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7-20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根據休閑資源的內涵,構建以休閑旅游、體育、文化、娛樂等資源為核心的分類及其測度指標體系,選取 31 個省會城市為研究對象,采用 ArcGIS 分位制圖、核密度分析和資源豐度分析對我國休閑資源分布特征進行研究,并采用相關性及回歸方法進一步分析其影響
摘要:根據休閑資源的內涵,構建以休閑旅游、體育、文化、娛樂等資源為核心的分類及其測度指標體系,選取 31 個省會城市為研究對象,采用 ArcGIS 分位制圖、核密度分析和資源豐度分析對我國休閑資源分布特征進行研究,并采用相關性及回歸方法進一步分析其影響因素。結果表明: 我國休閑資源分布整體存在非均衡性,分布呈聚集狀態,形成了以北京、天津為核心的京津冀地區,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和以重慶為核心的中部地區等三大集聚中心區域。從資源豐度看,我國中等休閑資源豐度水平的城市較多,資源分布結構較為穩定; 地區生產總值、人口數、旅游總人數、客運總量、年末實有城市道路面積、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對休閑資源分布呈現顯著性影響。
關鍵詞:休閑資源; 分布特征; 影響因素; 核密度分析; 豐度分析
1 引言
隨著我國休假制度的逐漸完善和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 人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再僅局限于物質層 面,更多是向精神文化質量層面深化,而休閑已成為一種越 來越重要的生活模式和消費手段。休閑資源作為人們休閑 活動的主體,其分布特征與影響因素會對人們的選擇產生重 要的作用,因此對其研究尤為重要。
本文選取 2014 年我國 31 個省會城市的休閑資源作為 研究對象,采用休閑資源豐度值分析法、分位制圖法、核密度 估計法等方法對其數量分布特征進行分析,掌握其整體分布 情況; 采用 Pearson 相關性分析和線性回歸分析等方法對其 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判斷出其顯著性影響因素,以期為我國 休閑資源的整體規劃和政策提供建議。
2 文獻綜述與理論基礎
隨著“有閑”時間的增多,人們將越來越多的時間放在 開展具有休閑意義的活動上。但國內外學者對休閑的研究 尚未形成一個完整明確的定義,目前主要從時間、活動、存在 狀態、主體感受以及綜合等五方面進行思考[1]。馬慧娣從時 間的角度對休閑進行了定義,認為其指除必要勞動時間外的 時間[2]; Pierce R 認為休閑進行的活動應是自愿性的,且以 娛樂為主要目的[3]。就存在狀態來看,休閑要是一種安靜平 和的一種動態狀態[3]。于光遠著重強調人的主體感受,認為 是否是休閑取決于個人的感受是否愉悅而決定[4]。還有部 分學者從綜合的角度進行定義[5]。
綜上所述,休閑是指人們 在非工作期間進行與工作無關的活動,且這些活動必須是人 們自愿進行的以放松身心、愉悅自身為目的。
為滿足人們的休閑需要,出現了相應的企業、企業群,進 而形成了休閑產業。對產業而論,資源是產業發展的物質基 礎。在知網上,以“休閑資源”為關鍵字進行檢索,截至 2017 年 8 月共顯示 6 篇文章,分別研究休閑旅游資源、休閑體育 產業、構建特色休閑城市、休閑文化、社會休閑資源和民生維 度下的休閑資源開發。
張曙光認為休閑資源包括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等歷史景觀資源,風景名勝區和各類型自然保護 區等風景名勝資源[6]; 樊俊榮等認為,休閑文化資源除包括 以文化為主題的休閑旅游資源外還包括圖書館、文化館、博 物館等場館休閑資源[7]; 石曉琴將圖書館放在了大眾休閑領 域的中心位置[8]; 梁超英等認為,休閑體育資源除了人們熟 知的乒乓球、足球等場所外,還包含開展的登山、劃艇所依賴 的自然資源等[9]; 黃震方按照國家旅游局 2003 年頒布的《旅 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 GB/T18972 - 2003) 的標準,在綜合考慮相關資源的性質與休閑方式,將休閑旅游資源分為自 然游憩類、文化休閑類、康娛游憩類、專項休閑類四類,并對其進行了評價,對休閑旅游資源的分類涵蓋了“食、行、游、 購、娛”等五大基本要素[10]; 馮曉華等在綜合梳理城市休閑 資源的基礎上,結合烏魯木齊本地特征,將休閑資源劃分為 社交、教育、怡情、體育、娛樂、保健和購物七種類型,具體包 括電影院、咖啡廳、圖書館、公園、體育館、歌廳、溫泉療養、商 場、景區等[11]。
