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牡丹江市農村土地流轉新管理制度

發布時間:2016-02-24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在當下農業管理中農村土地流轉建設的新管理方向有哪些呢,如何來發展現在農業模式呢?本文是一篇農業科技論文。獲得土地使用權的農業大戶,合作社和農業企業通過引進先進的經營模式和管理制度,將土地集中起來,開展大規模集約化、機械化、現代化的農業種植及經

  在當下農業管理中農村土地流轉建設的新管理方向有哪些呢,如何來發展現在農業模式呢?本文是一篇農業科技論文。獲得土地使用權的農業大戶,合作社和農業企業通過引進先進的經營模式和管理制度,將土地集中起來,開展大規模集約化、機械化、現代化的農業種植及經營。而另一部分將土地使用權承包出去的農民,在獲得土地流轉收益后,可以沒有后顧之憂的投身到二、三產業中,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摘要: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結合農田基本建設,鼓勵農民采取互利互換方式,解決承包地塊細碎化問題。土地流轉不得搞強迫命令,確保不損害農民權益、不改變土地用途、不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梢婞h中央對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重視程度。

  關鍵詞:農業管理,土地管理,農業科技論文

  1.1 立題依據

  1978年11月24日晚,安徽省鳳陽縣的18名農民制定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算得上是一個驚人的壯舉,這也可以算作是我國農村土地改革的開篇。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確立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后,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弊端逐步顯現出來,農村土地問題日益突顯。大多數農民通過農業生產所獲得的收益不再增加,探索出適合現代社會的土地經營模式已經箭在弦上了。而進行農村土地流轉可將農戶個人土地集中為大面積連片土地,化點為面。在種植與收割階段,不但便于統一管理還有利于發揮農業科技優勢,真正做到與時俱進,達到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和提高農戶收益的雙贏目標。自 1984 年中央 1 號文件首次提出允許農戶經集體同意可以轉包承包地給種田能手,到 2002 年頒布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政策上升為法律規定。再到十七屆三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土地流轉做出了更加具體地指示,文件指出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抓緊研究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的具體實現形式,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農業論文:《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創刊于1985年3月,系經營口市主管部門批準的內部學報,1990年10月經省新聞出版局批準轉為正式學報;1998年12月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公開發行。

牡丹江市農村土地流轉新管理制度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農村土地流轉問題并不是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學者們對一些焦點問題所持的觀點也不盡相同。國內學者更多的關注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把握和制約因素分析。主要研究方向可以歸納總結為以下四個方面,即關于農村土地流轉現狀的研究、關于農村土地流轉動因的研究、關于農村土地流轉緩慢原因的研究,以及關于農村土地流轉績效的研究。王春超(2011)從農民家庭經濟資源結構的方向系統研究了影響中國農戶收入增長的關鍵因素,試圖解決我國農民收入增長速度低于城市居民,以及農民收入增長后勁乏力的問題。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要想提高農民對土地的利用率,以及農民在土地市場中參與的程度,必須通過政府出臺相關的鼓勵政策,這樣才會提高農民的收入。劉莉君、岳意定(2010)在構建農村土地流轉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轉包、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制等我國目前主要采用的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的經濟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出股份合作制這種土地流轉模式給農民帶來的收益最多。游和遠(2010)選取了我國 30 個省份的數據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分析得到了如下結論:現階段還沒有證據證明農村流轉與外部條件是否存在關聯。農村土地流轉并不會讓農村勞動力發生轉移,失去土地在家留守也是農民流轉農村土地流轉后可能的勞動力走向。促進農村土地流轉還需要尋找并完善輔助農地流轉制度安排目標實現的工具。

  第 2 章 相關概念界定與基礎理論

  2.1 農村土地流轉概念界定

  農村土地流轉是農村家庭所承包的土地通過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權,將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其他經濟組織的行為。農村土地流轉從根本上說是當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農民為獲得更多的收益所產生的一種自發行為。目前我國施行的農村土地流轉方式是以農戶自愿為基礎。通過轉包、轉換、入股、聯營、租賃等多種方式出讓其使用權,在鄉級土地相關管理部門備案后,簽訂農村土地流轉合同。簡單的來說就是在承包期的農業用地以不改變土地的用途為原則,倡導農民將擁有承包權的土地向農業大戶,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流轉,建立起以農村土地為核心的合作機制。

  2.2 相關基礎理論

  地租是勞動者因為使用土地而向土地擁有者支付的實物形態和貨幣形態的租金或者土地擁有者出租土地的報酬。也可以說地租是直接參與生產的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那部分超額價值被土地所有者無條件擁有的部分,它是占有土地權利和經營土地方式分離產生的必然結果。地租的本質就是土地擁有者憑借土地擁有權獲得的收益,即土地所有者從土地上獲取收益的權利。馬克思認為:“不論地租有什么獨特的形式,它的一切類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地租的占有是土地借以實現的經濟形式”。農戶利用土地的方式對地租沒有影響,只要存在追求利益的組織或個人,產生了土地的壟斷,就有地租的存在。在數量上的對比說明,農戶利用土地的方式與土地擁有者出租的土地數量息息相關,農戶從土地不同的用途獲得的收益是不同的。效益好的話,他們按自己的意愿擴大租用土地,反之就會減少土地的耕種和使用面積。這一系列的變化都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地租按照條件的形成原因不同,可以分為級差地租、絕對地租和壟斷地租。級差地租理論認為,地租存在有兩個必要的條件:一是土地的有限性,二是土地在肥沃程度和位置上的差異。等量投資的勞動生產率在不同肥力和位置的土地上就不一樣,因而人們盡可能選擇產出高品質的土地優先進行播種,隨著人口大量的增加,使得在劣等土地上產出的農產品也能售出。在優等土地耕作獲得的平均利潤超出劣等土地所得平均利潤的部分就是超額利潤,即級差地租。17 世紀的重商主義學家威廉?配第的《賦稅與捐贈論》中的觀點為后來馬克思提出的級差地租理論奠定基礎。馬克思把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級差地租分為兩類: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Ⅱ。Ⅰ類是指相同的資本量和勞動力,在大小相同位置不同且養分不等的土地上,所產生的超額利潤是有很大不同的,因而支付的地租也產生差異。Ⅱ類是在任何條件都相同的土地上,投入不等的資本量,產生不同的超額利潤引起地租的不等。絕對地租是建立在土地所有者對土地的壟斷地位所取得的地租,它產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私有權的存在,其實體是農產品的價值超過社會生產價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額利潤。絕對地租的本質就在于土地所有權的壟斷。而壟斷地租是由土地生產產品的價格壟斷等因素帶來的那部分超額利潤而轉化成的地租。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