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8-29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我國學者對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研究是近幾年才開始的,其研究成果表現在對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現象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特點、存在問題和對策的研究。梳理和總結我國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看出,大學
摘要:我國學者對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研究是近幾年才開始的,其研究成果表現在對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現象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特點、存在問題和對策的研究。梳理和總結我國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作為大學生社會參與的重要形式,已經深入到大學生群體的現實生活之中,并呈現出相應的特點,這對社會,對大學生都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但由此帶來的問題和挑戰,也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積極回應的。
一、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現狀和特點
(一)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現狀
1.參與程度高,參與能力低。首先,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群體,剛剛接觸社會政治生活,對于在社會組織中發揮一定的作用有著較強的傾向性;其次,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民主進程的拓展,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熱情也會更加強烈。因而,該群體在網絡政治參與的程度上有著社會其他政治群體無法比擬的參與熱情。但是,他們的參與程度與能力并不成比例,尤其表現在政治分析、政治表達兩方面能力明顯不足。受主觀和客觀因素的限制,大學生不能客觀、科學地分析政治事件的真偽,更多地傾向理想化、程序化,參與政治時缺乏控制力。
2.參與目的性高,政治責任感低。當代大學生進行網絡政治參與活動多以獲得個人的政治利益為基點,具有功利化傾向。從社會公共利益角度出發的情況較少,網上政治參與缺乏社會責任感。加之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尚未完全成熟,制度的不完善降低了社會與網絡監察的門檻。
3.參與敏銳度高,參與行動性低。大學生思維敏捷、情感豐富,在關注時政熱點、聚焦社會要聞的同時會增強網絡政治參與的敏銳度,會提升政治嗅覺。但是,由于他們缺乏一種協調聯動的體制,單一的網絡政治參與活動并不能吸引所有的同學,大家在能力傾向、愛好關注等方面上還存在著不同的取向。
4.參與情感度高,理性化程度低。盡管大學生網絡參與政治的表象一派繁榮,但是其中存在的不求實效、盲目跟風等缺乏理性的情況同樣存在。理性化程度低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由于大學生的心智未完全成熟,他們對社會、政治生活的認知較為片面和膚淺,對政治事件和政治現象不能作出精確的解讀,使得政治認知及評價出現偏差;二是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意識與行為普遍不對等,其意愿往往較強,但實際的行為投入卻沒有與意愿持平,甚至出現了與認知相反的行為。
(二)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特點
與傳統政治參與相比,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具有如下的四個特征。
1.表達權利的平等性。隨著信息傳播更為自由和信息獲取渠道更為廣泛,當代大學生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形成自我判斷的能力越來越強。開闊的視野使他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觀察所得出的結論。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更加自主,視野更加開闊,信息搜集能力更強,他們喜歡獨立的觀察、認識和思考問題,獨立判斷的能力也越來越強,評判事物的標準更多元,尊重利益多樣化,反對不加思考地接受強加的說教,渴望話語權的平等。網絡政治參與幾乎是“零門檻”,只要有一臺能上網的計算機,或者一部能上網的手機,凡是受過基本上網操作訓練的正常思維的人均可參與。在網絡平臺上,不受身份、地位、學歷、財富以及性別的限制,大學生均可以暢通無阻地表達自己的政治意見。
