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7-26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河州型花兒唱詞有所謂散花和本子花兒 的說法。散花,也叫草花、野花,是以花草樹木、飛禽鳥獸、行云流水等自然景物的活動形態作比興、敘事詠情的花兒,可以單獨成篇,絕大多數屬于這類花兒。本子花兒亦稱整花、本事花,指成本成套的帶有連續性的花兒作
摘要:河州型花兒唱詞有所謂“散花”和“本子花兒” 的說法。散花,也叫草花、野花,是以花草樹木、飛禽鳥獸、行云流水等自然景物的活動形態作比興、敘事詠情的花兒,可以單獨成篇,絕大多數屬于這類花兒。本子花兒亦稱“整花”、“本事花”,指成本成套的帶有連續性的花兒作品,其特點是內容多、故事連貫和富有敘事性,這類花兒一般分為純本子花兒和以本子起興的花兒。
關鍵詞:本子歌, 歌詞賞析, 敘事花兒, 故事花兒,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河州花兒”的主體
(一)“河州花兒”的簡介
“花兒”又稱“少年”、“野花兒”、“大山歌”、“野曲”等,因歌詞中將青年女子比喻為“花兒”而得名,是流傳在甘肅,寧夏,新疆等地區的一種民歌,實際上是一種高腔山歌,其內容廣泛涉及人民生活和各個方面,以歌唱愛情為主。人們把花兒喻為“活著的《詩經》”、“大西北的國風”、“大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書”。根據花兒的發源地,甘肅花兒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流派和風格,主要分為:河州花兒,發源于河州地區,即今甘肅省臨夏縣,現遍及臨洮、康樂、和政、廣河、永靖、夏河等縣,有的流傳到寧夏;另外有洮岷花兒,在洮岷地區,即現在甘肅省的臨潭、岷縣、單尼一帶。
河州型“花兒”是花兒的主體,其藝術特色、演唱民族、流行地域、研究成果等名列世界民歌前茅。河州是花兒的產地,河州是花兒的故鄉,河州花兒是人們追求愛情的工具,是青年男女的詠情之歌,同時也是鄉間百姓的娛樂方式;▋菏敲耖g的口頭創造,其可貴之處,在于真實反映著古河州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境界,一種情趣喜好;花兒是古河州人抒發心思的隨心所欲的歌唱;花兒是他們的愛戀之歌,抒情之歌,生命之歌。
河州花兒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和紛繁的人文積累 ;▋褐鞔_出現在明成化年間曾到河州任職的文人高弘的一首詩中,詩曰:“青柳垂絲夾野塘,農夫村女鋤田忙。輕鞭一揮芳徑去,漫聞花兒斷續長。”這首詩表明河州花兒是田野之歌,是生活在山林、田野上的人們的歌唱,散發出濃郁的鄉土芬芳和生活氣息。
(二)“河州花兒”的特點
河州花兒的特點是曲調豐富,以抒情見長,文詞優美、樸實、生動、形象,結構嚴謹。行段分為四、六句兩種,一般由上、下兩段組成,每段兩句,后兩句表達主旨,是主體,前兩句起輔助、配合作用,是從體。傳統的河州花兒的構思方法是賦、比、興,
但從各式花兒的數量看,興的比重最大,而且有趣的是,即使是比、賦的花兒,其中也殘存著興的影子。同時,河州型花兒還可以說是一種以興為特色的民歌。比興這一表現手法在河州花兒中的應用突出表現在本子歌中。演唱也比較自由,并且以獨唱為主,也有齊唱、同性對唱、男女對唱等歌唱形式。但作為一種情歌,男女對唱是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演唱形式。同性對唱,也稱同聲對唱,主要是問答式的對唱,多以本子花兒為主。但贊美、炫耀各自的情人,表達對生活與情感經歷的認識、感悟、經驗教訓、訓誡、調侃與奚落等,也常常是同性對唱的內容。曲譜,民間稱為“令兒”有百種之多,廣為流傳的有不下四十余種。比如“河州令”、“尕馬令”、“大眼睛令”、“保安令”、“撒拉令”等。
