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中國自然保護區自然遺跡就地保護狀況調查

發布時間:2020-02-28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通過對中國1458個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和總體規劃等資料的分析,對中國自然保護區內自然遺跡的就地保護狀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將自然遺跡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區共220個,所保護的自然遺跡涵蓋了3大類12類35個亞類,占總大類的100%,

  摘要:通過對中國1458個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和總體規劃等資料的分析,對中國自然保護區內自然遺跡的就地保護狀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將自然遺跡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區共220個,所保護的自然遺跡涵蓋了3大類12類35個亞類,占總大類的100%,總類的92%,總亞類的76%,自然遺跡就地保護網絡體系已初步形成。同時就我國自然保護區內自然遺跡保護存在的發展速度緩慢、空間布局不均衡、類型結構不合理和認識程度不夠等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中國自然保護區自然遺跡就地保護狀況調查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自然遺跡;就地保護;建議

  根據GB/T14529-93(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我國將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劃分為自然生態系統、野生生物和自然遺跡3大類。目前對于自然遺跡,學術界尚沒有公認的定義,不少地方將其等同于自然遺產,而GB/Tl4529—93則將自然遺跡進一步分為古生物遺跡和地質遺跡2個類型。筆者認為我國自然保護區管理中所指的自然遺跡范疇要小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自然遺產的概念,而與國土部門提出的地質遺跡在內容上大致等同。

  自然遺跡是在自然界演化的歷史時期,受各種因素作用形成并遺留下來的自然產物,是自然資源和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_2J。隨著人類文明的高度發展,保護好各類自然遺跡,成為社會文明和進步的客觀要求。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對自然遺跡進行系統保護的國家,建立了世界上第1個自然保護區——黃石公園,即把間歇性噴泉和美麗的地質景觀作為主要保護對象之一。隨后,美國又建立起大峽谷、卡爾斯巴德和夏威夷火山等一系列國家公園,在境內初步形成了自然遺跡保護網絡。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相繼建立了一批國家公園,其中不少是以獨特的自然遺跡為核心的。

  我國地域遼闊,時空條件多樣,地質構造復雜,在億萬年的演變中留下了豐富多彩的自然遺跡,其中不少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稀有性,極具保護價值。建立自然保護區是我國自然遺跡保護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國第1批自然遺跡類保護區建于1980年,分別為山旺古生物化石、長興地質遺跡和五大連池自然保護區,其中山旺古生物化石自然保護區是第1個古生物遺跡類型自然保護區,長興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是第1個地質遺跡類型自然保護區.6]。30多a來,我國自然遺跡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對促進我國科學研究、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迄今為止,我國尚沒有對自然保護區內自然遺跡的就地保護狀況進行系統調查與梳理,各類自然遺跡受保護狀況不明。該研究通過對全國1458個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和總體規劃等文本資料的分析,首次在全國尺度上對我國自然保護區內自然遺跡的就地保護狀況進行總結與分析,以期為今后我國自然遺跡保護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1相關自然保護區建設狀況

  截至2014年底,我國(不含港澳臺地區,下同)共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729個,總面積14699萬hm。對自然遺跡就地保護而言,地質遺跡和古生物遺跡2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是其就地保護的主陣地。除此之外,不少其他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也包含了自然遺跡相關內容。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同,其他類型的保護區大多未開展自然遺跡調查確認工作,自然遺跡在保護區內的分布往往難以準確界定。因此,筆者在自然遺跡就地保3025皿蜘2O兇I51O50護狀況分析過程中,針對非自然遺跡類保護區,主要考慮其是否將自然遺跡列為主要保護對象,如果列入即認為得到保護。

  根據上述原則,通過對1458個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和總體規劃等文本資料的分析,對我國自然保護區自然遺跡的就地保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截至2014年底,全國以自然遺跡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共220個,其中國家級71個,省級93個,市級25個,縣級31個。除此之外,其他自然保護區中也可能分布有自然遺跡,但因未將其作為主要保護對象,也缺乏相應的調查,因此該研究未予分析。

  空間分布上,由于自然地理和環境因素的差異,加之各地資源調查程度與保護形式不一,我國自然保護區所保護的自然遺跡空問分布存在較大差異?傮w上,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中除山西和安徽2省外,其他地區均有以自然遺跡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區分布。其中,內蒙古數量最多,達27個;山東、四川、廣東和云南等8個省份在10個以上;貴州、江西、海南和江蘇等8個省份雖有分布,但數量均少于5個(圖1)。

