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4-13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當下農業環境新建設發展形式制度有哪些呢,要如何來推動現在環境管理方式呢?本文是一篇環境論文。加強對農藥、化肥、飼料等農資產品生產企業的監管力度,認真落實產品標準,鼓勵研發和推廣環保產品。加強對農村生產資料市場的監管,嚴厲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的生
當下農業環境新建設發展形式制度有哪些呢,要如何來推動現在環境管理方式呢?本文是一篇環境論文。加強對農藥、化肥、飼料等農資產品生產企業的監管力度,認真落實產品標準,鼓勵研發和推廣環保產品。加強對農村生產資料市場的監管,嚴厲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的生產和流通,一旦發現必定重罰,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確保產品質量,推廣綠色、環保、有機的農資產品,從源頭上降低農業生產經營者因使用劣質投入品對環境和食品安全造成負面影響的可能性。
摘要:當前全社會高度重視環境問題,要求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對開展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工作是個重要契機。應該結合農業生產和農民居住的特點,完善相關政策,改進工作方式,加快農業農村環境治理。
關鍵詞:農業環境,農業管理,管理類論文
一、農業環境保護的措施及效果
(一)推廣環保生產技術,改進生產行為。不當生產技術和方式是造成農業農村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如過量施用化肥和噴灑農藥、農地長期單一種植、農資包裝物的隨意丟棄、畜禽排泄物的直接排放和不完全處理等,通過推廣一些生產技術,可以改進生產者行為,減少環境污染。首先是“測土配方施肥”,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農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科學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施用時期和施用方法的技術。從2005年起農業部將該技術作為科技入戶工程的第一大技術在全國推廣,目前已經發展到整村、整鄉、整縣等整建制推進,將服務范圍逐步覆蓋到主要土壤類型、主要作物和絕大多數農戶。其次是推廣“病蟲害專業化防治”,該技術有效解決農戶分散用藥量大、生產成本高、農產品殘留超標等問題,實現農藥減量化使用,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從2008年各級政府采取藥劑補貼、作業補助、以獎代補和植保機械購置補助等方式,扶持專業化防治組織,推動專業化統防統治快速發展。此外,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推廣一些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技術。例如,湖南省近年建立健全綠肥良種繁育與供應體系,增加綠肥良種繁育、生產示范和技術創新投入,鼓勵農戶種植綠肥作物;建立秸稈腐熟還田示范區,推廣秸稈還田技術;發展“稻—鴨—稻”、“畜—沼—種植”、“畜—沼—魚”等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
環境論文:《環境科學與技術》雜志是學術和技術類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黔h境保護領域內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的科研成果。
(二)開展安全優質農產品認證,引導生態環境建設。從20世紀90年代起,農業部陸續啟動了綠色食品事業、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農業系統有機食品認證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登記保護工作,以市場力量引導生產者自覺采取環境友好型生產方式,在提供優質安全農產品的同時,保護農業農村環境。到目前,“三品一標”已經成為我國安全優質農產品的主要品牌。“無公害農產品”是保障農產品消費的基本安全需求,參照執行產品質量安全的國家強制性標準,管理上實行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相結合的制度;“綠色食品”的本質內涵是“安全、優質、環保”,其產品質量是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規定了更高的衛生安全指標要求,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的質量安全水平,管理上實行產品認證與使用證明商標相結合的基本制度;“有機食品”更加突出生態環保,要求不使用化學投入品,按照國家認監委有機產品認證制度管理;“地理標志農產品”重在傳承農耕文化,強調地域特色和獨特品質,由農業部實施登記保護。
