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2-28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民生建設有了新發展。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要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為復興為初心和使命。始終想群眾之所想,急群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民生建設有了新發展。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要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為復興為初心和使命。始終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當下我們要努力做好民生建設,關注民生重點,保障民生基礎,補齊民生短板,努力做到全民共享,積極為人民群眾辦實事。
關鍵詞: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
黨的十九大宣布“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個新時代是一個全新的節點、全新的歷史方位、全新的發展階段,簡單來說強調的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新位置。“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是新時代民生建設新的發展方向。民生是自古以來繞不開的話題,是老百姓密切關注的領域,是與人民群眾的利益切實相關的方面,要想治理好一個國家就必須要重視民生建設。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關注民生建設是我們黨一貫的要求。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2017年,我國的民生建設實現了飛速發展,產生了質的飛躍。中國的民生指數從 1949 年的 0.05 到 到 1978 年的 0.17,再到 2017 年的 0.57。短短幾十年間,我們的民生指數實現了發展的三級跳。
民生思想的理論淵源和時代背景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每一個時期都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民本思想顧名思義就是以民為本,這里的民是與官相對的。所以,可以這么理解,當中國古代出現統治者或者統治階級的時候,民本思想也隨之應運而生。根據史料記載,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就出現了民本思想,“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這里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現在統治者拋棄自己的私欲,為百姓考慮,對繼承人擇優而取。大禹在統治期間,帶領老百姓一起奮斗與自然災害做頑強的抵抗,體現了統治者舍小家顧大家的以民為本的精神。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思想的迸發期,這個時候,多國鼎力,
學風濃郁,老百姓喜歡辯論,喜歡探尋真理。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況。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認為“百姓足,君孰一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強調了百姓的重要地位,認為只有百姓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統治者要看到百姓的重要。荀子說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強調了老百姓才是君主能穩固地位的基礎,在日常管理國家和統治國家的過程中,要重視老百姓的作用,以民為本。
明清時期,民本思想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升華。黃宗羲認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唐甄明確表明“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兩個大政治家言辭激烈,一針見血。看到了封建統治對民眾的剝削與壓迫,也看透了封建專治的危害。他們認為就算每一個君主統治時期都有法律,但是這些所謂的法律不過是君主的統治工具,當時的所謂法律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只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罷了。不改變這種封建專治,不改變殘暴統治的現狀,最終國家只能走向滅亡。要想國家發展的長遠,就必須看到民眾的重要性。他們進一步看到了民眾的力量,認為君主不是國家的主人,民眾才是國家的主人,民眾與君王是平等的。
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中國共產黨民生建設的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離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自己的方向。在原始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人民群眾都是被統治階級,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群眾才是統治者是自己的主人。
恩格斯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是歷史的、社會的、實踐的、活動的。馬克思明確了人民群眾的地位,強調“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是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的主要力量和不竭動力。
時代背景
新時代,我們要看到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們老百姓已經過上了好日子,生活比較富足,但是我們在民生建設方面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不充分的,存在著一些短板和缺失。很多老百姓新的高要求我們還不能夠滿足。老百姓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是吃飽穿暖,而是要求在民生、法治、社會公平正義、環境、物質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了需要。同時我們的政府要注重公共服務的多樣化、全面性和均等化,這是我們所有人民群眾的一致要求。我們要重視公共服務的實施和完善,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等等,強調政府的一個服務性,突出的是公民的權利,著力辦好每一件關乎百姓生活的實事。所以,我們要聚焦矛盾,努力解決這些問題,辦好民生這件大事。
相關知識推薦:公開發表論文多少錢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秩序和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迅速崛起,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西方發達國家的世界主導地位持續走弱,國際格局呈現相對均衡的發展勢態。”國際形勢正在默默地發生著變化,再也不是一家獨大,中國在逐漸向世界舞臺的中心靠攏,現在,是我們百年之間最接近崛起的時刻。但是,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挑戰,不能忘記自己依舊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依舊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要求我們時刻提醒自己,在發展的同時,要更加注重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利益,更加關注民生建設。
二、“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的內涵
習近平同志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了“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2016年初,習近平同志在重慶調研,他指出“在整個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2019年4月15日到17日,習近平同志又一次來到重慶,在考察期間,主持召開了“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話,對民生問題做出了重要指示“全面解決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住房、環保、社會治安等問題,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密切關注民生問題,但是當時我們還處于一個探索時期,經濟也不發達。所以,那時候的民生建設并不是全國上下統一推行民生制度和措施,而是根據各地的發展狀況和實際需求,提出一些因地制宜的民生方案。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民生建設明顯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今天我們日常所提到的“五險一金”: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新農合醫療等等都是民生領域所取得的成績。十八大以來,我們更加關注民生建設,努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精準扶貧、全面脫貧攻堅、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等等,推行了一系列的舉措。
