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2-01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在目前環境保護工作也越來越重要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加強對環境管理的新應用呢,我們從改進后的SBR段,依靠出水水位變化控制進水,將進水與出水統一在一個時段,實現連續進水連續出水。對于每個單元則按照進水(出水)曝氣攪拌沉淀過程周期運行,系統交替處于好氧缺氧
在目前環境保護工作也越來越重要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加強對環境管理的新應用呢,我們從改進后的SBR段,依靠出水水位變化控制進水,將進水與出水統一在一個時段,實現連續進水連續出水。對于每個單元則按照進水(出水)→曝氣→攪拌→沉淀過程周期運行,系統交替處于好氧——缺氧狀態。連續進水連續出水SBR處理工藝在保持了高池容利用率,占地面積更小,操作方便的前提下,保證了對廢水中的COD去除、除磷、脫氮方面的高效去除。出水達到了《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96)的二級排放標準。
摘要:本工藝物化預處理工藝采用序批式沉淀池,可以使整個廢水處理系統在調試階段和運行階段較容易得對廢水水量水質的變化進行控制,使混凝沉淀池的實際運行方式更接近實際需要和實際污水的排放情況,避免廢水在調節池中發生沉淀,保證泥水完全分離,使混凝沉淀工藝達到理想的狀態。
關鍵詞:污水處理,環境工程,管理論文
1.技術方案包括污水處理的治理工藝、土建工程、管道工程、設備及安裝工程、電氣工程、自控工程及給水排水工程等:污泥濃縮及污泥脫水。
論文網推薦:《環境研究與監測》,《環境研究與監測》本刊由甘肅省環境保護局主辦的環境科學綜合性期刊。主要報道環境科學領域最新科研成果,環境監測新方法,推廣污染治理先進技術,促進環境學術交流。開辟的欄目有:科研報告、分析測試、環境監測、調查研究、污染治理、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管理、綜述和問題討論。讀者主要為高等院校環保專業師生、環保研究和監測科技人員及環境管理人員。
參照乳膠漆生產廢水特性分析,物化與生化相結合的方法技術路線合理、成熟,投資和運行費用也較為經濟,工程設計的關鍵在于具體工藝選擇和細節設計。隨著近幾年水處理技術的發展,許多新的工藝和水處理藥刑都可以考慮使用。
2 工程概況
2.1 廢水水質和水量
本污水治理設施為新建工程,擬在規劃用地范圍內進行。本著技術先進,運行可靠,操作管理簡單的原則選擇污水處理工藝,使靈活性、先進性和可靠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強化除臭和噪音防治措施,避免二次污染。主要設備國產化,采用目前國內成熟先進技術裝備,盡量降低工程投資和運行費用,平面布置和工程設計時,結合現狀,布局力求緊湊、簡潔,工藝流程合理通暢,節省地。
該廠生產污水排放量達100m3/d,廢水的污染物特性可概括如下:
a、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主要為苯乙烯、丙烯酸(酯)以及其聚合反應過程中生成的半聚合體等,不易于生物降解。
b、廢水中含有微量的有機助劑,但其物質結構復雜,難降解,部分對微生物生長有抑制作用,需在工藝設計中有所注意。
c、各種顏填料帶來的大量無機懸浮物,粒徑很小,呈乳化狀態。
根據處理站進水取樣化驗結果,考慮最不利因素后確定本工程設計廢水的水質如表1所示:
2.2 工藝流程
根據乳膠漆廢水處理的技術資料及其具體特點,結合乳膠漆廢水處理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時考慮到工程投資和運行管理費用,確定如下工藝流程,如圖1。
污水處理站總占地面積約230m2,長18m,寬13m。
廢水處理站的主要設備見表3。
2.3 主要處理構筑物(見表2)與工藝說明
2.3.1 格柵車間來的生產廢水首先經格柵去除漂浮物和大顆粒懸浮物,以保障提升泵的安全穩定運行。
