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供給側改革助推就業結構優化

發布時間:2018-09-14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為推進當前經濟的穩步增長,確保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適時提出以三去一降一補為特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主張。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產業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動和升級,勢必會對勞動力總量與質量、就業結構等造成重大影響。就業

  摘要:為推進當前經濟的穩步增長,確保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適時提出以“三去一降一補”為特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主張。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產業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動和升級,勢必會對勞動力總量與質量、就業結構等造成重大影響。就業結構受人口、經濟、制度、心理、技術等五大因素的影響,但總的來說,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面推進,將通過提高人力資本來增強就業能力,優化產業結構來擴大就業效應;鼓勵“雙創”以完善就業服務等方式倒逼就業結構的優化。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就業結構,“三去一降一補”

供給側改革

  1供給側改革提出的背景及內容

  1.1供給側改革提出的背景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經濟快速增長的動力一直是消費、投資與凈出口。但這種高速的經濟增長并非一帆風順,而產生了許多問題,比如環境污染、產能過剩、資源浪費及結構性問題。同時,依靠出口和人為加大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長期保持,一旦國際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外需下降,經濟增長的步伐就受到很大影響。

  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發達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創傷,購買力和對外投資力下降。當時中國對外貿易收入也大幅度下降,使中國經濟依靠投資出口增長的方式難以持續,經濟增長速率急劇下降。時任政府為克制經濟速率減慢態勢,維護經濟良性增長,制定經濟調控計劃,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實施了投資4萬億刺激內需的政策。這種通過需求側調控經濟的方式確實抑制了經濟下降趨勢,使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但需求側的副作用也將隨著經濟增長而顯現出來。投資邊際報酬遞減,產生產能過剩問題,即低中端產能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過大,而高端產能占據比重相對較小。

  低端產能過剩進一步加重,庫存不斷增加,且過度投資導致供需結構錯位,低中端產能市場需求疲軟,供給過剩,而高端產能供給不足,部分領域還出現嚴峻的短板問題。在這種產業結構失調的情況下,就業結構也受到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有些產能供給過剩行業部門釋放出部分就業崗位,但就業的勞動力產出效率低,甚至造成產業虧損。在這種情形之下,中國要實現經濟快速增長較為困難。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持續變動,經濟增長速率隨之呈現逐步下降趨勢,2011年至2015年經濟增長速率分別是9.2%,7.8%,7.7%,7.4%,6.9%,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這意味著經濟增長需要提質增效,如果經濟增長既減速又難以保質,那么會使問題越積越重,風險也隨之增大。

  近幾年經濟增長速率保持在6%-7%左右,要使新常態經濟可持續良性穩步增長,必須另謀發展思路。自改革開放以來的較長時期內,中國經濟增長一般是通過需求側拉動的,即從需求角度追求經濟增長。不可否認,需求側刺激經濟增長的方式在一定經濟發展階段對推動經濟高速增長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但過度重視需求側管理,忽視供給管理的經濟理念產生的負面影響也較為嚴重。過度關注需求端,而對經濟增長源頭問題關注不足,如諸多生產要素投入結構、實際產出效率與質量把握、供需關系、結構性問題等,造成較多低端產能過剩、較多資源浪費于低效部門、庫存累計增加、供需失衡等問題。如果依舊通過需求側管理中國經濟所面臨的難題恐怕收效甚微,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需轉變并推出新的經濟發展思維,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由需求側管理向供給側管理轉變,從供給側發力,通過有效出清過剩產能與庫存、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調節供需關系、彌補短板優化供給機制等多種方法,把握新科技革命機遇,改善要素產出效率,不斷提升供給效率,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創新供給方式引導需求,使供給與需求有效契合、良性互動,充分發揮兩者的聯動作用,既確保當前經濟的穩步增長,又注重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而中央適時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主張。

  1.2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內容

  經濟系統運行主要由需求和供給兩端組成,兩者相互影響,存在動態轉換關系。通過供給使需求得到滿足,根據需求使供給順利開展。當需求與供給相匹配時,市場達到均衡狀態,既無產能過剩,也不存在供給不足。如果需求超過供給,就會使產品和服務供不應求,這時就應該加大生產增加供給。

  如果需求低于供給,則會出現產品和服務剩余,需要減少生產,減少供給。供需總量失衡或結構錯位,其中一方必定要進行調整,使二者良性互動直至達到均衡狀態。目前,中國經濟增長依靠需求刺激已經難以為繼,導致產能過剩與庫存不斷累積、部分產業部門又得不到有效供給等問題,故需從供給端出發,通過有效供給,提升供給效率,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提出供給側改革。

