不完全性特征和隱性契約的非強制性特征,會降低對企業行為的規范和約束,從而導致企業不良行為的產生。因此,企業不可能完全滿足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

  第三,企業社會責任具有成本性和價值創造性。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本質上是對企業價值創造進行分配,這會降低企業價值,增加企業成本。然而,從利益相關者角度來看,利益相關者是企業價值的創造者。因此,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來獲取利益相關者更多的認可和支持,這樣會促使利益相關者提高其投入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進而提升企業價值?梢姡髽I社會責任行為具有顯著的雙重性,既能增加企業成本,還會創造企業價值。

  第四,企業社會責任具有層次性。

  具體而言,在關注哪類利益相關者方面,由于企業只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這樣,企業需要根據各利益相關者的重要性對其給予不同程度的關注,優先關注那些對于企業生存和發展來說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在滿足利益相關者的哪類利益要求方面,企業會優先滿足利益相關者最為重視的那些利益要求。綜上所述,企業要對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進行層次性滿足。

  三、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邏輯起點: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

  長期以來,企業經營與發展完全依賴于物質資本,而物質資本所有權是企業權力的唯一來源。這樣,物質資本提供者股東便會享有企業全部權益,成為唯一的企業治理主體。因此,企業就必須僅為股東利益最大化服務。但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股權結構的日趨分散,知識經濟的興起以及其他資本重要性的提高,企業生存和發展所不可或缺的資源不再僅僅是股東所投入的物質資本,還包括其他利益相關者所投入的資本,例如,員工所投入的人力資本、政府所投入的公共資本等等,這樣會大大降低物質資本的稀缺性和重要性。這時,企業的目標不僅僅是股東利益最大化,而是為利益相關者服務。

  企業的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不再集中于股東,而是分配給企業各利益相關者。企業的經營發展不僅僅依賴于股東的支持,而是需要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綜上所述,利益相關者為了實現各自利益會向企業提供專用性資源,而專用性資源會賦予利益相關者影響或控制企業行為的權力,這時,利益相關者就會參與到企業日常經營管理活動中,從而形成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

  四、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本原性質:資源交易過程

  企業社會責任形成具有重要的前提條件,即企業必須要有資源投入創造出價值,這就意味著企業社會責任是要在價值創造基礎上才能實現,其形成來源于資源投入。因此,只有將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特征與其形成前提條件之間建立聯系并對它們進行拓展,才能夠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本原性質。

  五、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復合型協調機理

  企業社會責任形成機理是由多種影響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復合型協調機理。由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邏輯起點及本原性質可知,企業社會責任是在利益相關者治理下形成的。而利益相關者之所以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關鍵在于其會向企業投入各種資源,而這些資源稟賦的差異會導致利益相關者在企業社會責任形成中的作用和功能不同。因此,本文將從資源投入視角探析每一類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用機理,并進一步分析基于利益相關者治理的企業社會責任形成整體機理。

  六、結論

  目前來說,企業社會責任是提高企業價值,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企業社會責任的形成往往需要利益相關者治理作用來進行。基于此,本文選取企業社會責任形成過程為研究內容,從利益相關者治理視角對企業社會責任形成內在機理進行解構。研究表明:

  第一,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邏輯起點是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這能夠解釋為何要在利益相關者治理下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形成機理;第二,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本原性質是以有效履行契約為目標的資源交易過程,也是在價值創造導向下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結果,這準確地描述出整個企業社會責任形成過程;第三,利益相關者相互信任機理、利益相關者優勢互補機理以及利益相關者合理利益分配機理共同構建了利益相關者相互作用的復合型合作協調機理,從而揭示出企業社會責任形成機理。以上研究結果不僅豐富了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理論,而且對于具體實踐也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第一,企業應建立其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機制。企業應加強與利益相關者的交流與溝通,建立交流溝通平臺,明確相應的溝通渠道和途徑,制訂溝通策略,以便企業能夠全面準確地了解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從而為相關決策和戰略制定提供依據和幫助。

  第二,企業應建立利益相關者參與機制。讓利益相關者準確有效地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和意義,并產生深刻的共鳴,明確利益相關者參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工作,為其找到相應的位置,共同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形成。

  第三,企業應實施基于利益相關者的企業社會責任戰略。企業應將利益相關者理念納入整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戰略的價值取向中,注重和迎合眾多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通過不斷滿足和平衡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來得到利益相關者信任、支持與關注,從而維持與利益相關者良好的關系,為建立有效的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張兆國,靳小翠,李庚秦.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交互跨期影響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13(8):32-39.

  [2]肖紅軍,李偉陽,胡葉琳.真命題還是偽命題:企業社會責任檢驗的新思路[J].中國工業經濟,2015(2):102-114.

  [3]周中勝,何德旭,李正.制度環境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軟科學,2012(10):59-68.

  [4]李維安,王世權.利益相關者治理理論研究脈絡及其進展探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29(4):10-17.

  [5]RufBM,MuralidharK,BrownRM,JanneyJJ,PaulK.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changein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financialperformance:Astakeholdertheoryperspective[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1,32(2):143-156.

  [6]張兆國,梁志鋼,尹開國.利益相關者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2):139-146.

  [7]溫素彬,方苑.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面板數據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2):150-160.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