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媒體論文投稿探討當下媒體經濟新聞的改革模式及意義

發布時間:2015-03-06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俗話說文章難寫、標題難作。標題是一篇新聞的眼睛。冷冰冰、硬邦邦的經濟新聞尤其需要醒目的標題,只有這樣,才能打動人心。筆者看過一些例子至今記憶猶新:《中央出臺政策支持內蒙古,相關板塊昨日大幅上漲》,不如《扶持內蒙古引爆內蒙股》有韻味;《

  摘要:俗話說“文章難寫、標題難作”。標題是一篇新聞的“眼睛”。冷冰冰、硬邦邦的經濟新聞尤其需要醒目的標題,只有這樣,才能打動人心。筆者看過一些例子至今記憶猶新:《中央出臺政策支持內蒙古,相關板塊昨日大幅上漲》,不如《扶持內蒙古引爆內蒙股》有韻味;《最;鸾浝硗鮼唫ルx職,相關概念股面臨考驗》,不如《霸王別“基”王亞偉概念股失光環》吸引人……可見,脫俗的標題是一篇經濟新聞得以致勝的關鍵一環。

  關鍵詞:信息傳播,經濟新聞,圖形信息,媒體論文發表格式

  什么樣的標題才算得上脫俗的標題?筆者結合這兩年在《九華晨刊》的實踐,認為可從以下四方面進行探索:

  第一,多用大白話、俏皮話、方言及口語等,令讀者感到親切。如:國際飛鏢比賽中有咱“池州造”;

  第二,多用比喻、擬人或擬物、對仗等修辭手法,使人感到富有文采,雅俗共賞。如:“春風”撲面來送崗促就業、步行街門前冷落鞍馬稀;

  第三,多用動詞,這樣標題更加生動形象,富有立體感。如:游客蜂擁最美山鄉“潤心洗肺”、530戶漁民年底告別“水上漂”;

  第四,多借用時下流行詞匯、俚語等,讓讀者感到與現實接軌。如:現實版桃花源里老人且安居且樂業。

  此外,標題起得好,也并不意味著能寫出好文章。如何將重要的信息、晦澀難懂的素材寫成打動讀者的好文章,這對經濟新聞的寫作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記者在寫經濟報道時應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時尚化的表達方式,不擺架子,不說空話,盡量少用或避免使用只有少數人或部分人才能看得懂的字眼或話語,如古字、生僻字、專業技術用語等,這樣才能讓冰冷的文字流淌著豐富的情感,從而拉近報紙與讀者間的距離。

  2014年8月,《池州日報》的一篇文章《薏仁米變身面膜貼,黑花生種出“黑黃金”,徽農生態食品有限公司——農業高科技“孵化”出農產品高身價》就是黨報經濟新聞轉文風的一次很好嘗試。據筆者的同事回憶,她最初想寫一篇企業重視開發農業高科技產品的常規稿件,如果僅依據部門提供的現成文字材料也能成稿,但沒想到在和企業負責人聊天中意外得知,他們正委托廣東一家日化企業研發薏仁粉面膜貼,并在征集消費者建議,于是當即決定轉換寫作角度和方法,以“美容護膚品和五谷雜糧這兩個看似不搭界的東西,硬是被石臺縣土生土長的一家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聯系在一起”這種平民化的通俗語言開篇,將讀者的目光瞬間吸引住。之后,筆者的同事精準捕捉讀者需求,繼續深挖融入高科技、進行深加工、提升附加值的這些農產品,給企業和農戶帶來了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當月,就是這篇小切口反映大問題、寫法清新自然、有細節不空洞的經濟新聞,得到了眾多讀者的認可與稱贊。

  如今,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化讓不少記者養成了在家等通訊員來稿、編發行業資料的惰性。尤其是跑經濟新聞的記者,有時可能因為學習不夠,寫出群眾讀不懂不愿看、圈內人又不屑看的外行新聞;有時又會在不自覺中被企業、行業、管理層負責人牽著鼻子走,站在他們的立場看問題、分析問題,寫出“官味”十足的新聞,讓群眾無法從心理上接受,從感情上認同,與群眾越走越遠。

  沒有精鋼鉆攬不了瓷器活。筆者認為,新形勢下,只有快速轉變、更加專業的采編人才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跑經濟新聞的記者不能做懶漢、門外漢,每日應該要求自己閱讀、搜集、整理行業信息或跟行業有關的信息,善于從中敏銳地發現和挖掘具有創新價值的選題、信息。同時,還應具備互聯網思維、新媒體思維,具備良好的新聞素養、較強的電腦技術、較高的新聞內容提煉和信息數據整合能力,心懷職業理想追求,自始至終與受眾站在一起,只有做到上述努力,才有可能使所在的報紙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需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一、接地氣,經濟新聞民生化

  地市報經濟新聞要接地氣,必須讓記者扎根本土,在報道內容上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積極反映民情、傳遞民聲,做老百姓的“知心人”。