從以上檢索結果來看,我國目前對于休閑資 源的整體性研究較為缺乏,且主要從定性的角度出發。以 “休閑資源”為主題檢索,發現對其研究更多的是從具體角 度著手,包括休閑旅游、體育、文化、娛樂、農業、漁業、林業等 資源,各休閑資源交叉其中,但又不完全相同。旅游資源的 研究集中在對內涵、分類與評價和空間特征上,也有對其開 發評價和開發模式進行研究等[12 - 14]。
體育資源指為居民提 供開展休閑體育活動所需的各類設施與條件,多指不同性質 的公共休閑體育場館,包括游泳館、籃球館、羽毛球館等多種 類型的場館。從研究內容看,研究多集中在現狀、產業等方 面,也涉及休閑體育消費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關系等[15,16]。 文化資源的研究多基于地域的特點,對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 進行 研 究,如武漢都市休閑文化[17]、青 島 海 濱 休 閑 文 化 等[18],休閑娛樂資源研究多與配套基礎設施有關[19]。
農業 資源的研究多表現為不同地域的休閑農業資源開發策略,也 不乏對其休閑農業資源的定量評價[20]; 漁業資源的研究較 多,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漁業資源豐富的地區,如大連、青島等 地休閑漁業的資源分析和發展策略[21,22]; 對休閑林業資源 的研究較少。
3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3. 1 休閑資源分類及其測度指標體系
根據上述梳理,本文將休閑資源定義為: 能直接給居民 提供休閑活動需要的場所,主要包括休閑旅游資源、休閑體 育資源、休閑文化資源、休閑娛樂資源等,對休閑農業、漁業、 林業資源暫不涉及( 表 1) 。其中,休閑旅游資源指的是為旅 游者提供休閑、度假等需求和旅行過程中基本生活所需的資 源,通過 5A 級、4A 級景點數量和星級飯店數體現。休閑體 育資源指為居民開展體育活動所需的相關場館與場地,由于 對本文所涉及的體育場館等數據各城市公報統計口徑不一 致,不能進行對比,綜合考慮后選取普通高等學校數來進行 代替,選取理由是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都有體育場館,且進出 不受限制; 此外,加上城市公園數這一數據指標輔助性幫助。 能為人們提供休閑服務,并起到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的場館 稱為休閑文化資源,本文選用博物館、公共圖書館、群眾藝術文化館數等三個指標。
休閑娛樂資源指以娛樂、放松身心為 主要目的,為人們提供休閑的場所,選用劇場影劇院、網吧、 娛樂場所數,其中網吧、娛樂場所數僅有省份的數據,因此對 各個省會城市的數據采用省份的數據除以城市的個數獲得, 以保證其科學性與可比性。
3.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選取我國 31 個省會城市為研究對象( 未包括香港、 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下同) ,數據指標來自于 2015 年各城市的統計年鑒、公報和 2015 年《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 鑒》、《中國旅游統計年鑒》( 正、副本) 、《中國城市統計年 鑒》,部分缺失的數據利用插值法進行補充。 豐度分析: 旨在從整體角度對休閑資源進行分析,表明 該城市數量在全國總數量中所占比重,公式為:
4 分布特征分析
4. 1 數量分位制圖分析
本文使用 ArcGIS 軟件對我國休閑資源數量分布進行分 級符號的可視化處理,得到各省會城市在我國的分布情況 ( 圖 1) 。從圖 1 可見,我國省會城市休閑資源數量大部分集中在 1—500 之間,所占比例達 71% ,而數量在 500 以上的僅 有 9 個城市,數量大于 1000 的僅有重慶、上海、北京、天津 4 個直轄市。通過計算得出我國休閑資源的平均數量約為 684 個,達到平均水平以上的僅有 4 個城市,以上均說明我 國休閑資源分布整體存在非均衡性,且水平較低。
4. 2 核密度分析
