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8-04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學生的本職工作就是學習,但其學習能力并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提高,相反很多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呈下降趨勢。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分析、探討、運用信息的能力;與同事或朋友分
論文摘要:學生的本職工作就是學習,但其學習能力并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提高,相反很多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呈下降趨勢。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分析、探討、運用信息的能力;與同事或朋友分享及合作的能力。
一、就業能力的內涵及特征
大學生就業能力主要是指大學生獲得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并能夠在此崗位上做出突出貢獻的能力,該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工作實踐能力和求職技能等。
(一)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可以分為獨立學習的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深入全面學習的能力、創新學習的能力等方面。大學生脫離了高中之前保姆式的教育,學生有了很強的自主性,自由安排的時間,這樣直接造成了一些學生離開教師及家長后找不到學習的動力及方法。導致了他們在大學三年中得過且過,學不到多少真正擁有的知識和技能,使其在畢業后的就業競爭中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大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及全面深入學習能力是建立在能夠認識自己,把握自己的基礎之上。當前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已經由通常的專才向通才轉變,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非但學生成為高技能型人才的機會較少,很多學生在培養自己成為通才方面甚至沒有任何規劃與實際行動。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學習能力亟待提高。
(二)工作實踐能力
加強就業能力的培養對大學生來說是及其重要,高校應該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注重培養自己的就業能力。同時大學生的求職能力對于其就業能力而言也是非常重要。即使自己的水平較高,若不能在有限的幾分鐘時間內將自己的能力表現出來,不能將求職簡歷中把自己的水平表達出來,那么即使有合適的崗位機會可能也無法獲得。盡管當前很多高職院校非常注重學生求職技能的培養,但在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上并不完全符合學生的實踐需求。
(三)求職技能
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方面,很多高校存在重專業課學習而輕基礎課學習、重理論教授而輕實踐學習的問題。這往往導致畢業學生在綜合能力方面有欠缺。在學生專業技能方面,當前在部分學生與家長身上依然存在“學習無用論”的觀點,認為在學校學習的知識是與社會脫節的,工作后是無法用上。這就產生了學生專業技能不高,甚至不能基本滿足其所應聘崗位的要求的現象。這些現狀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學生們的認識不夠,不好好學習,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學校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課程設置等諸多方面的確存在一定問題。比如相關教師在教育觀念上沒有完全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我國的高等教育機構普遍為事業單位,也普遍存在著“吃大鍋飯”、創新能力不足、行政化嚴重等諸多事業單位存在影響自身發展的各種問題。
二、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途徑
從當前的就業難現狀看,提高學生就業能力至關重要,從而使當前的大學畢業生能夠適應目前的社會就業形勢,合理的擇業與就業。本文從學校管理與教學指導方面,對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進行了剖析。
(一)順應潮流改變辦學觀念
當前高等教育環境下的辦學觀念需要進一步改革,需要樹立以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為目標的辦學理念。在觀念的制定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當前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以培養專業化、復合型、個性化、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為目標。如實行專業互選、師生互選、允許學生跨專業、實行彈性學年靈活學分制培養與申請方式。在國家《2010-2020中長期教育改革計劃綱要》中指出:人才培養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內容,在教育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們的執著信念、豐富知識以及優良的品德和較高的綜合素質。在教育過程中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增強誠信意識,養成良好學風。要充分發揮學校的主動性,培養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畢業生。“就業”、“創業”、“樂業”、“安業”是一脈相承的關系,高校要適應這一新要求,成為真正的“社會人才孵化器”。
(二)適應需求改革課程設置
市場經濟時代,學生就業依靠雙向選擇,進入工作單位后容易跳槽,許多企業不愿為培訓員工支付任何費用,員工之間也逐漸形成競爭和淘汰機制,在工廠里幾乎找不到愿意教徒弟的師傅。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對畢業生就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高校徹底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即要教學生理論知識,又要教學生實踐技能,切實改變現有的專業設置。當前高校教育應當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課程設置,改變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要充分調動學生們自由選擇各專業課程的積極性,充分體現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針對當前的需要去掉一些不適應當前形勢的專業課門類,增加適當的選修課程,讓學生們靈活選擇,同時在一些理論課上增加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們的實際動手能力。在學生的假期中通過組織一定的下鄉實踐等活動將教學活動寓于學生的實踐中,培養學生與教師間的相互尊重與情感溝通,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與技能。而在極為重要的就業指導課程設置與講授方面,需要培養專業授課教師,對授課教師進行各類培訓使其全面充分的了解當前的社會需求與就業現狀,同時深入學生中間了解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結合兩方面的情況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
(三)合理配置教師資源,改革教學方法
要通過合理的配置教師資源達到資源的優化組合,通過組織本校教師到具有特色教學院校中進行觀摩、參觀、學習等方式提高本校教師的教學素質,同時鼓勵教師進行教學改革,以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為考評依據,獎勵提出并實踐新的教學方法的教師等方式。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貫徹“以培養學生各類能力為主線”,進行徹底的教育改革,根據當前學生們的特點因地制宜地改革當前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方法,培養學生們的就業創業能力;在專業教學課程中,貫徹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模擬訓練法、專業實習法、表達能力訓練法等多種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同時需要注意師生間的有效交流。使學生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注重培養學生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自我培養自我發展都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通過改變現在的教學方法,將師資力量運用到最需要的方面,同時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就業能力培養,進而提高就業意識與就業能力。
提高學生就業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由于學校傳統教學活動的慣性,在高校中推行這些改革可能給當前的教育工作者帶來一些不便與沖擊,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進行改革。筆者根據相關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的范圍內對大學生的就業教育進行的創新,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