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1-04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作為公共基礎課程,體育必須緊密結合并主動服務于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進一步強化體育在完善準職業人職業體能儲備、終身體育鍛煉儲備、特殊身體素質儲備和綜合職業素質儲備等方面的功能。高職院校專業迥異,職業需求千差萬別。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既要
摘要:作為公共基礎課程,體育必須緊密結合并主動服務于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進一步強化體育在完善“準職業人”職業體能儲備、終身體育鍛煉儲備、特殊身體素質儲備和綜合職業素質儲備等方面的功能。高職院校專業迥異,職業需求千差萬別。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既要根據學生職業需求,又要防止教學內容泛化。既要有針對性、目標性,又要有時代性、娛樂性。傳統的運動項目,如田徑、體操等具有良好的運動鍛煉價值,可針對性選取相關內容開展學生職業體能素質訓練;新興的運動項目,如輪滑、網球、瑜伽等,因深受年輕人喜愛,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采用課堂或俱樂部教學等形式,重點強化學生非專業素質的培養。通過合理教學內容的選取,以“健康第一”思想為指導,以體育與健康技能教學為主線,以綜合素質能力提升為核心,以“終身體育”習慣培養為目標,全面提高學生職業素質水平。
關鍵詞:高職體育,職業素質,政治教學
高職體育普遍受到學制短、體育課時不足、場地器材短缺等不利條件限制,實施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顯得尤為必要。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課外體育,并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運動競賽等融為一體,使體育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實現體育教學時間和空間的拓展。一體化教學過程中,課內應側重基本目標完成,重點進行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傳授,針對性提高學生的職業體能素質水平。課外突出發展性目標,依托體育社團(俱樂部)活動,實現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終身體育習慣、運動競技水平等方面的提升,強化學生非專業職業素質的培養。同時,為引導和激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學習,應建立與課程目標體系相匹配的評價考核體系。評價指標中既要有體能素質、體育理論、運動成績等的定量評價,也應有學習態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定性評價,能綜合反映學生的生理、心理、知識和技能狀態,實現從結果到過程的評價重心轉移。
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保證。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教學,需要我們的教師必須從教育觀念、知識結構、教學水平等方面進行全面提升。要進一步強化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觀念,使教師從單純的技術教學者轉變為健康的引導者、職業素質的開發者和終身體育的促進者。體育教師應重點加強健康教育、運動處方等方面的知識學習,實現一專多能,具備在學科交叉、滲透與融合的關聯中把握教學以及進行相關科研創新研究的能力。應通過學習和培訓,學習新知識,增強新技能,掌握新方法,具備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的能力。同時,進一步爭取體育經費投入,興建更多的場地和設施,并本著一場多用、類群組合的原則,對于現有體育資源進行合理化開發,加大學生體育骨干的培養力度,充分挖掘人、財、物各類體育資源潛能。
專業素質主要包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非專業素質則主要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社會交往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方面。“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作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平臺,體育具有“以體娛樂”、“以體育美”、“以體輔德”的教育功能,在學生職業素質培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F代體育不再是一種簡單的身體活動,更是一種健康教育手段,一種良好德育載體。在高職體育教育過程中,通過針對性體育教學,不僅可以教會學生體育健康知識和各項運動技能,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培養終身體育習慣和能力。還能不斷激發學生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健康情緒,體驗戰勝困難、戰勝自我的心理感受,全面增強學生意志力、抗挫折能力、競爭意識、合作精神、愛崗敬業精神、社會交往和自我心理調節等良好品質,對于學生的非專業職業素質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高職體育具有自身的教育特點和要求,不能簡單參照或照搬普通高校或中職體育教學模式。長期以來,高職體育一直缺乏統一的指導性綱要或標準,導致了高職體育的教學思想較為混亂。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是由中職校升格而來,體育教育要么簡單的套用普通高校教學模式,要么延續中職校時期的教學方法。與普通高校相比,因辦學條件、教師隊伍等達不到相應要求,其教學實效往往是形象神不像。中職校體育教學強調的是三基教學,學科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占主導,采用中職教學的方法,其教育效果遠遠達不到高職教育的各項培養要求。
健康屬性和職業屬性是高職體育的兩大本質屬性。其中,健康屬性屬于共性,職業屬性屬于個性。正確處理好共性和個性之間的關系,是高職體育健康發展的前提。實際教學過程中,高職體育會經常性出現非此即彼的二元邏輯對立。要么強調個性而忽略共性,只注重職業素質培養,重視短期教學效果,忽略了體育教育的本質功能;要么僅關注共性而廢棄個性,脫離高職教育實際專業需求,閉門造車,陷入學科本位主義,影響了高職體育的教學實效。
殷國璽等研究者認為,培養目標的職業定向性決定高職體育要進行教學特色建設,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決定其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現實教學中,受到人、財、物、信息技術等各方面條件的制約,很多高職院校所能開設的運動選項數目少,且多限于一些傳統體育項目,滿足不了學生日益增長的體育物質文化需求。教學方法上,學科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高職教學中依舊占據主導,“輕理論,重實踐”、“輕健康教育,重技術教學”等現象普遍存在,不僅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及主觀能動學習,更是與素質教育要求背道而馳。
“健康第一”永遠是學校體育的首要目標,健全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性是學生職業素質構成的根基礎,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所在。在校期間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掌握科學合理的鍛煉方法,養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不僅關系著學生未來的生活質量,更是學生未來職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高職教育的職業定向性,決定了“職業需求”滿足必須成為高職體育的基本理念。具體教學中,應圍繞各專業職業需求,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職業素質開發,幫助學生發展職業勞動所需的體能素質、心理素質、職業適應綜合素質,提高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提高機體對不良勞動環境條件的耐受力,預防和減少職業疾病與職業傷害事故的發生。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