對休閑資源的聚集分布情況,本文采用 ArcGIS 中的核 密度估計進行計算。在多次試驗之后,我們分別選用搜索半 徑為 300km 和 500km 進行核密度分析制圖,并生成不同尺 度的核密度分析圖,見圖 2。從圖 2a 可見,我國休閑資源的 分布主要集中在三大熱點區域,分別是以北京、天津為核心 的京津冀地區,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和以重慶為核心 的中部地區,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經濟水平發達、發展背景 良好,而以重慶為核心的中部地區則依仗其密集的人口、地域 獨有的文化氛圍等造成休閑資源的聚集作用。由圖2 b可 見,分布主要集中在 4 個直轄市區域,表現出休閑資源集中 分布的特點。總體來看,我國休閑資源呈聚集狀態分布,且 主要集中在中東部沿海地區。
4. 3 休閑資源豐度分析
采用式( 1) 分別對 31 個省會城市的休閑文化、體育、娛 樂、旅游資源、總休閑資源進行豐度分析,見表 2。由式( 2) 計算得全國休閑資源豐度的平均水平為 0. 032,并以此作為 衡量休閑資源數量的基準線。休閑旅游資源除給本地居民 休閑提供便利外,主要是為滿足旅游者休閑、度假等需要,并 為城市旅游收入做貢獻。從豐度值分布來看,豐度值最高的 是北京,數值達 0. 180,在基準線上的城市共有 7 個,依次為 北京、重慶、上海、廣州、杭州、天津、西安; 豐度值最低的是呼 和浩特,其值為 0. 009,差值為 0. 171。對休閑體育資源而 論,在全國水平基準線的有 11 個城市,包括重慶、昆明、北 京、廣州、上海等,最高的重慶豐度值為 0. 094,最低的西寧 和銀川的差值為 0. 007。文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的軟實 力,在我國文化旅游資源豐度值基準線之上的城市共 10 個, 其中位居榜首的是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西安,豐度值 達到0. 141,其次是北京、上海、重慶。
休閑中最重要的是學 會如何娛樂,對休閑娛樂資源來講,其在基準線上的城市僅 為重慶、上海、北京、天津,且與其余城市相差較大。就休閑 資源總體結果來分析,在基準線以上的城市為重慶、上海、北 京、天津、昆明、廣州、西安這 7 個城市。其中,前三位的水平 均保持在 0. 12 之上,這驗證了我國休閑資源豐度上整體水 平偏弱,且存在非均衡性; 休閑資源豐度水平在 0. 015 之上 的城市有 18 個,占比為 58% ,說明我國中等休閑資源豐度 水平的城市較多,資源分布結構較穩定。
5 休閑資源分布影響因素分析
5. 1 影響因素指標的選取
我國省會城市休閑資源的空間分布格局主要與經濟、人 口、資源稟賦、交通、政府政策、重大事件等人文因素和地貌、 地形、土壤、河流、湖泊等自然因素有關,本文綜合考慮并根 據選取代表休閑資源指標的性質,對其影響因素從經濟、人 口、交通三方面進行定量測度,以期全面反映影響我國休閑 資源分布的因素。
經濟水平: 經濟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發展的重要指標, 也是影響地區休閑資源分布的重要指標,選取地區生產總值 ( E1 )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E2 ) 、人均可支配收入( E3 ) 三個指 標。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會帶動城市的基礎建設,其基礎建 設不僅包含滿足居民正常物質生活需要,還涉及到居民身心 健康的發展,而休閑正是人們放松身心、愉悅心情的一種方 式,兩個人均指標體現了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的消費能力與潛 力,是激發休閑資源的活力。
人口狀況; 休閑的主體是人,它不僅指本地居民還指代 國內外旅游者,因此人口狀況對休閑資源配備的影響尤為重 要,選取人口數( P1 ) 、旅游總人數( P2 ) 、人口密度( P3 ) 三個 指標進行分析。在全域旅游思想的大力倡導下,各行各業均 應摒棄地方界限的限制,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問題。對休閑 而論,地區的休閑資源不僅是為本地居民開放,更是為了吸 引國內外旅游者的休閑需要,因此在考慮其分布問題時要從 雙方面進行分析。
交通條件: 良好的交通環境對居民和旅游者進行休閑活 動提供便利,交通條件對休閑資源分布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選取客運總量( T1 ) 、年末實有城市道路面積( T2 ) 作為研 究指標。良好的交通可達性和便捷的交通工具的選擇會給 人們的出行提供便利,人們開展休閑活動的選擇也會增多, 進而對其分布產生影響。
5. 2 影響因素結果分析
