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統計與決策雜志投稿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發布時間:2016-06-15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產業融合是相對于產業分化而言的一種產業發展范式,是指原先各自獨立的產業,相互交叉、相互滲入,使原有產業界限漸漸模糊或消逝,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模式。本文是一篇 統計與決策雜志投稿 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提

  產業融合是相對于產業分化而言的一種產業發展范式,是指原先各自獨立的產業,相互交叉、相互滲入,使原有產業界限漸漸模糊或消逝,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模式。本文是一篇統計與決策雜志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統計與決策雜志投稿

  [提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產業和互聯網產業逐漸開始融合,通過中間傳動機構的產業整合,互聯網產業與文化產業相互滲透、共同發展,拓寬文化產業和互聯網產業發展空間,互聯網市場規模不斷地擴大,新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內容不斷出現,文化產品也將實現產業化。

  關鍵詞:產業融合,文化產業,互聯網產業,互動發展

  一、引言

  首先,產業融合重要呈現在計算機和通訊范疇,其后擴展到金融、物流等服務性行業,并逐漸向制造業和農業滲入擴大。這類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分散為契機的產業間的交融,成為產業價值的重要增長點和經濟增長最具生機的來源與動力。產業融合可以帶來更好的工業性能和巨大的增長效應。這主要是一方面由于規模經濟和范圍影響更大范圍的資源配置,促進企業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由于產業整合,改變了傳統的產業發展機制和生產方式。

  互聯網產業是以當代新興的互聯網技術為基礎,專門從事網絡資源收集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研發、建設、使用、生產、儲存、傳送和營銷信息商品,可為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服務的綜合性生產活動的產業集合體,是現階段國民經濟結構的根本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的文化產業,沒有統一的定義。2004年,國家統計局擬定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聯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將文化產業定義為:為社會民眾提供文化、文娛產物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有關文業的發展已有很多學者做了研究。吉字寬(2003)認為,互聯網這種虛擬的網絡信息平臺將從根本上改變文化產業產品市場宣傳、產品銷售的面貌,使民間文化產品的市場開拓更具有生機和活力。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國際文化交流更加便捷、更加全面。劉玉珠(2005)認為,網絡上的文化溝通和交流,將調動起各種文化發展和創新的潛能,為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宋海龍(2005)認為,信息產業與文化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的聯合,是提升文化產品競爭力切實有效的路徑。文化傳播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深化的。相對文化傳播的傳統形式而言,網絡傳播是一種新的傳播媒介,它快速、豐碩、自由、開放、多元和互動的傳播方式,沖破了時空、感官等方面的局限,直接帶來了社會文化的變遷 (楊向榮、劉鑫,2010)。以上研究都只是單方面指出互聯網對文化產業的推動促進作用,忽視了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產業的融合互動發展,是一種“1+1>2”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共贏的模式。本文將從產業整合的角度,闡述文化產業的原因、條件和互聯網行業的融合,發展文化產業和互聯網產業的互動效應分析。

  二、互聯網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動因

  (一)產業間的關聯性和對效果最大化的尋求是產業融合的內在動力。產業交融每每產生在產業的邊沿處和交叉處,經過轉變原有產業產物的特質和市場需求,推動企業間的競爭合作關系發生轉變,從而使產業界限依稀化。近年來,文化市場很活躍,文化產業的發展潛力被逐步承認,以影視產業為例,近年來其增長速度一向保持在40%~50%,這在全世界都是當先的。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產業有著自然相關性,互聯網是內容流傳的載體,同時也是制造內容的載體,比傳統媒介更具互動性,與內容的聯系更加緊密;ヂ摼W產業和文化產業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一方面文化產業是互聯網產業發展的靈魂;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這個平臺能更好地體驗文化。

  (二)技術創新是產業融合的前提條件。產業間的技術融合是產業融合的前提條件,通過技能的交織浸透融合,將原處于差別產業的價值鏈活動全數或個別融入到另一產業中,構成新式產業。文化產業在互聯網技術支撐下進一步上升為文化內容產業,從而拓寬了文化產業的發展領域。與此同時,文化內容產業的發展也大大拓展了手機功效,從而提高了其經濟附加值,智能手機的核心價值來源于它在技術支持下能夠享受的文化內容。而3D放映技術的發展使得技術對于電影產業的改造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式的階段。在內地,3D版泰坦尼克號的票房達到9.87億元,遠遠超出1998年中國票房發布。

