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8-04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全面的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方法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由于受
摘要: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全面的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方法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由于受現實環境的影響,大學生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挑戰,面臨著新的心理問題和沖突,結果使一部分大學生發生了心理問題。這不僅影響了學生個體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響了國家和各高級人才的培養。本文主要是探索并剖析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最后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來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障礙。
一、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目前,我們認為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表現如下特點:智力正常,辦事效率高;情緒穩定,心情愉快;意志品質良好,耐挫力較強;行為符合大學生年齡特征;個性統一和諧;人際關系得當,與人為善;適應環境能力強;有完整和諧的健康人格等。以上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體現。
二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及造成心理問題的原因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據有關數據統計,在校大學生中出現的心理障礙傾向者比例占四分之一,大學生中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礙為神經癥狀情緒障礙及人際關系的敏感和強迫傾向等問題。大學階段是青年處在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大學生作為我國文化層次較高的年輕群體,他們富于理性、敏感、激情,更富于創造性、挑戰性。但是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以及來自學習、專業、就業、經濟和情感等諸多方面的問題,他們往往不知所措,容易產生各種不定的心理反應。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是希望正確認識社會,但又缺乏辯證思考的能力;智力發展達到高峰,但又缺乏辨識能力;自我設計愿望強烈,但是自我評價片面;情感豐富而又強烈,但是又帶有較大的波動性。表面看起來獨立,但有存在依賴心理。
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如家庭,社會,環境等,但主要原因,還是來自學生本身,因此如何正確看待自己,如何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每個大學生所必須面對的必修課。
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大學生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強烈,但是其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缺乏社會經驗,適應能力較差。正是這些原因造成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1)期望值過高,理想追求受阻。
古往今來,凡是在事業上有成就的人,無不具有崇高的理想。但是,任何理想都是以現實為基礎的,他的存在和發展必須有一定的主客觀條件,而一些大學生往往不從實際出發,實現理想的期望值過高,只有成功的預備,而沒有考慮到失敗的可能。于是就出現了理想中的我與現實中的我激烈的矛盾沖突,由此產生迷惘、悲傷、怨天尤人等諸多心理問題。
(2) 心胸狹窄,人際關系不協調。
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交往,彼此相互理解、真誠、信任、寬容、關心、互助,是維護和增進人們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但是,有的大學生性格內向心靈閉鎖,不善交際,在別人眼里顯得古怪孤僻,令人不敢接近;有的大學生自命不凡,不愿與四周的同學為伍,到頭來只能是孤芳自賞,形單影孤;有的大學生有自卑感,為了不在眾人面前暴露弱點,不愿坦誠地與人交往,把自己游離于集體之外。一個人如果長期處在冷漠而無知音的人際關系中,便會產生莫名的壓抑、孤寂和煩悶。
(3)家庭方面的因素
與學校教育相對應,家庭教育大多也只關心學生的智力,而對其心理關注甚少,致使一些學生自理、自立和承受挫折能力差,不善與人相處共事。進入大學獨立生活后,對學習、生活、交往等方面的問題不知所措,無以應對,經受不了挫折和困難。大多數家長在子女考入大學后將更多的精力轉移到提供經濟支持上,而對子女的心理成長問題則關注不夠。家庭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大學階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階段家庭教育的延續,但又有其特殊性,這主要體現在對大學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內容是配合學校、社會進行綜合素質培養。這就要求家長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觀念,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做好其心理壓力的調節和疏導工作。
(4)教育方面的因素
學校教育某些方面的失誤影響了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發展。教育者不能無視學生的健康處境和精神狀況,愛的理解是師生雙方價值升華的一個因素。多年來,我國傳統教育模式,以教學大綱為主體,以分數衡量學生,教育的功利性突出,學生的學習是被動和強壓的,學習無舒暢感;因材施教沒有重視和落實,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意志、性格、情趣、興趣的培養,影響了學生積極向上的熱情。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教育規模的同時,不能不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和心理問題。
三 、大學生心理問題解決的途徑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準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每年要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癥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愛好,并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并把它們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鼓勵他們積極面對人生。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結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因此,學校應該花大部分精力去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結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復雜工作,而且是大學素質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改善學生的不良情緒,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指導他們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必須向更深的層次發展,培養和維持學生健康的心理,增強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樊富珉;李卓寶.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 華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方法與途徑.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3,20(4):120.
[3]潘晴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徑初探.南通師范學院學報,1999,4(15):122-123.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