本文采用 SPSS20. 0 軟件對休閑資源數與反應經濟水 平、人口狀況、交通條件的 8 個指標進行 Person 相關性檢驗, 結果見表 3。從表 3 可見,地區生產總值( E1 ) 、人口數( P1 ) 、 旅游總人數( P2 ) 、客運總量( T1 ) 、年末實有城市道路面積 ( T2 ) 在0. 01水平上顯著相關,人均可支配收入( E3 ) 在 0. 05 水平上顯著相關,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E2 ) 、人口密度( P3 ) 與休閑資源數并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可以看出城市休閑資 源的分布與城市本身的相關性較大,而與城市居民的人均指 標相關性較小或無相關性,這說明要想促進休閑資源配置的 合理性,主要還是要以城市為基點進行建設。
在以上研究基礎上,采用線性回歸分析對在 0. 01 水平 上顯著性相關的 5 個指標進行影響程度分析,以休閑資源個數為因變量,以地區生產總值( E1 ) 、人口數( P1 ) 、旅游總人數 ( P2 ) 、客運總量( T1 ) 、年末實有城市道路面積( T2 ) 為自變 量,得出回歸方程。結果顯示,回歸方程的 R2 為 0. 927,表明 擬合較好,且 F 檢驗值的顯著性為 0. 000,說明回歸方程顯 著。根據上述分析,確定最后的回歸方程結果見表 4。
從各解釋變量的非標準化系數和顯著性可知,休閑資源 個數分布與地區生產總值( E1 ) 、人口數( P1 ) 、年末實有城市 道路面積( T2 ) 具有顯著性影響。雖休閑資源分布特征與地 區生產總值( E1 ) 的顯著正相關性不強,但也體現了經濟發展 水平對休閑資源空間分布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經濟發展 會加大對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休閑資源的建設,優化 其配置及分布。人口數( P1 ) 對休閑資源分布特征的影響為 正值且較大,說明具有強的顯著性相關,主要是因為人口較 多的地區,相應的對休閑資源的需求量會增大,因此需要建 設更多的休閑資源來滿足人們生活及身心健康需要。
年末 實有城市道路面積( T2 ) 對休閑資源分布為負相關,值較小, 這與預期結果有出入,主要原因在于便利的交通使人們出行 方便,地區的可達性增強,因此對其休閑資源的分布不再需 要按照過去集中、聚集分布,而是可分散分布,以此滿足人們 想要放松身心、拒絕擁擠的心情。旅游總人數( P2 ) 、客運總 量( T1 ) 這兩個變量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與預期存在偏 差。究其原因,這兩個指標均可指代旅游者,表明休閑資源 的分布仍與本地居民的相關性較明顯,而對旅游者的依賴性 不大。
6 結論與討論
通過分析我國 31 個省會城市的休閑資源數量及其空間 分布特點,主要包括休閑旅游資源、休閑體育資源、休閑文化 資源、休閑娛樂資源等四大類,運用 ArcGIS 分位制圖、核密度 和相關分析等方法,得出以下結論: ①我國休閑資源空間分 布特征,表現為不均衡的集聚分布特點,形成了以北京、天津 為核心的京津冀地區,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和以重慶 為核心的中部地區三大地域結構; 在資源豐度上,我國整體 水平較低,中等水平的城市較多。②休閑資源空間分布影響 因素是多變量共同作用形成的。通過 Pearson 相關性檢驗可 知,地區生產總值、人口數、旅游總人數、客運總量、年末實有 城市道路面積、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休閑資源數量顯著性相 關,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口密度與休閑資源數量并不存在 顯著的相關性; 進一步通過線性回歸分析可知,休閑資源數 量與地區生產總值、人口數呈顯性正相關,與年末實有城市道路面積呈顯性負相關。 本文僅對我國省會城市休閑資源的空間分布進行了分 析,尚未涉及其他等級類型的城市,因此上述結論只是從宏 觀角度上反映我國休閑資源的空間特征,對微觀的休閑資源 地域分布在今后研究中有待繼續深入,以更全面系統地認清 我國休閑資源的空間分布規律,促進我國各類休閑資源及其 產品的合理開發。
參考文獻:
[1]董長云. 城市居民休閑生活質量指標體系研究[D]. 杭州: 浙江大 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馬惠娣. 城市與休閑[J]. 中國城市經濟,2004,( 11) ∶ 14 - 18.