  (三)政府管制的放松是促進產業融合的外部條件。跟著政府逐漸減少了對互聯網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管束,業界入手用系統性的思想來認識互聯網與文化的高度相關性,兩大產業交融面臨著很好的時機。2009年,文化部公布《文化部對于促成文化與互聯網聯合發展的引導意見》,指出強化文化和互聯網的深度聯合,有助于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增進互聯網產業轉型升級,推進中華文化遺產的傳承。

  綜上所述,為了順應內外部需求的轉變,提高自身競爭力,互聯網產業和文化產業的少許先行企業對各其產業鏈上的價值活動進行細分,經過技巧創新,沖破原來的產業界限,延伸到相互的傳統產業活動范圍,對兩大產業價值活動施行優化重組,最后構成涵蓋以兩大產業為中心價值活動的新價值鏈。這不僅意味著傳統產業界限趨向于模糊化,并且代表著產業間新式的競爭協同關系的創建。

  三、互聯網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互動效應分析

  (一)互聯網產業對文化產業的影響

  1、互聯網制造技術對文化產業的影響。文化產業與互聯網制造技術之間的融合,是指互聯網技術與文化相結合,產生出更多更新的文化產品。伴隨著技術的成長,最新的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相結合,以文化內容為中心,將技術創新當作實現手段,將文化內容融入數字和電子的終端產物,使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式通訊設備與文化產業的內容創造形成完美結合。技術創新擴大了文化制造業的范疇,新的配置終端不斷涌現,進一步擴寬了文化服務業的成長平臺。

  如蘋果的平臺策略,蘋果搭建的IOS操作系統,成為眾多應用軟件開發商的銷售平臺,現在蘋果硬件設備可供使用的應用程序超過百萬個。蘋果公司與他們實施分成機制。蘋果的硬件市場份額越高,愿意為蘋果開發應用程序的企業和個人就會越多,反之又推動了蘋果在硬件上有更多的改進和創新,形成典型的有巨大跨邊正向促進效應的雙邊市場。    2、互聯網展示技術對文化產業的影響。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創新,尤其是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文化產業的不斷豐富,物質載體的廣泛使用,新媒體形式層出不窮。在最新的互聯網制造技術的支撐下,互聯網展示技術為文化內容產業提供了全新的發展平臺。比如,智能手機是繼紙媒、書本、廣播影視和互聯網以后,成為最貼近消費者的文化載體和傳播媒介,隨時滿足生活、文娛、資訊需要的終端,成為這個時代一種全新的體閑方式。手機內各種應用軟件使得消費者可以用手機享受小說、電影、電視、廣播、新聞、音樂等各種傳統文化內容,還可以進行在線游戲、當作電腦終端使用,大大拓寬了傳統的文化產業平臺,使得原本必須在影院、電視、計算機等冷門媒介上才能接觸到的文化內容產業經過手機這一個綜合性終端展示在了消費者眼前。文化產業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上升為文化內容產業,從而使得文化產業的范疇拓寬了。

  3、互聯網傳播技術對文化產業的影響。互聯網傳播技術體現了技術作為一種媒介對文化產業的影響,如通過互聯網構建的微博平臺。其特征是無形產品,借助的技術方式為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網傳播技術也在不斷演變。初期的民歌、舞蹈等仰賴民間的口口相傳,后來出現了灌音技術、錄像技術能夠將民歌舞蹈保存傳播,實現商品化。近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文化產業平臺得以迅速拓展。網絡和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一大批新興產業模式出現了。評論、微博、微信,這些都是基于通信技術的發展,它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產業模式,甚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二)文化產業對互聯網產業的影響

  1、文化產業向互聯網產業品牌、營銷環節滲透。文化產業向互聯網產業品牌、營銷環節浸透是指文化產業的精神內在、品牌內涵向制造業的滲透。文化產物固然有其物質化的載體,但文化產物所表現的真實價值是其內在的精神內容,也就是文化產品的真實價值是承載于虛構和標記的特性之上的。文化產物價值的這類虛擬性和無形特點在特定條件下能夠移動、嫁接或附加到任何適用商品之上,成為某種實用商品的造型、工藝、品牌等產品差異性的標記。文化產品的精神內涵也借這些實物商品實現產業化。

  2、文化產業向互聯網產業的研發、設計環節滲透。文化產業向服務業的滲透源自于對微笑曲線兩端的影響,集中于對研發和品牌的影響。文化產業向制造業的研發、設計步驟滲入是指文化元素、創意思維融入制造業價值鏈研發、設計環節等。英國是全球第一個將文化創意產業提到首要位置的國家,它的解說是“文化創意產業指那些出自個人的創造性、技術及智慧和經過對知識產權的建設生產制作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產業內容主要包含出書、音樂、表演藝術、電影、電視和廣播、軟件、廣告、建筑、策劃、藝術品和古玩貿易市場、時裝設計手工藝品和手工藝品等13個行業。