(三)“河州花兒”的分類
依河州花兒的內容。大體可分為生活歌、愛情歌、本子歌三種。
生活歌,是反映千百年來河州地區各族人民艱辛勞動、生活的歌。雖然唱的是生產勞動、日常生活,甚至是時政新聞方面的內容,但反映出來的卻是男女之間的愛情。
愛情歌,是河州花兒的主體,花兒的內容廣泛涉及愛情的所有步驟和每個細節,由此引起不同過程和不同的情感表達,或熱烈真摯,或幽怨傷感,或沉痛悲愴,或含蓄委婉;蛑甭短孤省o論愛與恨,都展示的一覽無余,無論情與仇,都表現的非常細膩和傳神。
本子歌。河州型花兒唱詞有所謂“散花”和“本子花兒” 的說法。散花,也叫草花、野花,是以花草樹木、飛禽鳥獸、行云流水等自然景物的活動形態作比興、敘事詠情的花兒,可以單獨成篇,絕大多數屬于這類花兒。本子花兒亦稱“整花”、“本事花”,指成本成套的帶有連續性的花兒作品,其特點是內容多、故事連貫和富有敘事性,這類花兒一般分為純本子花兒和以本子起興的花兒。純本子花兒是以編唱歷史故事為主旨,這類花兒非常少,現在在花兒會場上很難聽到,《楊家將》是代表性作品。本子起興的花兒,是以時辰、節令或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古典文學名著、傳統戲曲和民間故事等,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薛仁貴征東》、《楊家將演義》、《隋唐演義》、《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等作比興以引起歌者敘事詠情,表達多方面情感的花兒。這些內容經常出現在男女對唱中,這些花兒對唱反映了花兒內容的豐富性,也體現了歌者豐富的文化素養,也最能考驗對歌者的知識水平。
二、“河州花兒”的本子歌賞析
(一)本子歌敘事花兒
一般圍繞一件事。一個有連貫情節的故事,或一種時序、節令、物象的成組成套的花兒,有《五更曲》、《哭五更》、《十二月令曲》、《杏花二月天》等。
如《十二月令曲》:
正月里凍呀冰凍者就立呀春消呀,立呀春消呀;二月里魚娃兒水呀面上漂呀;
三月里桃呀桃杏者就花呀兒開呀,花呀兒開呀;四月里牡丹們滿呀園兒紅呀;
五月里楊呀楊柳們就搭起了個門呀,搭起了個門呀;六月里麥子們遍呀地兒黃呀;
七月里葡呀葡萄們就搭起了個架呀,搭起了個架呀;八月里西瓜兒彎呀月的牙呀
九月里九呀九菊花哈人人們個愛呀,人人們個愛呀;十月里松柏子層呀層的開呀;
十一月里棉呀棉花者就白如個雪呀,白如個雪呀;臘月里年貨攤子擺呀出的來呀。
這是一組以時序、節令成組成套的敘事花兒。敘述一年里每個月不同的景、事、抒發對自然、生活的熱愛之情。同時,也體現了河州型花兒歌詞的形式美,即一種視覺形象上的形式美感。
首先,它具備了詩歌的建筑美。每段六句式,句式固定整齊而又勻稱,上下句對稱,很有古典建筑般的穩定感,別具韻味。在歌詞形式上的美感和參差變化之美,更增添了形式上的美感。
其次,它也有詩歌的音樂美。音樂美是詩歌語言的最重要特征之一,花兒作為一種歌唱的詩歌形式,同樣也是花兒歌詞的最重要特征之一。而它的音樂美體現在多方面:第一,節奏美,語言有規律的停頓、反復,呈現一種整齊回環的美。虛詞的應用促成了歌詞的節奏,給人以快感和美感,使人感到親切、愉快;第二,押韻美,河州花兒歌詞的押韻形式豐富。在這首《十二月》中,虛詞“呀”字韻,一韻到底。押韻的虛詞多為助詞,發聲較輕,致使這類唱詞具有含蓄、秀美的韻味。每段應用虛詞押韻,使唱詞張弛和諧,音韻回環,朗朗上口;聲調美、音響美在本子歌中極少體現。
最后,是繪畫美,也叫色彩美。色彩主要分為自然色彩和感情色彩,自然色彩,即現實中存在的真實色彩,自然色彩促使視覺形象格外鮮明、突出,給人以絢麗奪目的形式美感。本子歌敘事花兒中的自然色彩的應用非常豐富,如《十二月》中描繪的冰凍、魚娃、桃杏、牡丹、楊柳、麥子、葡萄、西瓜、菊花、松柏、棉花、年貨攤子,景、物大量使用有關色彩的詞。再如:
正是杏花二月天,尕妹妹坐在地邊;
麥苗兒滿地像綠氈,你鋤的頭遍么二遍?