  池州建市晚,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社會生活也不如省內其他城市豐富多彩,市民要感知生活中的細微變化,看報是一個重要渠道。筆者所在的池州日報社除了做好黨委政府的宣傳報道外,素來將經濟新聞的采編工作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以報社旗下的《池州日報》和《九華晨刊》為例,兩者在經濟新聞的報道方式上雖各有側重,但終極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報道要讓市委市政府滿意,更要讓百姓愛讀,讓百姓覺得有用。

  如何做到以上二者兼顧?筆者認為,經濟新聞民生化是第一要義。以人為本,把經濟新聞以說故事的口吻娓娓道來,以人的命運和生存狀態為切入點,使讀者在閱讀時不再單純讀數字,而是在了解人物故事中輕松地接受報道傳遞出的深層信息與觸動思考。2014年8月底,《池州日報》刊登的一篇名為《山村建起收廢站農家造出機制炭》的創業故事就是經濟新聞接地氣的一個較好呈現。“鋸末屑、邊角料里也有商機!……一邊是木竹加工廠送來的成堆的鋸末屑,一邊則是包裝入箱對外發貨的機制炭,如此‘變廢為寶’讓朱成旺圓了創業夢。”文章一開篇,就從細枝末節中挖掘到了“金礦”,接下來又將著眼點放在一個企業家販木材、跑客運、從事木竹加工的坎坷創業路上,再輔以數據佐證,擺脫了以往經濟新聞過于嚴肅的“外套”,讓讀者很快就能產生情感共鳴。

  經濟新聞的民生化,還表現在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地方經濟熱點等方面的權威解讀上,如油價下調、首套房貸松綁、公積金貸款新政出臺、水電氣價格上漲、稅收營改增……近年來,池州日報社要求記者將“走轉改”工作作風貫穿于日常采訪活動中,做每一篇經濟報道前都要好好想一想“和百姓有什么密切關系”。2014年5月21日,《九華晨刊》抓住以船為家漁民如何上岸安居這一民生訴求,從漁民“為何要上岸、該如何上岸、上岸后怎么辦”著手,為廣大讀者勾勒出這一特殊群體的生存、入學、就業、婚姻等狀態。同時,文章通過詳述市委市政府的決策和部署,也向漁民群體傳達了最新的動態進展。三個連續發問,將故事與理性思考融為一體,使經濟新聞不再“高高在上”、“自說自話”,而是與受眾聯系得更為緊密。

  二、求感性,數據新聞可視化

  依據英國《泰晤士報》的辦報實踐,人腦對圖形信息的處理可以在瞬間完成,對文字的處理則需按照線性順序,速度會慢很多。因此,利用圖片、視頻等傳播手段進行新聞創新是開辟市場的重要利器。筆者以為,地市報經濟新聞的寫作同樣適用于這一實踐。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一篇文章中呈現出過多數據,等于給讀者設置了多重閱讀障礙。

  近年來,“新浪圖解天下”和“搜狐圖解財經”,每期均以一張長圖將事關國計民生的新聞展現在讀者面前,形式新穎別致,內容形象生動!稄V州日報》、《南方日報》、《揚州晚報》等國內知名報紙,也時常將經濟新聞中的數字提煉出來制成曲線圖、餅圖、柱圖、架構圖,并用漫畫、插畫等藝術元素包裝、襯托數據?梢姡瑢祿侣勛骺梢暬幚,這種呈現方式能夠給經濟報道帶來某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

  我們不得不承認,紙媒向新媒體轉型已是大勢所趨,重新思考紙媒生存方式迫在眉睫。作為一家地市級媒體,如何更好地發揮平面媒體的魅力,追求個性化呈現,抓住更多受眾的“眼球”,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2014年以來,池州日報社著手強化采編人員的制圖意識,尤其要求走市場化路線的《九華晨刊》盡可能將枯燥的數字圖表化,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將分散的內容整體化,從而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那么,什么情況下需要制圖?我們的理念是:在沒有可用照片的前提下,根據文字內容進行二次加工,通過創作直觀形象的新聞圖表來美化版面、分解數據,加深讀者對文字稿的理解。這一年來,每當池州CPI、工業、旅游、財政等經濟數據出爐后,《九華晨刊》編輯都會制作不同的圖表來分析闡釋數據背后的經濟現象和現實意義。以CPI題材為例,我們就曾嘗試過多種數據可視化表現方式。如:2014年4月報道的《3月池州CPI同比上漲2.1%》,由于3月居住類價格漲幅最高,版面編輯特別制作了一所大房子,將其置于版面核心位置,在房子右側按CPI同比上漲和同比下降排出了食品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衣著類等圖片,隨后在圖片下方輔以數據和表明上升和下降的箭頭;7月報道的《上半年池州CPI同比漲1.9%》,文章右側配發了一張極具生活氣息的圖片——一輛超市推車里裝了一只塞滿雞蛋、油和瓜果的大紙袋,紙袋上清晰標出了上半年同比漲幅超過5%的幾種食品價格……諸如此類,將枯燥的數字新聞變得生動而形象,也使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目了然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