  與傳統產品類似,研發和品牌也是文化產業鏈中附加價值最高的部分。工業設計、品牌策劃、營銷文化創意產業不僅促進了文化附加值的增長,使得制造業布局更加靈活。于是,隨著文化產業和制造業的深度交融,以工業設計、授權業為表率的中間產業鏈條,一方面完成了文化產業的深度、高級化發展;另一方面也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四、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產業融合發展對策建議

  根據統計,全球文化經濟每天締造220億美元產值,當前文化產業已是全部產業中增長最快的產業。2011年,北京市文化產業完成增加值達1,938.6億元,同比增加了14.2%,2011年上海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約達1,940億元,比上年增加了15.8%,占全市GDP約達10%。文化產業成為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首要組成部分,已經從探索、起步、培養的初級階段,步入了迅速成長的新時期,呈現了生機勃勃的新局面。文化和高新技術相結合則構成了高速發展的文化產業,文化對科技的成長、發展與流傳發生了龐大的影響,技術的提高又賦予了文化產業新的產品模式和呈現形式;ヂ摼W技術與文化的交融日趨加深,20世紀至今,文化產業變遷的每一進程,互聯網技術創新都起著重要的功用,以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能為標志的訊息流傳技術成為文化產業向更開闊領域拓展的首要力量。產業整合以適應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發展,將極大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然而,現實中還存在很多制約文化產業融合的阻礙性因素,所以我們必須從優化產業和企業融合的內外部環境入手,制定和實施新的政策,以保護和促進這一新興產業的產業一體化的順利發展。

  首先,要把握技術交叉融合發展方向,將技術融合放在制定國家科技計劃中,充分考慮技術融合的因素。強化基礎研究和設施的投入,創設差別部分范疇交織交融的研究機制,促成各部門間研究建設的協作,整合有限資源;改制大中專院校的傳統培訓機制,設立學科交織的新式專業,培育具備復合性知識和技術的人才。

  其次,政府應相應減少管制,制定新的法規、法律和政策,提供宏觀的產業整合和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當前,中國存在著大批行政壟斷和部門肢解現象,傳統文化產業分立的多重管束體系將不再順應產業交融的要求和規定,務必走向管制框架的融合,采納同一管制。在產業交融的事實眼前若是不打破各部門的既得利益、接連采納傳統的管束框架,勢必阻擋資本的自由活動,限制新技術的利用和新產品的問世,也將侵害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帶來社會福利的極大虧損。融會對于企業來講是個嶄新的關念,高回報的同時必然有一定的高風險,企業間的效仿行為對于促成產業的最后融合具備重要的功用,于是政府對于開始嘗試使用互聯網技術和促使產業交融的企業給予支持,加強強勢企業的樹模效應。

  最后,實施人才創新戰略,改變傳統的創新概念。產業融合使企業拓展市場,業務量增加,帶來更多的工作,同時對人們創新意識有了強烈的需求,因而企業應建立教育培訓機構,來增加企業人才的創意思維,改變員工的傳統科技知識的“慣性”,培養職工掌握更多革新的復合性知識和技術,在各種科研院所執行交融型的研究機制和跨學科的專業設立,培養具備復合性知識和創造性思維的人才。產業交融給社會的各個層面帶來了變化,但是更加深刻和具有深遠意義的影響則是激起了人們思維方式的進級,轉變了傳統的創新概念,令人們從系統的角度交融差別的事物和從事物不同的層面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大大提升了思維的系統性并拓寬了思維的廣度。

  主要參考文獻:

  [1]國發[2012]28號.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型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http://www.gov.cn,2012.7.20.

  [2]吳利華,張宗揚.中國文化產業的特征及產業關聯研究――基于投入產出模型視角[J].軟科學,2011.12.

  [3]袁丹,雷宏振.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的產業關聯與波及效應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5.4.

  [4]韓順法.文化產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效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2.7.
  相關期刊簡介:《統計與管理》創刊于1986年,是由河北省統計科學研究所主管和主辦的集學術性、知識性、實用性和資料性于一體的綜合性刊物,成為廣大讀者獲取社會經濟的捷徑、了解省情省力的窗口。辦刊宗旨:面向讀者、立足統計、反映經濟、服務社會。讀者對象:全國統計系統、經濟部門、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