2.3.2 混凝沉淀混凝沉淀工藝分為反應池和序批式沉淀池兩部分。反應池配套有加藥設備和攪拌設備。廢水在此與混凝劑、絮凝劑混合反應后,自流進入兩座序批式混凝沉淀池。序批式沉淀池采用24h一個周期,其中進水段為12h,沉淀2h,排泥段為4h,排水6h。廢水中形成的絮體匯集至混凝沉淀池的污泥斗,最終由螺桿泵送至污泥長徑比臥螺式離心機進行脫水。污水中大部分懸浮物和膠體態物質通過混凝沉淀過程被去除,同時由于混凝沉淀池采用序批式運行,污水的水質水量在此得到調節,削弱來水波動對后續處理效果帶來的影響。
2.3.3 過濾器 沉淀池出水自流進入過濾器。通過濾料層物理截留部分剩余懸浮物質,進一步降低污染物濃度,保障后續生化過程進水。過濾器出水自流入復合生化反應池。過濾器濾料選用不易阻塞、易于再生的陶粒濾料。通過定期氣水反沖去除濾料層內截留的污染物,恢復其過濾能力。
2.3.4 復合生化反應池污水首先進入復合生化反應池的水解酸化段,水解酸化出水自流進入連續進水連續出水SBR段,污水、空氣、微生物在反應池內充分接觸混合,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機物在此被去除。SBR段出水自流進入BAF段。污水中殘余的難生物降解物質通過濾料及其表層生物膜的截留和吸附作用被分離,出水達標排放,而截留和吸附在濾料層的污染物由濾料表面的生物膜緩慢降解,被最終去除。BAF曝氣生物濾池的基本原理是在濾池內填充大量粒徑較小、表面粗糙的填料,通過培養和馴化讓填料掛上有用的生物膜,利用高濃度生物膜的生物降解和生物絮凝能力處理污水中的有機物,并利用填料的過濾能力截留懸浮物,保證脫落的生物膜不隨水流出。此外,BAF曝氣生物濾池采用新型濾料,該濾料對廢水難生物降解的物質可以發生有效吸附截留,然后由濾料表面的生物膜實現緩慢降解。BAF工藝可以作為SBR工藝的有效補充,保障系統處理出水穩定達標。
2.3.5 污泥處理混凝沉淀池污泥和復合生化反應池剩余污泥均輸送至污泥池,經污泥泵輸送至臥螺離心機進行脫水處理。脫水后污泥外運安全添埋。離心脫出水返回集水井。
2.3.6 事故池系統設事故池一座,配套有事故泵。事故池設計與混凝沉淀池結構完全相同。當上游發生誤排或因操作失誤造成混凝沉淀處理無效時,啟動事故處理系統,將污水切入事故池。待查明原因后,通過事故泵將污水輸送回混凝反應池,增加投藥量,事故池作為混凝沉淀區使用,同時調節出水閥,使出水慢慢匯入主流程。這樣系統在處理事故排水的同時,將對系統正常運行的影響降至最低。
3 運行效果
通過對原水,混凝沉淀池出水,過濾池出水以及符合生化反應池出水各項指標的檢測,運行效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各個階段對COD、BOD、SS,都有較好的處理效果,其中SBR段對COD和BOD的去除效果最為明顯。而SS主要在混凝沉淀階段得以去除,混凝沉淀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混凝劑溶于水后,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形成各種水解聚合物,它們附著在水中懸浮顆粒的周圍,改變其表面特性,破壞膠粒的凝聚穩定性。隨著凝聚穩定性的破壞,動力穩定性也將隨之解體,小顆粒懸浮物便凝聚成大顆粒絮狀物而緩慢下沉。在這一階段,選擇更合適的混凝劑和絮凝劑可進一步提高混凝沉淀過程處理效果,使出水COD穩定在1500mg/L以下,同時減少投藥量,降低運行成本;選用水解酸化工藝使一些難降解大分子物質被轉化為易于降解的小分子物質(如:有機酸),從而使廢水的可生化性和降解速度大幅度提高,后續的好氧生物處理可在較短的水力停留時間內達到較高的COD去除率,提高了好氧生化工藝處理效率;連續進水連續出水的SBR工藝能夠高效去除污水中有機污染物,同時使系統的厭氧、缺氧及主耗氧區保持連續運行:BAF曝氣生物濾池能夠高效去除極難生物降解和不能生物降解的有機污染物,從而保證了復合式生物反應池出水水質穩定達標。
4 運行費用估算
4.1 電費
污水處理站總裝機為46.04KW,運行34.04KW。不需單獨設置變壓器。本方案配電從污水處理站的配電柜考慮起。取用電負荷0.8,日耗電量313.57Kwh。若電費以0.5元RMB/度計,日運行電費157元,噸水電費:1.57元。
4.2 藥劑費
污水處理站日運行藥劑費約80元,噸水藥劑費:0.8元
4.3 運行費用
污水處理站日常運行噸水處理費:2.37元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