2.個性表達的直接性;ヂ摼W傳遞公共信息的速度之快,使傳統的政治信息傳播途徑無法比擬。大學生網民能在第一時間獲取有關信息,了解公共事件的進展和其他大學生網民的看法,同時也可以個性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參與討論和評價。他們善于創造屬于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甄嬛體”、“元芳體”、“陳歐體”等專屬于他們的語言層出不窮,他們善于通過動漫、微小說、微電影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他們的思想和觀點日益成為重要的公共意見。
3.媒體應用的多樣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始終充滿了新媒體元素。不論是論壇,還是網絡中的公告牌、電子郵箱都成為了大學生發表政治言論、表明自己政治觀點的地方。隨著微博、微信等即時通信平臺的迅速崛起、發展,使用這些新媒體社交平臺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事實上,隨著微博等各種信息技術支撐下網絡信息交流平臺的出現,大學生進行網絡政治參與的形式和方法正變得越來越多樣,而且還在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出現而不斷更新。移動互聯網將網絡滲透到了大學生生活的每個角落、每個時段,這給大學生展現個性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4.獲取信息的廣泛性。在當今知識大發展、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們已經不像以前傳統方式獲取信息了,網絡已成為各種信息的“集散地”。大學生完全可以“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如今的大學生一邊在創造著信息,一邊又展現著獲取信息的獨特優勢。
二、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積極作用
在當代社會中,政治參與是憲法及法律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政治權利。如果一個國家要想成為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必須贏得公民的支持,而要獲得公民的支持,公民能夠合理表達政治夙愿是重要的一個方面,大學生作為公民中重要的群體,能否正常參與政治生活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現實的政治參與總會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有意或者無意的局限和門檻,而網絡政治參與的出現,則是現實政治參與的延伸與補充,成為一種全新的民主參與路徑。這種新的路徑具有現實政治參與形式所不具的多種優點。
(一)拓展獲取信息的范圍
獲取必要的信息是政治參與的前提基礎,大學生網民獲取信息的多少,取決于官方提供范圍的大小。目前,各級政府及其部門都設有官方網站,公開了黨務政務等有關信息。同時,許多部門以黨務政務微博等渠道為平臺,及時發布時事信息,使大學生網民的知情范圍不斷擴大。網絡成為大學生獲取有關政治信息最重要的來源,尤其是在重大網絡性事件之后,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獲取政治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增多意見表達的機會
大學生網民表達意見或者建議的機會的多少決定著網絡政治參與的質量。各類網絡平臺,為大學生網民提供了諸多參與和表達的機會,形成了強有力的網絡輿論空間。全國“兩會”期間,大型網站設置了“我有問題問總理”、“提案議案大家談”等征求意見的網絡平臺。網絡是大學生表達自己的各種觀點,反映群體利益訴求最便捷的平臺。在“強國論壇”、“西祠胡同——強國之路”、“北大未名——時代論壇”等一些有名的政治性論壇里,大學生已成為最為活躍的參與者之一。
(三)擴大網絡監督的權力
網絡監督是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殺手锏”,是大學生政治權利的重要體現。今年來,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對各類公共事件形成輿論督辦態勢,而且通過網絡曝光而落馬的問題官員不斷增多。比如,2010年的宜黃拆遷自焚事件、2011年的廣州潮州事件、2012年的廣州烏坎事件的及時處理都源于網絡監督;又如,2008年10月后江蘇睢寧被問責的108名干部中,78人與網絡問政有關。“尤其是中共十八大閉幕之后的二十天內,在全國范圍已有雷政富在內的等十幾名官員因網絡舉報而被紀委調查,其中情色、房產牽出的腐敗案件尤其引人注目,儼然形成一股“網絡反腐風暴”。因此,大學生網絡參與對擴大網絡監督的權力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推動政府部門決策
網絡作為一種新的交流方式,無論是作為渠道還是載體,在影響政府決策上的重要性都在不斷凸顯。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形成的網絡輿論,可以成為政府部門、研究機構以及決策部門了解社會政治心態的重要渠道,它有助于政府部門加快解決有關輿論焦點議題。在網絡之下,政府部門了解大學生訴求的途徑很少,大學生在網絡上大量的政治表達,對于政府了解大學生訴求,推動大學生工作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三、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中的非理性現象及其原因
