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1-29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生態倫理的和諧自然觀要求人類與自然建立一種良好的和諧關系,人類要在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合理地開發自然,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規范在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范圍內,倡導在熱愛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積極能動地改造
摘要:生態倫理的和諧自然觀要求人類與自然建立一種良好的和諧關系,人類要在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合理地開發自然,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規范在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范圍內,倡導在熱愛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積極能動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破壞大自然,浪費自然資源,就等于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也就等于是在慢性自殺。人們秉承一種生態危機意識,才能擔負起保護地球、保衛家園的神圣職責。論文發表:《水生態學》主要報道與天然和人工水體生態系統及其生態過程相關的各學科的原創性研究成果,特別關注水工程設施建設生態學效應及其對策和措施的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是水域生物多樣性、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保護領域的學術論壇。主要發表水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分析評價、水工程生態影響補償對策、供水水庫富營養化防治、水庫消落區生態保護、水庫退化濕地生態恢復、珍稀瀕危水生動物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原創性科研論文、技術報告,為更好地研究協調水工程建設與水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提供科技支撐,為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持國家社會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較大的貢獻。
關鍵詞:生態制度,環境保護,環境管理
生態休閑提倡回歸自然,因為人類的生存從物質到精神都離不開自然,而今天的人離自然越來越遠。在無知和貪婪之下,人拼命掠奪和濫用自然資源,造成資源匱乏,生態退化,環境惡化,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關系緊張化。大自然中體現生命力的“綠色”正在喪失,環境意識覺醒的人們渴望到原始優雅的自然中,享受生命的綠色之美,綠色化。杰弗瑞•戈比認為,“從美學的角度上看,如果空氣更加清新,樹木不再被砍作木柴,機動車和大貨車不再制造大量的噪音和尾氣,環境不再因為人類的能源消費而發生大的變動,那么社會休閑活動的質量將在這種環境下得到很大的提高。”如今的人們也越來越傾向于在回歸自然、涵詠自然中體悟宇宙之道和人生至境。近年來不斷呈現的農家游、郊區游等生態休閑形式,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即便是一些現代人造新景觀,也都在不同程度地著意營造人與自然相諧的環境和氛圍。例如上海郊區最大的旅游度假區太陽島,高爾夫球場、室外網球場、田園式度假村等一流的休閑娛樂設施,與鮮花、綠樹、流水達到了完美的融合。因此,休閑者應該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然環境,尊重大自然的價值,愛護自然生態環境。確立新的道德準則和規范,充分發揮倫理道德的調節功能,合理協調旅游者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使休閑活動符合大自然的規律,進而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
那種只顧產出、不顧自然環境承載能力的生產方式,在求得發展以“滿足需求”的同時,要顧及“限制”因素,即“發展”的概念中蘊含著制約因素。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即自然資源與環境。不言而喻,人類的存在和活動必然會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干預并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要保持社會的持續發展,就必須通過指導使人為干預自覺地控制在自然生態系統維持自身的動態平衡所許可的范圍之內。
生態休閑是可持續發展要求的體現,強調整體和全面的理念,在資源的利用與保護過程中,人們應該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倫理思維,即人與人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當前與未來的協調。休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關注人、關注人的祖輩傳流的歷史文化,也關注人類未來的走向,人們應該增加對休閑所產生的環境影響和經濟影響的理解,加強生態意識和倫理觀念,建立起對休閑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的保護意識。休閑管理者以整個地區協調的區域規劃為基礎,對休閑地區進行針對性的開發,在保護當地厚重的自然遺產和優美的人文景觀的基礎上,適度發展休閑資源,保持休閑地的綠色生機;同時重視生態環境承載力,自覺將游客限制在承載范圍內。因此,管理者所要關心的不僅僅是經濟社會問題,還要關心生態環境問題,即要實現該地區的生態化發展。此外管理者還應注重培養游客的環境意識和環保觀念,愛護大自然,保護生態美,使生態休閑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內,消費問題很少被上升到倫理道德的高度來加以重視。面對自然環境的嚴重惡化,人們充分意識到,正是由于在消費問題上缺少規范和約束,才使得人們對自然環境破壞的規模不斷擴大,因此,提倡合理的、健康的消費是生態休閑環境倫理的重要規范內容。
