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經濟學論文范文低碳農業經濟與循環農業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16-09-05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低碳經濟是我國近些年來新提出的一個名詞,指的是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為特點的,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發展觀的,以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創新、新能源創新、新工藝創新為手段的,繼農業、工業之后人類的一種嶄新的社會發展形態

  低碳經濟是我國近些年來新提出的一個名詞,指的是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為特點的,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發展觀的,以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創新、新能源創新、新工藝創新為手段的,繼農業、工業之后人類的一種嶄新的社會發展形態。很多專家也針對低碳經濟進行過一些研究,本文是一篇經濟學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低碳農業經濟與循環農業經濟發展。

經濟學論文范文

  摘要:從農村的生產方式、農民素質、技術研發和服務體系三方面分析低碳農業經濟存在問題,論述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與循環農業經濟之間的差距,并提出農業廢棄物的再利用與資源化、農業循環型產業鏈等循環農業方式,促進農業經濟健康發展,提升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質量。

  關鍵詞:低碳農業經濟,循環農業經濟,簡析

  工業革命以來,由于不斷地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氫等溫室氣體,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多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給農業發展造成了很大影響,因此農業經濟發展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少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實現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低碳經濟的提出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具有前瞻性的,如果按照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我國的前方道路堪憂,無論工業上還是農業上都很難走出一個新路子來。筆者在此探討在低碳經濟的時代,循環農業經濟應該如何發展。

  1低碳農業經濟存在問題

  我國人均農業資源占有率遠低于世界人均農業資源占有率的平均水平,但是在農業資源的消耗上處于世界前列。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過程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等以增加糧食作物的產量,最終實現農產品需求增長和農產品供給變大之間的平衡。目前,在農業生產中大量投入使用石化產品,現代農業更加趨向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特征。據統計,農業用地釋放的溫室氣體大約是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還要多,在大氣溫室氣體排放來源排名中,農業位居第二。農業用地雖然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但是巨大的農業生態系統固碳能力也很強大,如果在農業生產活動中選擇科學、合理的農業措施,會使農業土壤的固碳能力大大增加,同時還能夠起到減緩全球氣候變化的作用。生態農業系統產生的固碳能力能夠抵消大約80%的全球范圍內由于農業生產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如果不再生產工業化肥,每年可以減少約1%的石油資源使用;同時農用土地上不再使用化肥會降低約30%的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應該大力發展低碳農業,保護大氣環境,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1.1農村的生產方式落后

  我國過去的低碳農業為了節約勞動力,提高農產品產量,往往在土地上投入大量的農藥、化肥,這些化學肥料的投入給我國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農用土地出現鹽堿化現象,我國出口到國外市場的產品競爭力明顯下降,因此我們必須轉變過去的生產方式,減少化學成分的投入。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民為了追求農產品產量的增加以有更大的經濟效益,往往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和對低碳環保技術的使用。我國農村目前采用的分散式經營模式嚴重阻礙了低碳技術推廣。

  1.2農民素質低

  低碳農業模式是一個需要較系統理論知識和較強技術水平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而我國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員多文化素質不高,對農業生產活動的管理沒有經驗,水平普遍低;再加上大量的農民外出務工,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人員多是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而且他們幾乎沒有環保意識,阻礙農業技術的推廣。

  1.3技術研發、服務體系不完善

  低碳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技術的進步和創新,而我國在農業研發上的投入很少、農村的科研人員大量流失等使我國發展低碳農業受到極大限制;我國有些地區實施低碳農業,研發低碳技術造價極高,阻礙我國低碳技術的推廣。

  2循環農業經濟發展

  由于我國人口數量較多,農業用地較少,部分農業用地未能獲得較好運用,同時由于國內經濟的發展,土地污染、破壞相當嚴重,人口數量不斷增長而土地的利用效率卻持續下降。如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證在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的實施,就要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此項方式是進行轉換農業發展較為有效的方式之一;只有通過構建循環農業發展經濟體制,才能充分滿足人們對農作物的需求,同時循環經濟體制的建立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資源的使用效率,節約資源運用,是進行低碳經濟轉換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方式,利于增加資源利用效率,充分實現有效資源的循環運用。

  2.1農業廢棄物的再利用與資源化

  根據循環經濟的再利用、再循環原理,將農業生產和農村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如農作物秸稈、畜禽養殖廢棄物、農產品加工業的“三廢”,轉變為能源、肥料或飼料,再重新利用,可以實現能量的梯級運用和資源的綜合利用。2.1.1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據統計,我國每年產生大約7億t秸稈。秸稈的就地焚燒和廢棄,不僅浪費資源,而且污染空氣。目前,秸稈再利用的方法主要有還田、制成飼料,以及電化和氣化等。山東探索了秸稈還田、青貯、顆粒飼料加工等機械化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全省有60余萬農民常年或季節性從事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每年增收9億多元。南京市高淳縣固城鎮開發了“秸稈種菇”技術,用農作物秸稈栽培食用菌,再把栽培種菇的下腳料還田,形成“稻草—蘑菇培養基—菇渣肥田—水稻”的生態模式。2.1.2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對于在畜禽養殖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污水與畜禽糞便等廢棄物進行高效與生態化處理,將其資源化并重新利用。例如,將畜禽糞便加工成有機肥,或進行發酵制成沼氣等。寧波寧海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實現了畜禽廢棄物的規模化的循環利用,先由牧業公司將畜禽糞加工成有機肥半成品,再出售給有機肥公司加工成精品有機肥。2.1.3農產品加工業的“三廢”綜合利用將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處置,變成原料重新利用。例如,遼寧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構建了以蘋果加工為中心,集蘋果種植、蘋果榨汁、飼料加工和養豬、廢棄物及污水處理為一體的循環產業鏈,將變質的水果和蔬菜轉化為肥料,將蘋果加工中產生的廢棄物及污水資源化,用于種植和養殖,實現了園區內部廢棄物與污水的“零排放”。