  [1]他既重點強調推進供給側改革,又提出要適當擴大和創造需求,提升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實現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2]此后,中央領導在眾多會議上多次強調,堅持供給側改革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以供給側為突破口,通過改革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增加有效供給,提升供給結構對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升級要素結構,提高諸多生產要素投入使用效率,提高全要素資源優化配置,滿足民生要求,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成為經濟發展新動力,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以推進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3]需要注意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三去一降一補”,配合實施相關政策以發揮和增強政策效應。其關鍵是推進結構性升級調整,分別通過政府、資本、勞動力及創新這四條主線對經濟結構、增長方式結構與動力結構進行調整。

  [4]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和政府對當前經濟實際情況清晰認識、引領經濟新常態發展而做出的重大創新,是推動經濟良性發展、增強綜合國力的歷史選擇,是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就業是與經濟增長息息相關的,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勢必會對勞動力總量與質量、就業結構等造成重大影響。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作用。從短期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就業結構的影響消極略多,但從中長期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面推進將促進就業結構優化,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質量,促進社會就業,優化勞動力配置。

  2就業結構的含義及影響因素

  2.1就業結構的含義

  就業結構指勞動力在國民經濟各區域、各行各業的比重構成及其相互關系。它體現為在經濟系統運轉中勞動力資源的配置分布情況。[5]就業結構具有歷史性、復雜性和功能性三個特性。它之所以具有歷史性,是因為它是由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決定的,隨經濟社會發展而發展,是階段有序的。一般情況下,就業結構的變動從低層次轉向高層次,從落后到現代不斷向前發展。就業結構同其他經濟結構相似,都有一定的功能作用,即內部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下所展現出的特定功用。

  先有結構后有功能,結構決定功能,結構是基礎,功能是其外在表現。就業結構功能正常發揮的基礎條件是就業結構中各種組成部分、各層次要素相互協調,能夠實現交換和互通,包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等。就業結構的轉化和流通能力越強,就業結構的功能就越強大。為實現與經濟發展的步伐協調一致,中國需確保就業結構功能正常發揮。就業結構又具有復雜性,它本身不是一個單一的結構,是不同層次多種因素聯合作用的。按照層次劃分,有宏中微觀就業結構。按勞動力自身劃分,分為就業的性別結構、職業結構和勞動力素質結構,按產業劃分,為一、二、三次產業結構。[6]

  2.2就業結構的影響因素

  2.2.1人口因素

  人口是社會生產經營行為的主體,也是人力資源的獲取來源。在社會經濟系統運轉過程中,人口是判定勞動力存量大小的關鍵。人口的數量與質量對就業水平的高低有著重大影響。[7]人口素質體現在三個方面:思想意識、身體狀況、科學文化素質。勞動者的素質水平直接影響勞動者工作機會的多寡與從事職業的質量好壞。一般情況下,高素質的勞動者競爭能力較強,較易獲得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勞動者綜合素質越高,越有可能從事技術水平較高的生產經營活動。

  2.2.2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主要指經濟增長水平與產業結構兩個方面。經濟增長的快慢決定就業總量的大小。經濟增長質量關系到就業結構的協調與否。經濟增長會加大對勞動力的需求,經濟增長越快,社會需求總量越大,消費品需求越多,需要的勞動力人數越多。經濟增長越慢,社會需求總量越小,消費品需求越少,需要的勞動力人數越少。經濟蕭條期則大量裁員,造成大量人口失業。經濟增長的質量高,就意味著資源效率的提高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區域發展均衡與生態環境改善等等,進而也意味著勞動者綜合素質高,就業文化技能結構較高;反之,則就業文化技能結構低。

  產業結構決定勞動者就業的廣度與高度,也影響著就業結構的調整。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產業結構決定勞動者所從事的行業;第二,產業結構的空間分布直接影響勞動者就業的地域范圍;第三,產業結構的發展決定了勞動者工作崗位的素質要求;第四,產業結構的轉換也決定了勞動力需求的變化。整體而言,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決定了勞動力的需求類型及其分配方式的選擇,即就業結構的變動過程。也就是說,就業結構隨著產業結構的轉換而轉換,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具有一致性。

  2.2.3制度因素

  勞動就業是社會得以持續生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受社會生產關系的制約,也受上層建筑的制約。能夠對就業結構施加影響的制度因素有經濟體制、薪酬制度、勞動用工制度等。經濟體制有計劃與市場之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切按照指令性計劃實行,其中包括勞動就業,勞動者較少能自主擇業,很可能造成勞動力供需不對稱或不合理。市場經濟體制下,根據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勞動者自主擇業,優勝劣汰,用人單位擇優錄用,兩者共同訂立契約。