(三)提供財政補貼,促進重點污染防治。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財政收入的增加以及惠農支持政策的加強,近年來國家通過給予經濟上的獎勵和補貼,鼓勵社會各主體投入農村環境建設。其中較為重要的是以下三項工程:(1)農村沼氣工程。進入21世紀,國家開始通過補貼部分建設資金,引導養殖戶修建沼氣池,對畜禽養殖的糞污進行無害化處理和能源利用。2011年,東、中、西部地區農村戶用沼氣中央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1300元、1600元、2000元。在湖南省,2003~2011年,中央共支持農村沼氣國債(預算內投資)項目資金達到18.42億元。(2)農村清潔工程。從2005年開始,農業部在部分省市啟動農村清潔工程建設試點,以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為重點,推廣畜禽糞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秸稈等生產、生活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用經濟的手段、市場的機制,建立物業化管理模式。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已建設農村清潔工程示范村1400多個。2012年國家啟動生豬清潔養殖示范項目。湖南省主推生物發酵床技術,將雙峰等7個生豬養殖大縣列入實施范圍,每縣中央補貼340萬元支持實施改造發酵床17000平方米任務量。(3)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以建制村為基本治理單元,有重點、分批次促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重點支持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污染和歷史遺留的農村工礦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等與村莊環境質量改善密切相關的整治措施。資金投入在2008年是5億元,2009年10億元,2010年25億元,2011年和2012年合計接近100億元。
二、農業環境保護政策實施中的難題
總體來看,我國采取了指令規制、技術創新和經濟激勵等多種農業環境保護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業生產污染影響,維護了農村生態環境。但是,很多政策措施并沒有得到有效實施,政策力度不夠,環境保護水平還比較低,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還相距甚遠。
(一)直接管制乏力。制定法律法規,對污染排放和主體行為做出規定,依法強制實行,是世界各國污染控制的主要手段。這種手段要求不僅包括不同層次的法律法規文本,還要制定具體的執行標準、處罰細則,并有相關部門監督執行這些法規,并對違規行為實施處罰,只有這樣才能發揮作用。目前從土地到灌溉水到農藥使用,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但是調查發現,絕大多數農業生產經營者并不知曉這些法律法規及標準,不知道如果遵守這樣規章以及相應的權利和義務,也沒有相關的部門進行宣傳、監督和執法。此外,農村地域寬廣、農業生產規模小而分散、農業生產技術和方式復雜多樣、農戶自身素質不高等特點,對實施這種強制性指令控制手段提出更高要求。
(二)技術推廣難度大。當前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難度非常大。第一,由于農村青壯勞動力的外出轉移,農業生產經營者出現兼業化、老齡化和女性化的趨勢,年齡結構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風險承受能力較弱,對新技術的使用意愿和接受能力不強。第二,一些對環境影響小的新技術如生物制劑、物理防護手段等,往往物化成本高于傳統的化學投入品,而且使用起來有相應的操作規程,較為費事,在沒有相應收益增加的情況下,農戶不愿承擔這樣的額外成本。第三,一些環保技術要求少施化肥、少打藥,可能會導致產量下降或者產品品相不好,造成農戶收益下降,影響農戶的使用積極性。第四,當前農技推廣部門力量較為薄弱,工作經費不足,難以進行技術推廣,加上小規模分散經營的農業生產特點,新技術推廣運用難度較大。
(三)環保產品市場發育不足。與工業品不同的是,大部分農產品最終將走上餐桌,其質量安全水平與居民健康水平息息相關,因此人們將更加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更愿意為安全、綠色、有機的農產品買單。但是,農產品市場又容易出現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當優質農產品的信息難以辨別、確認和信任時,人們往往會選擇劣質產品,一旦優質農產品的市場銷售出現困難,所付出的成本難以收回時,相應的生產技術和方式就難以維持。目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產品等環境友好型產品標識的市場推廣不夠,消費者的認可度不高,產品價格優勢不突出,對生產者實施相應生產規范的激勵不夠。
(四)經濟補償的帶動作用小。以經濟激勵手段進行污染控制的關鍵點在于,調動經濟活動當事人的積極性,使當事人以最節約自身成本的方式來控制污染。目前在農業農村上實施的沼氣工程、清潔工程等政策,還是行政主導為主,通過行政力量補貼推廣某種污染防治的技術或設備,沒有調動起經濟活動當事人的積極性。這就造成“有補貼就有治理,沒有補貼就有污染”的現象。湖南省目前有萬頭豬場260多家、3000頭以上豬場2400多家,都迫切需要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但從2009年到2011年,依靠國家支持建設的大中型沼氣工程僅242處,不到需求量的1/10。這也造成投資建設起排污處理設施長期運用維持的問題。很多排污處理設施的日常運行和維護是需要成本投入,農戶家庭小型沼氣池出現不產氣、漏水、漏液等現象后,需要請專業維修人員,支付維修成本,大中型養殖場平均每天的糞污處理成本大約是30~40元/頭。如果缺乏對排污的監管,那么這些成本就不是必須,作為利潤最大的經濟人就將選擇棄之不用,或者降低污染處理質量,減少投入。
