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7-30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校企通過緊密的合作,按照旅游專業高等教育規劃和人才成長規律,制定有針對性的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方案,通過對現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分析、研究和重新歸類劃分,將通用性強的知識內容挪到學校變成專業化課程,將帶有企業特點的程序類
摘 要:校企通過緊密的合作,按照旅游專業高等教育規劃和人才成長規律,制定有針對性的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方案,通過對現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分析、研究和重新歸類劃分,將通用性強的知識內容挪到學校變成專業化課程,將帶有企業特點的程序類及管理類的知識延伸到企業實踐當中學習,優化現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并形成規范化、系統化的符合專業發展和人才成長規律的教學成果,供同行參考學習。
引言
旅游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迫切需要借助高校豐富的智力資源,來解決日益嚴峻的旅游人才短缺的問題,因此校企合作越來越多地受到了各方的重視,合作的理念、方式、內容、機制也越來越先進豐富。[1]在傳統的酒店和院校合作過程中,酒店往往只是把實習生當做廉價的勞動力來使用,學生實習結束后多數不愿意從事酒店工作。精心培育出來的優秀畢業生絕大部分不愿從事酒店行業的工作,進而酒店行業也因為沒有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的參與得不到實質發展,中國的旅游教育曾一度處于這種尷尬境地。
一、研究背景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的旅游管理專業自2011年開始招生,在校生160余人,屬于新增設專業。師資方面,現有青年教師多數為應屆碩士畢業生,理論知識豐富,但是實操經驗相對欠缺,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足。實驗設備方面,由于資金問題,旅游管理實驗室仍在籌建過程中,尚未投入使用,學生在校期間無法進行實操課程的訓練。 旅游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從開設之日起就十分重視與校外企業的合作,采用先進教育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致力于為社會輸送更多優秀旅游人才。新增專業往往面臨著眾多的建設困難,在學科帶頭人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之下,目前學院已與多家五星級酒店建立了校企合作、雙師教學體系,從而借助更多的社會資源達到教學與人才培養雙贏的目標。
二、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實踐途徑
(一)參觀學習和職業引導 《餐飲管理》與《客房服務》是旅游管理專業在校生應該掌握的主干課程,為了使學生對專業知識有更生動和直接的認識,除了學習書本知識以外,還需要進行社會實踐活動。11級、12級旅游管理專業的同學分別在任課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合作酒店,酒店組織了以各部門經理為主的講師隊伍,開設專門講座對酒店運作及各崗位專業知識做基本介紹,激發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不少學生表現出高度的學習熱情,紛紛提問,現場教學效果良好。
(二)頂崗實踐
在2012、2013年暑假,合作酒店在我校旅游管理專業中選拔了十余名在校大學生,為其提供了帶薪實踐的機會,主要安排在中西餐、客房等部門,進行了為期兩個月是社會實踐,受到了廣大學生的熱烈歡迎。學校鼓勵在校生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也需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以盡早適應工作環境,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三)合作授課
合作酒店多數是開業十余年的老牌五星級酒店,經理人員具有多年酒店管理經驗,與我校有著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校企雙方本著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將6名企業管理人員被聘為兼職教師,為我專業學生進行授課、舉辦講座。學生可以通過合作了解最新的酒店業動態,實操技能培訓方面也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四)教師輪崗
建立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定期交流學習的制度,通過參與酒店的日常運營和管理,使校內專業教師了解和熟悉酒店各業務部門的工作流程,也讓企業管理人員熟悉學校人才培養的要求,確保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先進性。2013年2月我校已選派兩名專業教師到酒店進行交流學習,效果明顯。
三、校企合作改革創新思路
(一)改革課程體系
校企通過緊密的合作,按照旅游專業高等教育規劃和人才成長規律,制定有針對性的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方案,通過對現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分析、研究和重新歸類劃分,將通用性強的知識內容挪到學校變成專業化課程,將帶有企業特點的程序類及管理類的知識延伸到企業實踐當中學習,優化現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并形成規范化、系統化的符合專業發展和人才成長規律的教學成果,供同行參考學習。
(二)拓展教學內容
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對學校專業理論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擬開設六大模塊教學,內容涉及到酒店房務管理、餐飲管理、酒店烹飪技巧、酒店營銷管理、酒店設備安全管理、酒店管理信息系統、酒店會計等八大課程內容體系。突出實驗與實踐環節的專業特色,將整個課程體系分為基礎理論、實踐操作、專業實習、知識講座等模塊,根據模塊專業知識要求,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完成。
(三)建設專兼結合指導教師隊伍
依托該平臺,在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總的指導思想下,建立校企雙方互兼工作崗位、互派專業人才、互聘技術職務、共同培育教師、共同解決教學課題和生產技術難題的“互派共育”機制,破解“專業教師下企業難、企業人才進校園難”的難題。鼓勵專任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實訓教學、生產實踐及技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