  這有利于平等就業,擴大就業,也有利于勞動者的就業需求與就業崗位匹配協調,推動就業結構的合理化。但完全靠市場機制解決勞動力的供需問題是不可行的,因此,政府應在適當的時候對勞動力市場做出一定的調節安排。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夠調動勞動者積極性,提高經濟產出水平和產出效率,確保勞動者達到或超出就業崗位要求,既優化就業結構又促進資源合理配置?茖W的勞動用工制度能夠明確權責,造就平等的就業主體,使勞動者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中發揮作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競爭力,這對于就業結構質量提升可產生積極的作用。

  2.2.4心理因素

  這主要是指勞動者自身的就業愿望和就業意識,包括就業偏好、職業效能感、擇業動機、職業興趣等。這些認知會引導勞動者進入自身感興趣的行業部門,關系著勞動者職業選擇的合理性,直接影響勞動者與崗位的契合程度。這些認知受不同經濟形勢、就業環境和家庭影響而發生變化。有些時候受特定就業意識的影響,勞動力市場可能會出現供需錯位,產生就業難、用工荒等問題。

  2.2.5技術因素

  技術會給就業結構帶來重大影響。技術的進步推動產業結構變動,新技術的使用淘汰了落后的技術工藝,加速了新產業新產品的興起。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帶動就業結構的變化,新興產業的發展對技術勞動力產生大量需求,傳統產業的萎縮和淘汰則減少對傳統勞動力的需求,相應的就業崗位也因此減少。技術進步雖然對傳統企業發展造成一定的沖擊,但也帶動傳統企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改善就業結構,增大就業效應。

  同時,技術進步還會引起行業工種結構變化,技術進步使追求高產出和高利潤率的企業高技能型崗位增多,低技能崗位縮減,造成企業高技能勞動力需求增加,這使低技能勞動力被擠出。影響就業結構的五種因素主要可劃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供給側因素,主要是人力資本;另一方面是需求側因素,主要指產業結構。

  供給側影響因素影響較大,但周期較長,而需求側影響因素協調運轉時間較短。由于供給和需求這兩側的調整周期不一致,故就業市場總是遵循平衡到不平衡的調整規律。目前,我國鼓勵和支持有理想、有能力、有意愿的高校畢業生與待業人員開展創業活動,政府部門通過資金上精準支持:政策上靈活優化、降低創業要求并簡化手續、搭建孵化器、優化創業服務等措施持續優化創業創新環境,使各個創業主體“一展抱負”。

  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某些被遣散的下崗職工根據多年積累的經驗考察市場需要自主創業,走向社會需求大但供給缺口也大的行業,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他們在解決自我就業目的之外,還擴大就業空間,促進衍生產業發展,帶動更多的人就業,擴大創業倍增效用,推動經濟發展,從而形成創新帶動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良好循環發展的態勢。另外,供給側改革促使傳統行業企業化解過剩產能、去除庫存壓力,其就業量逐漸壓縮。做好去產能、去庫存中失業下崗職工的安置工作,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完善就業服務,緩解就業壓力,化解結構性失業問題。

  首先,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和政策幫扶,比如為鋼鐵煤炭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服務,提前摸清分流人員底數,了解其就業要求及條件,開展再就業精準幫扶工作,幫助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其次,暢通勞動力轉移渠道,建立多層次、形式多樣的勞動力市場,打破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以及行業部門間的市場分割狀態,使就業機制更加公正透明,鼓勵下崗工人轉崗轉地區就業,促使就業結構均衡化。

  最后,建立就業援助制度。提供就業援助,幫助失業者再就業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尤其是當前勞動力供給大大超過了市場需求現狀,健全再就業援助制度,優先扶持就業困難職工,對于不能再就業的職工,政府需要提供托底安置,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強失業預警監測,盡可能提供就業指導信息服務,避免就業信息不對稱,減少供需雙方的交易成本,最大限度使勞動力就業條件與崗位需求匹配,減少“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的發生讓大部分賦閑人員盡早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EB/OL].2015-11-10[2017-11-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10/c-1117099263.htm.

  [2]劉社建.供給側改革對就業與勞動關系的影響探討[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6,30(6):6-9.

  [3]馬世洪.以供給側改革破解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J].中國高等教育,2016(10):15-18.

  [4]徐真.產業升級、結構轉型與大學生就業促進研究———基于2015年吉林省大學生就業監測的情況分析[J].稅務與經濟,2016(5):107-112.

  [5]劉邦凡.從供給側改革看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與就業關系[J].企業經濟,2017,36(7):5-10.

  [6]魏艷秋,和淑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的就業影響效應———基于浙江省的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5):186-188.

  [7]李長安.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就業形勢與政策選擇[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6):1-9.

  [8]李斌.供給側改革與增加就業如何“比翼雙飛”[J].人民論壇,2016(22):62-63.

  [9]何建華,楊偉良,楊鵬飛.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勞動關系與就業前沿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7.

  [10]張寶貴.創業: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J].中國科技論壇,2017(11):165-173.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