三、完善農業環境保護政策的建議
(一)加強基層環保建設,加大農村農業環境治理投入。正確認識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提高農業農村環境保護的認識,將農業農村環保工作切實放在一個重要位置。第一,加強農村基層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建設,加強環保部門和農業部門的溝通協作,優化人員配備,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嚴格執行國家的環境保護政策,確保工業企業的連續達標排放,確保城市垃圾的合理化處理,遏制工業和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的趨勢,減少農村環境的外源污染。第三,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將增加農村環保投入作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抓手之一,進一步加大以獎促治的政策力度,擴大覆蓋面,強化收費、稅收、獎勵、補貼、貸款貼息等多種經濟激勵手段,引導農業生產經營者進行相應的環保設施建設。
(二)改進工作方式,落實各項法律法規和標準。盡管農業生產存在分布廣、監管難、成本高等困難,但是落實各項法律法規和標準,實施強制性指令手段依然是控制農業農村污染的主要手段。首先要加強各項法律法規、生產規范、技術標準及其重要意義的宣傳和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的環保和法制意識,引導農民自覺改進生產生活方式,合理施肥打藥,對畜禽糞便進行處理,自覺控制養殖規模,提高企業的強化社會責任,自覺采用環保生產技術。其次,制定具體的排污標準、環保標準和處罰細則,明確監督部門,確保環保法規的執行,對違規行為實施處罰。防治沒有環保處理實施的企業盲目上馬,強制要求不達標企業整改,對嚴重違規的企業要關停;對一般小農戶,要充分利用相互監督和村莊自治,建立健全舉報機制,對造成嚴重環境影響的行為要嚴肅處理,對好的做法要加以表彰、獎勵和宣傳,并將村莊環境治理作為村干部的一項重要工作。
(三)規范產品認證,加大市場宣傳力度。嚴格規范各項優質農產品的產品認證,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降低認證費用,鼓勵符合條件的專業合作社開展產品認證。加大市場營銷,擴大銷售模式,減少中間環節,將信息盡可能地傳遞給消費者,獲取消費者的認可和信任,從而建立成長期的供銷關系。加強對已獲認證產品的監管,開展不定期抽查,一旦發現違規行為,立即取消認證標識,并進行信息披露,加強認證產品的公信力。
(四)加快適用技術的研發,改進推廣方式。將環境保護的思想理念滲透到現代農業建設中,以提高資源利用率作為目標,將增產增效與生態建設并重,通過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引導、鼓勵和支持科研部門加強農田資源高效利用、農林生態修復、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農產品安全等方面開展基礎研究,力爭在良種培育、節本降耗、節水灌溉、新型肥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方面取得重大實用技術成果。充分發揮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的作用,著力增強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能力,改進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手段,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手機等媒體和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宣傳環保生產技術。培育和支持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政府訂購、定向委托、招投標等方式,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實施環保生產技術,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在技術研發和推廣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因地制宜,尊重農業農民的基本特點,積極聽取群眾意見,充分利用群眾智慧,選擇運行成本低、維護簡單的環保技術和設施。
(五)加強生產資料市場監管,減少污染源。借鑒“押金返還”的方式建立生產資料包裝物回收制度,引導包裝物的集中處理,減少環境污染。加強對生產資料營銷人員的道德和技術培訓,充分發揮其在技術宣傳推廣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導農戶合理打藥、平衡施肥,實施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技術。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