(一)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中的非理性現象
由于網絡信息的不全面、網絡信息傳播的不確定性、網絡信息傳播目的的非法性等原因,使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非理性、非規范性直接影響大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大學生政治信息甄別能力弱,容易迷失方向;同時政治參與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現政治逾軌,這些弱點容易造成大學生政治態度畸形和政治行為的失范,這不僅對網絡政治秩序產生負面影響,而且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目前,非理性是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它主要體現為對網絡政治謠言的炮制、傳播與轉引。
(二)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中非理性現象的原因
首先,網絡信息的不健全性。積極參與網絡活動只是大學生網民中的一部分,更多大學生網民是看客,是從眾,少數人的炒作很容易形成“網絡哄客”,事件的真相往往被極端的情緒所掩蓋;其次,網絡信息傳播的不確定性。網絡自身的虛擬性與隱蔽性,網民既可以是自己,又可以是任意想象出來的其他角色,網絡既能用來表達,也能用來發泄;最后,網絡信息傳播目的的非法性。故意炮制并散布網絡謠言、混淆視聽、顛倒是非已經成為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機制建設的潛在障礙。
四、破解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問題對策及建議
一個健全的、可持續的現代政治,必然需要一個上通下達、來往自如的信息通道。這種通道的建設因互聯網的出現而加速了實現的進程。構建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機制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想搞好這一系統工程,需要社會運行機制中的各個環節和各個領域的密切配合。
(一)加強網絡立法和監管,進一步凈化網絡環境
開放的中國需要文明的、法治的和健康的網絡世界。要求人人都能夠正當的表達意愿,并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因為不管是網上還是網下,這都是構建公序良俗的基礎。網絡是公共空間,養成公序良俗,需要網民共同努力。要求網絡參與者依自律來約束言行顯然是不夠的,而且很難規范。網絡不僅需要“自我凈化”,也需要他律機制,厘定行為邊界,依法加以監管。管住不負責任的謠言,管住個人信息的泄露,防止和打擊從色情到詐騙的數字化犯罪,是很有必要的。多一些獨立思考、理性判斷,少一點沖動偏激、輕信盲從,是網民的責任;而在提供良好服務中依法監管,則是政府的責任。因此,只有加強網絡立法和監管,才能進一步凈化網絡環境,使我們的網絡更文明、更健康、更安全。
(二)加強網絡教育,培育大學生基于互聯網的理性思維
要對大學生開展網絡責任與安全意識教育,引導大學生提高網絡素養,提高他們網絡使用的理性程度,特別要教育和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社會觀察和正確認識虛擬空間同現實生活的區別,防止網絡沉迷。同時,要有針對性地對發生較多的網絡違法犯罪行為開展防范教育,通過多種形式對預防網絡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宣傳和引導,提醒大學生注意識別和防范。
(三)加強大學生公民責任教育,提升大學生多維度政治參與能力
大學生網民要提升作為現代公民應用的政治覺悟和道德底線。權利與責任是對立統一的,要講負責任的話,傳遞真實信息。面對網絡謠言,要審慎自己的情緒化反應和批判性思維是否恰當,不能盲目跟風。大學生網民要提升對社會問題的認識水平和鑒別能力。大學生網民要提升自己的價值判斷能力。大多數大學生網民對公共事件關注度很高而且比較敏感,容易受多種情緒的感染而產生從眾心理或極端表達。要善于總結,在參與中學會參與,在判斷中學會判斷?傊,大學生自身政治參與能力的提升,是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前提。
(四)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效應,引領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提高水平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大學生中,網絡意見領袖就是他們的榜樣和偶像。當代雷鋒郭明義的微博聚集了超過1500萬的粉絲。著名演員姚晨的粉絲量更是達到4000萬之多。統計發現,在姚晨的粉絲中,“80后”和“90后”占到粉絲總數的90.6%,其中“80后”達到40%,“90后”達到50.6%。隨著網絡發展的深入,網絡意見領袖的言行將會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行為習慣等產生越來越深刻的影響。因此,要充分利用網絡意見領袖的作用,多宣傳身邊的榜樣,讓大學生在榜樣的影響下接受公民教育,推動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形成。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