  2自然遺跡分類依據

  GB/Tl4529—93在對自然遺跡類型進行劃分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古生物遺跡的特殊性,將古生物遺跡和地質遺跡作為2個并列的類型考慮。而根據原地質礦產部1995年發布的《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地質遺跡主要類型包括:有重要價值的地質剖面和構造形跡,有重要價值的古人類遺址和古生物化石遺跡,有重大觀賞和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巖石及其典型產地,有特殊意義的水體資源,典型的地質災害遺跡等。根據該規定,古生物遺跡屬于地質遺跡的一種。由此可知,自然保護區管理中的自然遺跡與國土部門提出的地質遺跡在內容上大致等同。

  國土部門是我國地質遺跡的主管部門,多年來在地質遺跡保護領域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在地質遺跡分類方面,先后在《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1995年)、《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技術要求和工作指南》(2002年)、《重要地質遺跡調查技術要求(試行稿)》(2010年)等規章和標準中提出了相關分類體系,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該研究中的自然遺跡分類參照《重要地質遺跡調查技術要求(試行稿)》中的地質遺跡分類方案,該方案結合我國地質遺跡管理現狀,并以學科、成因及特征為主要依據,遵循科學性、自然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將地質遺跡歸為3大類13類46個亞類。

  對照該分類標準,220個自然保護區所保護的自然遺跡涵蓋了3大類12類35個亞類,占總大類的100%,總類的92%,總亞類的76%,自然遺跡類型豐富而齊全。

  推薦閱讀: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現狀與完善

  3各類自然遺跡就地保護狀況

  3.1基礎地質大類

  基礎地質大類自然遺跡分為地層剖面、構造剖面、重要化石產地和重要巖礦石產地4類,其中重要化石產地類自然遺跡在48個自然保護區內得到保護;其次是地層剖面類,在32個保護區得到保護;構造剖面類自然遺跡在13個保護區得到保護;重要巖礦石產地類自然遺跡僅在4個自然保護區內得到保護(表1)。

  地層剖面類自然遺跡中,以層型(典型)剖面分布最廣,在30個自然保護區被列入主要保護對象。對照地質年代表,以紀為單位,我國自然保護區內保護的層型(典型)剖面涵蓋了除志留紀和三疊紀以外所有地質年代的地層剖面。此外,被稱為“金釘子”的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在我國共有l0處,其中3處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保護。

  構造剖面自然遺跡中,斷裂、褶皺與變形其實是廣泛存在的一種地質構造基本形態,F實中許多山體是地表巖層受垂直或水平方向的構造作用力導致巖層彎曲或破裂而形成的。但由于較為常見,大多數保護區未予重視。斷裂在9個自然保護區被列為主要保護對象,褶皺與變形則在4個保護區內得到保護。

  重要化石產地自然遺跡是在我國自然保護區內受保護較多的一類自然遺跡。該類自然遺跡中,古動物化石產地亞類涉及的保護區數量最多,達27個,其中12個以恐龍化石為主要保護對象。其次為古生物群化石產地亞類,涉及的保護區數量為l2個。需要指出的是,重要化石產地類自然遺跡中,幾個亞類往往難以徹底分開,許多情況下同一個自然保護區內既存在古動物化石,又存在古植物化石,同時也分布有古生物遺跡化石。此次調查根據各自然保護區列出的主要保護對象進行統計。

  重要巖礦石產地自然遺跡在保護區內分布較少。典型礦床類露頭和采礦遺址亞類均在2個自然保護區被列為主要保護對象,隕石坑和隕石體亞類在1個保護區得到保護。

  3.2地貌景觀大類

  地貌景觀大類自然遺跡分為巖土體地貌、水體地貌、構造地貌、火山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6類(表2)。其中,巖土體地貌類自然遺跡在73個保護區內得到保護,涉及的保護區數量最多;水體地貌類自然遺跡在35個保護區內得到保護,居第2位;其余依次為冰川地貌類(30個)、火山地貌類(23個)、海岸地貌類(17個)和構造地貌類(3個)。

  巖土體地貌自然遺跡是在我國自然保護區內分布最多的自然遺跡類型。該類自然遺跡中,碳酸鹽巖地貌(巖溶地貌)亞類在我國西南地區廣泛分布。該地區建立的自然保護區或多或少保存有巖溶地貌景觀,但將其列入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僅有35個。碎屑巖地貌亞類包含丹霞、雅丹和砂巖峰林等多種類型,在2O個保護區內得到保護;◢弾r地貌亞類目前主要分為花崗巖峰林和穹窿狀花崗巖體,在l2個自然保護區被列為主要保護對象。將沙漠地貌亞類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區有8個,主要分布于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我國水體地貌豐富多樣,在不少濕地生態系統類型以及部分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內都有分布,但上述保護區更多強調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沒有或者較少考慮保護區在自然遺跡方面的價值,因而將水體地貌自然遺跡列入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較少。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區保護的水體地貌自然遺跡主要包括河流、湖泊、瀑布和泉4個亞類。其中河流地貌亞類被14個保護區列為主要保護對象,5個自然保護區將湖泊地貌亞類列為主要保護對象,7個自然保護區將瀑布亞類列為主要保護對象,將泉列為保護對象的保護區有16個。