  2.2農業循環型產業鏈

  在農業生產和農村家庭消費的環節建立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流程。2.2.1種養結合的循環鏈條依據生物共生原理,構建一個動物和植物共同生存的生物發展模式,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的有機結合,如玉米與家禽、飼草與奶牛以及稻田養鵝等模式。2.2.2“三位一體”循環型農業主要有集種植、養殖與加工業為一體的循環型產業鏈,以及以農業生產為基礎,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融合生產、生態和農業生活為一體的農業生態園區模式。位于沈陽市蘇家屯區的遼寧亞洲紅集團以觀光農業為核心,建成了集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抗氧化活性生物工程以及旅游觀光農業為一體的農業生態園區。亞洲紅集團從葡萄皮、葡萄核中提取出抗氧化活性物質———青花素低聚物,其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將葡萄廢棄物經生物工程處理,制成生物肥用于還田;園區內建有垃圾處理站,集中處理居民生活垃圾。園區為廣大農民帶來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2.2.3“四位一體”循環型農業由種植、養殖、加工和生活等四大產業構成的循環鏈條。最典型的是農場利用廢棄物制成沼氣的循環型產業鏈條。以牛糞和工業污水為原料生產沼氣,為居民提供生活用氣,并為工廠提供電能,其副產品沼渣和沼液繼續用于種植和養殖,實現了“農業—畜牧業—工業和新能源”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黑龍江海林農場早在2005年就探索出了一條運用產業共生原理,對養牛場的廢棄物集中處置,用以生產沼氣的循環經濟之路。海林模式創建了“青貯飼料→奶牛→牛糞→沼氣→沼渣→青貯飼料”的循環鏈條,形成了以沼氣為核心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農場除以牛糞和工廠污水為原料生產沼氣,供應場部居民生活用氣外,還為牛場、場區的糖廠和新海林公園提供電能,以副產品沼渣肥和沼液肥種植有機青貯和農作物,青貯再用以喂飼奶牛,實現了“農業—畜牧業—工業和新能源”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3討論

  一切論證都必須要在事實的基礎上來看待,我國基本國情為人口眾多,人均土地面積少,而且在我國成為世界工廠之后,由于從事的都是低端制造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使得大片土地被污染,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為徹底扭轉這種趨勢,可以使用循環經濟的新模式來開創未來的局面。循環農業經濟主要就是使得資源可以重復多次進行利用,把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農業體系中進一步推廣,使得農業經濟的投入資源可以減少,并且獲得較為高效的利用,而且在農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也都可以作為再次利用的生產資料,這樣一來就可以達到農業的經濟效益與自然生態效益相互統一的局面。從目前情況來看,循環農業經濟能從根本上緩解我國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間的矛盾,引導農業經濟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與循環農業經濟之間的差距在于:傳統農業經濟主要過程是利用現有自然資源來進行粗放型生產,這樣一來就在生產過程中出現了大量廢棄物,這是一種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最后結果就是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以及惡化了農業生態環境;而采用循環經濟的方式主要是尊重現有資源,進行精細化的管理來最大程度地使用土地等各方面資源,使得農業資源經濟效益可以最大化,以便進一步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要認識到那種一次性資源利用后不可再生,所以長期依賴資源消耗的方式是不可能長久存在的。有了這個思想認識之后,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就可以拋棄掉以往發展理念,尊重客觀的經濟規律和生態規律,從長遠效益出發來對農業資源進行利用,以便可以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綜上所述,要想在農業經濟健康發展過程中最大程度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就必須要對過往的成功經驗進行科學總結,也要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模式進行不斷地嘗試,勇于采用新的辦法來解決老的問題。循環經濟的發展方式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來提升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的質量,最大程度利用農村現有的資源,以便保證農業經濟的發展可以上到一個新的臺階。
  經濟學論文投稿期刊推薦:《經濟學動態》(月刊)1960年創刊,是由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主辦的經濟類綜合性理論刊物。反映國內外經濟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與動態,促進經濟理論工作的開展。辟有經濟科學新論、經濟熱點分析、學術探討、會議綜述。辟有經濟科學理論、經濟熱點分析、學術探討、會議綜述、學術資料、經濟體制改革、調查與建議、地區經濟、企業管理、中外學術交流、外國經濟理論動態、世界經濟、外國經濟理論評述等欄目。讀者對象為經濟理論研究人員、經濟工作者及經濟院校師生。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