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05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政府部門新聞發布方式的改變也使得媒體獲取獨家新聞的難度加大。政府部門重要信息的發布,重要會議的宣傳,總是邀請盡可能多的媒體參加,給個別主流媒體開小灶的做法已然鮮見。 一、獲取獨家新聞的難度越來越大 我們說獨家新聞永遠存在,并不否認獲取
摘要:政府部門新聞發布方式的改變也使得媒體獲取獨家新聞的難度加大。政府部門重要信息的發布,重要會議的宣傳,總是邀請盡可能多的媒體參加,給個別主流媒體“開小灶”的做法已然鮮見。
一、獲取獨家新聞的難度越來越大
我們說獨家新聞永遠存在,并不否認獲取獨家新聞的難度在加大。
獨家新聞的“獨”,主要通過三個方面體現:時間差異--搶發,率先發;區域差異--在某個地區范圍內是獨家;媒體差異--廣播、電視和報紙“互不打架”。
但在“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這一切發生了改變。網絡的公開性使得信息人人共享,同一性質的媒體“打時間差”已不大可能。網絡的無地域限制,使得一個消息限制在某個地域發布也沒有了可能。而新聞網站的全媒體功能,使得報道從文字、圖片到視頻“一網打盡”,還能同步實現與受眾的互動。從這點上說,盡管廣播、電視和報紙對某個獨家新聞的處理依舊是“互不打架”,但對互聯網的受眾而言,“獨家”已不再存在。
媒體論壇推薦:《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本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立足陜西,面向全國,按照“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重點刊載有關遠程開放教育的研究成果,倡導教學改革,活躍學術氣氛,指導陜西電大工作,培育新人,交流科研成果,為普及陜西的遠程開放教育作出積極的貢獻,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遠程開放教育理論體系作出努力。
二、“獨家新聞”概念在實踐中已被拓展
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媒體從業者理解的獨家新聞多為獨家發布的重大突發事件、重大政策調整或公布。但在信息源難以獨家掌控的今天,這種絕對意義上的“獨家”獲取的難度越來越大。業界對獨家新聞的認定正在發生著變化。很多媒體除了新聞事實獨家外,報道同一事件采取的獨特角度、背景、評論、形式,也可被認定為獨家新聞。媒體推崇的深度報道,更是理所當然的獨家新聞。這是業界對獨家新聞概念的拓展,值得肯定。
三、全媒體時代如何獲取獨家新聞
除了要有“搶”的意識,還離不開學習和鉆研理論、政策,提高對事實、現象的分析判斷能力;離不開深入基層,勤跑勤問,熟悉實際工作和生活情況。在具體操作中,可以采取下列辦法,以獲取更多的“獨家”:
爭取獨家親歷。非突發性質的新聞事件,一般延續時間較長,如科學考察、探險、案件偵破等,記者要有爭取獨家親歷的強烈意識。只要有機會參與,即便新聞最后是由有關方面統一發布的,你也掌握別人沒有的內容。至于記者自己尋找選題做的暗訪、臥底等,那就更是獨家了。
勿忘“炒冷飯”。炒冷飯,就是回頭看。一些重要新聞事件、熱點新聞人物,過去一段時間之后,漸被人們遺忘。此時做個回訪,很可能會有新發現。一些政策出臺實施之后,效果如何,做個探究,也往往會是獨家。
拓展報道廣度。新聞事件發生后,主體事實各家媒體都有,盡可能快地將報道廣度拓展,就可能形成獨家。比如“超女”王貝死亡事件,一家媒體就配發了記者對美容市場混亂現狀的調查報道,顯然高人一籌,顯示出了獨特。
事先“備料”。在某個可預知的新聞事件發生之前,充分收集相關材料,到時一齊拋出,以信息的充分壓過同行形成獨家。比如,重大案件審判前,記者提前采訪當事人、辯護人、嫌犯親朋好友、同事,收集與案情和嫌犯有關的信息;某位名人彌留之際,采訪他的親友和同事。這樣到時發出的判決報道和“訃聞”,比干巴巴的判決和生平介紹要豐滿得多,也與眾不同。
力求視角獨特。面對一個新聞事件,多問幾個為什么,多思考事件還能折射出什么,這樣很可能會找到獨特的報道角度,形成獨家新聞。比如前不久“牽尸要價”照片有真假之爭時,作者公布了當時拍攝的圖片資料。有媒體撇開真假之爭,質疑此舉存在對死者和死者家屬的不尊重,有悖媒體道德。這一獨特視角的報道立即形成輿論熱點。
強化評論配合。在信息泛濫的今天,觀點有時甚至比事實更引人關注。一家媒體如果能就世人皆知的新聞事實發表觀點獨特的評論,組合起來,同樣能顯示出獨特的新聞價值,時間長了,就會形成品牌。比如江蘇城市頻道的《孟非讀報》。
報道形式獨特。即重視新聞的包裝,力求形式出新。南京一位工人掉入污水管,與其他各家媒體關于管道的大段專業的文字敘述相比,某家晚報簡單明了的示意圖顯示出了特別。在報道很多科學新聞時,電視已開始大量采用圖標、動畫等形式,比之科學新聞中常常難以避免的枯燥艱澀的描述,這些包裝在讓新聞易讀的同時,也顯示出了個性。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