  將構造地貌自然遺跡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僅有3個,均為峽谷地貌,分別為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廣東乳源大峽谷和河北銀河山自然保護區。

  火山地貌自然遺跡分為火山機構和火山巖地貌2個亞類。我國有l6個自然保護區將火山機構列為主要保護對象,12個保護區將火山巖地貌列為主要保護對象。

  冰川地貌自然遺跡分為古冰川遺跡和現代冰川遺跡2個亞類,均在17個自然保護區得到保護。

  海岸地貌自然遺跡分為海蝕地貌與海積地貌2個亞類。其中有11個自然保護區將海蝕地貌列為主要保護對象,將海積地貌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有7個。

  3.3地質災害大類

  地質災害大類自然遺跡包括地震遺跡和其他地質災害2類,均在2個自然保護區內得到保護。重慶小南海自然保護區和寧夏黨家岔自然保護區將地震遺跡列為主要保護對象,均屬于堰塞湖亞類。本溪地質遺跡市級自然保護區和重慶小南海自然保護區將其他地質災害列為主要保護對象,本溪地質遺跡市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的地質災害遺跡屬于泥石流亞類,小南海自然保護區保護的地質災害遺跡為崩塌、滑坡遺跡。

  4討論

  4.1主要問題

  根據對自然保護區內自然遺跡就地保護狀況的調查分析,目前我國有220個保護區將自然遺跡列為主要保護對象之一,保護了3大類12類35個亞類的自然遺跡,分別占總大類的100%,總類的92%,總亞類的76%。這表明以地質遺跡和古生物遺跡類型自然保護區為核心,其他類型自然保護區為補充的自然遺跡就地保護網絡體系已初步形成。與此同時,雖然自然保護區在自然遺跡保護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面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自然遺跡類保護區發展緩慢。當前我國自然遺跡類保護區僅占自然保護區總數的4.21%,且近6a數量維持不變,發展幾近停滯。雖然近年來各級地質公園的建立對自然遺跡保護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相對而言,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要求更加嚴格,且法律依據更為充分。因此,在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所在地建立自然保護區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意義。

  (2)自然遺跡就地保護空間布局不均衡。我國部分省份(如山西和安徽)尚沒有相關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分布,而山西的太行山區以及安徽“兩山一湖”地區均是自然遺跡資源十分豐富的區域卜。此外,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區)地域遼闊,自然遺跡類型豐富,但相關自然保護區數量較少,與區域自然遺跡本底資源不相匹配。

  (3)自然遺跡保護的類型結構不合理。部分類型的自然遺跡如巖土體地貌和重要化石產地等在幾十處自然保護區得到保護,而仍有少數類型的自然遺跡如巖石剖面類以及典型礦物巖石命名地、變質巖地貌等亞類目前在自然保護區內尚沒有得到保護。

  (4)對自然遺跡保護的認識程度不夠。這一情形在非自然遺跡類保護區中尤為明顯。非自然遺跡類保護區的側重點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但不少保護區內同時也存在著具有較高價值的自然遺跡,應當得到保護。此外,即便在一些自然遺跡類保護區中,也存在對自然遺跡保護認識程度不夠的情況,主要表現為不少保護區更注重自然遺跡的觀賞價值,而忽視對具有較高科研價值自然遺跡的保護。

  4.2建議

  (1)做好自然遺跡調查工作。開展系統全面的自然遺跡調查與評估,是實現其有效保護的前提。我國自然遺跡類型豐富,但不少區域尚未開展過詳實的調查統計,難以提供科學、全面的基礎數據,相關自然保護區建設也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因此,應做好自然遺跡調查工作,為自然保護區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2)加大自然遺跡類保護區建設力度。根據自然遺跡調查結果,對其進行就地保護空缺分析,選擇具備稀有性、典型性與代表性的區域,新建一批自然遺跡類保護區,優化保護網絡空間分布格局和類型結構。

  (3)加強其他類型保護區自然遺跡保護工作。針對非自然遺跡類保護區,如果區內分布有具較高科研、觀賞和經濟價值的自然遺跡,保護區主管部門應聯合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對保護區內的自然遺跡予以調查確認。經認定后,將自然遺跡納入主要保護對象,依其特性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4)提高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平。根據自然遺跡特點,完善保護區管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統一明確的管理制度。定期邀請國土部門或相關科研院校開展自然遺跡保護方面的專業技術培訓。采用旅游講解、廣播、電視以及贈閱資料等方式加強科普宣傳,提高全社會自然遺跡資源保護意識。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