生態休閑作為一種消費行為,既有物質消費的內容,又有精神文化消費的內容。生態休閑提倡合理、健康的消費,反對奢侈浪費:一是以精神消費為主,適當輔以物質消費活動。在生態休閑中,參與該項活動的人群主要以獲得生態感受、增長知識、陶冶情操、豐富精神境界為目的,因此其消費活動主要把滿足精神需要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但物質生活需要的滿足程度要與滿足精神生活需要的要求相適應;二是生態休閑者在參加生態休閑消費活動時,不應把這種消費僅僅看作是個人的愛好,進而盡情地大肆消費或奢侈浪費,而應遵守“綠色”消費的行為準則,將生態休閑視為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手段,努力使休閑消費行為不破壞生物系統的良性循環,使人類與自然之間真正建立起親密的伙伴關系。
生態休閑必須建立在生態倫理道德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要求休閑的參與者包括開發者、經營者與休閑者都能在享受環境、認識環境的同時,共同開發其內涵的、豐厚的道德底蘊,為生態休閑的良性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倫理支撐。
從生態休閑產生的歷史背景來看,生態休閑作為大眾休閑的更高級形式出現,所反映的是對傳統大眾休閑批判反思的結果。人的休閑活動有著多種價值取向,諸如以解除體力上的疲勞為價值取向,以獲得精神上的慰藉為價值取向,以滿足基本需要為價值取向,以追求享樂為價值取向等。但只有建立在使人獲得全面、自由發展的道德價值取向基礎上的休閑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生態休閑。杰弗瑞•戈比曾把人獲得自由發展的條件作為“為我們的時代,為我們的社會重新定義休閑”的基本方面。那么,人怎樣才能獲得這種自由發展的條件?保持環境的可持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是關鍵。尤其在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資源消耗,環境的可持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面臨困境的今天,保護環境,維護人與自然界的協調,就越來越成為人們滿足休閑需要,提升休閑質量,并實現自身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基本前提。生態倫理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揭示了自然環境與人的關系,指出了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在休閑中的道德價值意義。
生態休閑概念很大程度上不是一個描述性的事實如何的概念,而是一個應該如何的倫理概念,這是生態休閑與其他休閑形式如藝術欣賞、聊天談心、旅游、娛樂、購物、園藝、閱讀、健身鍛煉等傳統概念的重要的區別。以生態倫理為基礎的休閑把追求人與自然關系和諧、融為一體的意境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自中國古代,休閑就“崇尚自我心境與天地自然的交流與融合,‘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推崇靜觀、獨處等寧靜的狀態”。但中國古代休閑對人與自然交流與融合的追求,與今天可持續休閑方式對人與自然關系和諧、融為一體的意境追求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是在自然經濟條件下,追求修身養性,“人依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頤養活動得以充分的進行,使人與自然渾為一體……”。而后者則是社會邁向后工業階段過程中提出的要求,是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長遠目標,人們追求高質量生活的自覺要求。
生態休閑是對傳統休閑的道德修復,或者說是休閑者和休閑利益相關者義務和責任的追加。在社會邁向后工業階段的急速變遷中,影響休閑質量的諸因素發生了顯著的結構置換,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與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使自然環境因素在休閑質量結構中的地位突出。休閑的可持續倫理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倫理關系,為人們認識休閑質量,確定追求高質量的休閑目標,評價并規范休閑行為,提供了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我們應該承認自然界的內在價值、生態價值、存在性價值,即在維護整體生態系統完整性、物種多樣性與不斷優化中的作用。這種內在價值是自然界經歷漫長的地質年代,在生態系統內部諸要素相互作用過程中,依靠自身創造出來的,它對于維護整個系統的存續、演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正確定位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可持續倫理進一步要求人們珍惜和愛護地球上的生物,尊重并維護它們在一種自然狀態中持續存在的權利。因此,人類必須從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協調出發,自覺承擔維護生態平衡,合理利用資源,促進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道德義務;自覺擔負起保護自然界,以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和諧的生態責任。
生態倫理的道德觀念體系包含和諧自然觀、可持續發展觀及生態消費觀,生態休閑的可持續發展呼喚著新的生態倫理觀念,而新的生態倫理觀念又將驅動人們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它對重新塑造人與自然的新型關系、培養人類對后代的生態責任感和生態倫理觀有引導作用。因此,生態倫理道德觀對生態休閑的構建及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