[3]Pierce,R. Dimensions of Leisure Ⅲ: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ch,1980,12( 3) ∶ 273 - 284
[4]于光遠. 論普遍有閑的社會[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 1) ∶ 41 - 43,48. [5]王雅林,徐利亞,劉耳.“雙休制”對城市在業者休閑生活質量的 影響[J].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2,( 2) ∶ 61 - 67.
[6]張曙光. 池州市構建特色休閑城市的研究與實踐[J]. 理論建設, 2009,( 2) ∶ 15 - 20.
[7]樊俊榮,丁玉霞,周海鷗. 發展河北省主流休閑文化研究[J]. 社會 科學論壇,2005,( 11) ∶ 100 - 102.
[8]石曉琴. 公共圖書館與社會休閑資源的合理配置[J]. 圖書館工作 與研究,1997,( 3) ∶ 7 - 9.
[9]梁超英,黃羨儀. 論政府扶植下的休閑體育產業化發展之路[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3,33( 3) ∶ 46 - 49.
[10]黃震 方,祝 曄,袁 林 旺,等. 休 閑 旅 游 資 源 的 內 涵、分 類 與 評 價———以江蘇省常州市為例[J]. 地理研究,2011,30( 9) ∶ 1543 - 1553.
[11]馮曉華,虞敬峰,戎福剛. 民生維度下民族地區大城市休閑資源 開發研究———以烏魯木齊市為例[J]. 經濟論壇,2013,( 11) ∶ 95 - 101.
[12]吳清,李細歸,吳黎,等. 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空間格局及開發 研究[J]. 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7,40( 2) ∶ 17 - 24.
[13]王洪橋,孟祥君,孫浩亮,等. 吉林省旅游資源的基本特征及空間 結構分析[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2,26( 7) ∶ 190 - 194.
[14]郭劍英. 四川休閑旅游資源及開發評價[J].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5,20( 12) ∶ 92 - 94.
[15]賈文偉,劉維學. 休閑體育資源與人均可支配收入關聯分析[J]. 統計與決策,2014,( 9) ∶ 114 - 117.
[16]潘國祥,潘俊杰. 武漢市休閑體育資源配置的現狀與對策[J]. 武 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 8) ∶ 34 - 38.
[17]王麓怡,鄒時榮. 都市休閑文化對區域休閑產業的激勵———以武 漢都市休閑文化資源為例[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22( 2) ∶ 91 - 94.
[18]丁霞,魏有廣. 青島市海濱休閑文化產業發展策略研究[J]. 商業 經濟,2013,( 21) ∶ 59 - 62.
[19]李婷. 上海城市休閑娛樂區服務場所分布研究[D]. 上海: 華東 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20]阿布都熱合曼·哈力克. 阜康市休閑農業資源定量評價初探 [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 S1) ∶ 217 - 219.
[21]王茂軍,欒維新. 大連市發展濱海休閑漁業的資源分析和對策 [J]. 人文地理,2002,17( 6) ∶ 46 - 49.
[22]李杰. 青島海洋休閑漁業的變遷及發展策略研究[D]. 青島: 中 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