據文獻記載,在《左傳》中有“民生在勤, 勤則不匱”,這是可查史料中“民生”一詞最早的出處,這里的民生泛指的是當時老百姓的生活。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民生的含義是人民的生計。而現在,我們所講到民生,指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方方面面的需要,更好的實現人民群眾的權利,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普惠性指的是面向全體中國人民,在公平正義的前提下,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普惠性的民生是面向所有人的民生,并不是特指的某一個或者某幾個群體,強調的是主體的廣泛性和全面性,民生是全民共享的民生。其次,普惠性的民生是在公平正義的前提之下的,強調每一個人、每一個民族都共同享有同樣的權利,共同享受國家強大帶來的福利,共同擁有均等的公共服務,從而使得社會更加和諧有序發展。最后,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普惠性民生的目標。要求民生建設不僅種類要齊全,涉及的方面要廣泛,同時還要求質量好、效果佳,做到量與質的兼顧,做到滿足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幫、住有所居、文體有獲、殘有所助等貫穿一生的所有領域需求。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所以要特別重視生態文明,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基礎性就是指在當前的發展階段下,關注最基礎性的民生方面,解決最基礎性的民生問題,聚焦最基礎的民生主體。健全教育、醫療、住房、養老、就業等基礎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更加關注民生建設相對薄弱的地區,比如鄉村、比如中西部地區,完善基層的治理體系、提升基層的治理能力。要知道,民生問題無小事,根基扎穩是大事。
兜底性就是針對的最薄弱的環節,最薄弱的區域,最薄弱的群體,可以說是指出了民生建設中的短板和弱項,既強調了一個都不能少,也強調了要重點關注重點領域和重點人群。兜底性需要更加關注老弱病殘孕幼這些弱勢群體,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社會保護,解決他們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保障他們的權益。需要更加關注特別貧困的群眾,全面小康是一個都不能少的小康,我們在精準扶貧的同時,要密切關注返貧現象的發生,在幫助他們脫貧的基礎上,逐漸走向富裕之路。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面對越來越多的老年群體,越來越多的高齡老人,我們要密切關注,更加重視,確保老齡人的物質食糧和精神食糧雙滿足、雙豐收。留守兒童也是兜底性民生建設需要關注的重點,越來越多的出城務工人員,導致了留守兒童數量增多,要將保障制度全面覆蓋,惠及每一名兒童。
三、新時代民生建設的實現路徑
(一)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強化新時代民生建設理念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我們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關心人民群眾密切關注的問題,堅持為人民辦事實。這是無數的歷史經驗給我們的啟示,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永遠都是國家的主人。而民生是人民的日常生活所及,是人民的權利,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必須始終為維護人民的權利努力前行、補齊短板、不懈奮斗。數十年的改革開放,迎來了新時達,新時代的民生建設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不可取代的,是舉足輕重的,是關系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好發展的。民生建設是政府行為,政府的工作人員要在思想上重視民生建設,增強自身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強化自身的認識水平和業務能力,努力為民生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二)關注社會熱點問題,補齊民生短板
新時代,社會發展上了新臺階,民生所觸及范圍越來越大,民生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多,人民群眾的要求越來越高。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我國的民生建設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群眾翻身成了主人,但是當時中國的經濟依舊十分落后,所以那時候的人民對民生的需求比較簡單,只是單一的衣食住行,吃飽穿暖,有片瓦遮身。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民對于民生的需求在不斷變化,內容越來越豐富。
現在,生態環境是民生的熱點問題之一。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的發展面臨著困境,不得不犧牲環境謀發展。但是,發展到了今天,我們看清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意識到以破壞生態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增長,是弊大于利的,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取的,F在,我們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堅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綠色發展,看到了良好的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當下,教育是人民群眾特別關心的問題。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既要抓基礎,辦好義務教育。也要抓質量,辦好一流大學。我國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普及率已經達到94.2%。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義務教育階段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問題,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師資力量和硬件水平都存在著差異,這就是教育不公平的體現。在高等教育階段,我們國內的大學,在世界上的排名還不高,沒有能夠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我們要努力提升辦學質量,提高科研能力,爭創世界一流大學。
食品和藥品安全問題也是民生的熱點問題之一。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民群眾生存的基礎,藥品是人民群眾治病的基礎,兩者都是民生問題中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問題。今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食品和藥品的安全問題,但是依舊暴露了一些問題。包括,毒奶粉事件危害了我國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假疫苗事件導致了幼兒健康得到威脅等等。所以,我們要重新完善食品、藥品監督體系,在源頭上把握食品和藥品的安全,將假冒偽劣的食品,以假亂真的藥品隔離在市場之外,保障老百姓的身體健康。
(三)堅持公平正義原則,為民生建設提供和諧穩定的環境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特征,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闡化了公平正義的特征和公平正義的基本原則,明確指出了公平正義是具有具體性、歷史性、相對性、階級性和實踐性的。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想實現人全面自由的發展,就必須時刻保證人的主體性地位,確保我國每一個人的權益和權利都能夠得到公平的實現。公平正義之所以會得到重視,就是因為人們需要公平正義,如果不立足于人,那么公平正義的存在就變的沒有意義。人是社會中的主體,但是人又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所以要想實現公平正義,就必須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這三方面的關系。在堅持人的主體性地位不動搖的同時,要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做好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堅持公平正義原則,為民生建設提供一個和諧穩定的環境。——論文作者:丁穎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