注:選自董克義《河州愛情花兒對唱》,甘肅文化出版社,第200頁。
這首《杏花二月天》將麥苗兒比喻成綠氈,是把自然的麥苗兒賦予人對它的喜愛,給它染上相應的主觀色彩,用來寄托自己的情感。從形式美的角度看,色彩往往具有某種象征性,比如白色象征純潔,紅色象征熱烈興奮,黃色象征明朗歡樂,藍色象征輕松安詳,綠色象征平靜,而灰色多顯抑郁陰冷等,感情色彩是花兒的靈魂,使花兒更貼近歌者的心靈。而最具特色的是整篇以實詞通韻,每句押韻,一韻到底。實詞尾部單押,富有力度,韻腳響亮、統一,表現了一種飽滿的情緒,是本子歌敘事花兒的典型代表。
建筑美,音樂美,色彩美共同組成了敘事花兒歌詞的形式美。
(二)本子歌故事花兒
以古代小說、演義、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中的人和事作比興,以引起歌者所唱的意思。有《封神榜》、《三國演義》、《薛仁貴征西》、《楊家將》、《水滸傳》、《清朝傳》等。如:
楊大郎裝了個假皇上,金沙灘赴了個宴了;
折橋斷路你不要想,一處兒耍者慣了。
楊二郎保駕者去赴宴,袍袖裹放出個袖箭;
蘋果的臉蛋真好看,不怕山高者路遠。
楊三郎馬踏者如泥醬,渾身血染者遍了;
為你的身子我燒香,各廟里許下個愿了。
記起了楊家的楊四郎,四路里把兵調上;
想起了啊哥的三姑娘,險忽兒黃河里跳上!
楊五郎出家者當和尚,君命哈寫到歌匾上;
吃不上吃的喝不上湯,心扯著這一步路上。
六郎的兒子是楊宗保,八賢王的外甥是哩;
十年八年的我倆好,萬萬的不要想個外心。
楊七郎死下得太可憐,死首哈丟在了江邊;
提起個話頭是說不完,想起你丟下的可憐。
楊八郎搭的千里眼,遠山搭成個近山;
遠路上維人的干球蛋,好人們憂念成病漢。
八虎的媽媽佘太君,手扶了盤龍的拐棍;
遠路上維人著見真心,恩情們好比個海深。
楊家三輩子沒好將,穆桂英她是個女將;
舌乾口困著唱不上,讓給個尕妹你唱。
注:選自董克義《河州愛情花兒對唱》,甘肅文化出版社,第209頁。
這組唱楊家將的男女對唱花兒,將楊家七郎八虎的命運唱了出來,是用他們的事典做了花兒的引子,花兒本題都是男女主人翁們自己的情感糾葛。這里應用的比興手法本子歌故事花兒最顯著地特點。比興是中國詩歌的一種傳統的表現手法,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在河州花兒中的應用可以說是一種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因而被喻為“活著的《詩經》”、“大西北的國風”。
三、“河州花兒”的本子歌特點
(一)河州花兒中往往用群眾熟悉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日月星辰、氣候變化、刮風下雨、商旅買賣、農事生產、家居生活、歷史故事、人物傳說、古代小說等題材作為比興,然后引出主題,表達情緒,前半部為比興,后半部為言情。而在本子歌故事花兒中作為比興的題材明確規定在歷史故事、人物傳說、古代小說等范圍之內,這是本子歌故事花兒的特色。
(二)對于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歌手以及許多不識字的原生態歌手來說是一個挑戰,即興創作故事花兒若沒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是有難度的。然而,他們在花兒會上對唱是敏捷的才思、高超的技藝、迅疾的即興編詞對答才能無不令人深深贊嘆、折服。在這首《楊家將》中,歷史人物的命運一語點破,接著對應唱出內心的情感,奇妙的是上下部分押韻,整篇押韻形式豐富,而且韻的反復出現營造一種悠揚和諧、音韻回環的音樂美,形成獨特的節奏感,是本子歌故事花兒更具魅力。所以本子歌故事花兒最能考驗歌手的知識水平,也體現出花兒作為民間口頭文學而傳承著。它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發揚與民間,屬于“原生態”的文學樣式,毫不矯揉造作,直抒厚重胸臆,活潑生動,老少皆宜,往往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揭示最深刻的內容。因此花兒以口頭文學的形式代代相傳著,進而又了豐富多彩的本子歌故事花兒。在代代傳唱的過程中不斷的積累,花兒歌手逐漸具備了一定的知識涵養,即興創作的才能不斷提高,內容更加豐富。本子歌所用起興的題材更使花兒妙趣橫生,內容充實,感情真摯,具備了內容美的特征。
參考文獻:
[1]郭正清《河州花兒》,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7年。
[2]董克義《河州花兒歌詞的形式美》,發表于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花兒文化專業委員會的《中國花兒》,2010年第一期。
[3]董克義《河州愛情花兒對唱》,甘肅文化出版社, 2012年。
[4]屈文焜《花兒美論》,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9年。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