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信息時代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探討

發布時間:2019-08-13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信息時代下農村群眾文化的建設,是我國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民素質的提升。本文旨在探索信息時代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尋找其發展途徑。 關鍵詞:信息時代;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發展 一、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1.社會發展

  摘要:信息時代下農村群眾文化的建設,是我國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民素質的提升。本文旨在探索信息時代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尋找其發展途徑。

  關鍵詞:信息時代;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發展

信息時代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探討

  一、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1.社會發展的需要

  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工作中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是農村群眾提高自身精神層次的一個必然過程,能讓他們在接受文化引導和教育之后,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自身的精神風貌。

  當前,中國農村正在日新月異地高速發展,但高速發展的背后,新舊問題仍然交織在一起。一方面,由于歷史原因,農村特別是偏遠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相對不足,這決定了農村地區在很長時間內存在民生方面的社會治理問題。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飛速發展,3G、4G、互聯網技術等廣泛深入農村,在豐富農村群眾精神生活的同時,一些不健康的精神垃圾也流入農村。部分農民因思想文化素質不高,缺乏倫理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加之一些鄉村對傳統美德教育和法制宣傳不夠重視,導致一些群眾辨別力不強,較大地沖擊著傳統鄉村價值觀念,為農村社會治理帶來了新的問題。

  因此,在信息時代下,要在農村開展群眾文化建設工作,要結合當地特色和農民喜好,不斷創新文化活動形式,以藝術、娛樂的方式在農民中進行宣傳教育活動、普法活動,并為農民搭建展示才能的舞臺,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進來。這樣一來,不僅有利于促進農村群眾文化素質的提高,也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的穩定團結,還能增進各村、各民族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在 2018 年 4 月 22 日開幕的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農業農村部發布《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前景及政策導向》,據相關數據顯示,到 2017 年底我國農村地區網民線下消費使用手機網上支付的比例已提升至 47.1% 。另據中國網絡信息中心今年初發布的數據,到 2017 年底,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達 27% ,農村網民規模達 2.09 億,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上升至 35.4% 。

  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推動了現代信息媒介在農村中的普及。這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農業生產技術信息獲取渠道變多了,農產品市場信息來源更廣了,親友間情感溝通的形式更多了。更重要的是,農村電子商務得到了高速發展,一方面擴大了工業品在農村的銷售市場,另一方面也幫助農民將特色農產品推向市場,促進城鄉經濟的互動和交流。

  農村物質文明建設進行得如火如荼,農村群眾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后,就會追求更多的精神生活。因此,就要加強農村群眾的文化建設。農村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工程,它引導群眾向正確的發展方向前進。然而遺憾的是,我國的群眾文化建設進行了很多年,范圍一直局限于城市,在農村的開展一直未能落實并優化完善。因此,在信息時代,相關部門要利用網絡的便利,加快速度落實農村的文化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努力。

  二、信息時代如何更好地推動農村群眾文化建設

  1.抓好農村網絡化建設,實現文化資源共享

  要解決當前文化建設中重城市輕農村的傾向,就必須立足農民實際,進一步完善和拓寬農村群眾文化服務平臺,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而抓好農村網絡化建設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我國幅員遼闊,農村地區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 90% 以上,農村文化服務點卻存在規模小功能差的問題。信息時代下,網絡技術的發展將散落在各地的鄉村文化服務點并聯成網的可能性變為現實。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系統地對農村文化建設進行開發管理,也能促進比較小規模的鄉村文化建設形成規模和特色,產生較大的能量,還能促進鄉村之間、鄉村與城市之間的文化交流,形成文化共享之勢。

  信息時代下,要抓好農村網絡文化建設,需要建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文化服務平臺。將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的功能進行數字化處理和開發,比如各地區可以整合區域農家書屋資源,實現統一圖書編碼、統一方式管理、統一圖書配送、統一“中心”聯網,全面推進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實現通借通還的城鄉一體化借閱格局。再比如利用國家、省市等各級各類型數據庫,建設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等,推動農村群眾文化數字平臺服務范圍的延伸。還有可以依托各地區圖書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建立面向鄉村的涵蓋公共文化服務、農業科普教學、法律維權保障、市場銷售管理的信息資源庫,實現公共文化信息服務城鄉村全覆蓋。

  2.培養信息化人才隊伍,推動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形成互動

  網絡平臺建設好了,農民不會操作怎么辦?這就要求有一支專業的信息人才隊伍,能夠適應信息時代的文化傳播流程和規律,以信息化手段幫助農村群眾快速掌握相關技能,方便農民參與文化建設工作。

  一是要組織專家和軟件開發人員設計面向農村、農民的文化信息數據庫和應用軟件,建立符合鄉村特點的文化信息平臺,開發適合農民使用的操作軟件,使其方便地進入其中,為其建立暢通的信息發布渠道,形成文化互動。

  二是培養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要開設專門的機構,通過組織培訓或者組織專題講座的方式,邀請專家學者對農村文化工作人員進行基礎知識的教育和專業技能的培養,發展壯大一支能夠適應新時期文化工作要求的高素質綜合人才隊伍,在信息時代能夠更好地落實農村群眾文化建設。

  3.加大資金投入,完善信息時代農村文化建設的有關設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設施是將信息時代的先進技術用于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因此,各方面都要確保農村文化建設資金能落實到位,并有專項資金落實到對信息網絡的利用上。

  此外,要努力增加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經費投入,落實中央關于文化建設經費的相關規定,確保專項資金及時足額到位。還可以借鑒發達地區經驗,設立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投資引導基金等專項經費,積極引導和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民間資金投入農村文化建設,彌補政府經費不足。

  參考文獻:

  [1] 荀英.淺談信息時代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4(12):205.

  [2] 蘇映娟. 新時期鄉鎮群眾文化活動創新及實現路徑探討[J].大眾文藝.2017(20):17- 18.

  相關論文推薦:青海民族村落健康文化建設的思考

  摘要: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實現健康青海戰略,必須要加強民族村落健康文化建設,其核心是制度保障是前提,科技創新是源動力,可持續發展是目標,道德自律是助推器。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