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1-19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正確認識現在水生態建設管理應用新制度措施,有關現在水環境管理上的新制度模式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促使現在環境管理的新改革應用呢?本文是一篇有關水環境管理上的論文。 摘要:近年蒲河新城段等富營養化污染仍嚴重。高溫時段先后發生大面積水藻和浮萍瘋長現
正確認識現在水生態建設管理應用新制度措施,有關現在水環境管理上的新制度模式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促使現在環境管理的新改革應用呢?本文是一篇有關水環境管理上的論文。
摘要:近年蒲河新城段等富營養化污染仍嚴重。高溫時段先后發生大面積水藻和浮萍瘋長現象,污染物含量、滯水型水域、氣溫、水溫、日照等綜合因素影響顯著。圖4反映了蒲河全段磷濃度總體下降的趨勢、排污節點對干流的明顯影響以及人工湖對總磷的凈化作用。
關鍵詞:水生態論文,環境管理,管理類論文發表
1蒲河流域的水生態變化機理
1.1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蒲河基本成為被人工湖貫穿的帶狀人工濕地,全段蓄水能力達1億m以上,但全年各類供水量不足2億m,大部人工湖處于強滯水狀態。全段水資源的有效補給一是靠上游水庫的有限補水,二是靠汛期的強降雨補給。取自渾河的南北干渠和九龍河是維持中下游需水的主要水源,但其水量僅略大于各類排水水量。水資源的受控重點體現在時段的季節性受控和河段的分布性受控兩個方面,暨全河段枯水期補水量非常有限,各類排水成為主要補水源。4月至12月為各類補水比較恒定的時段,汛期補水時間短流量大,庫和人工湖水得到徹底的置換;就蒲河全段水源分布看,蒲河新城段為缺水區,于洪至新民段為補水區,遼中段為全段的匯水區。
論文網推薦:《環境科學與管理》,《環境科學與管理》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月刊)曾用刊名:國外環境科學技術;北方環境,1975年創刊,以促進環繞科學、環繞保護與環保產業等行業的科技人員科學技術素質的現代化為指針,以滿足環?萍既藛T及環保企業一線人員更新知識,掌握新動向,學習新技術,啟迪創造能力,開闊思維為辦刊宗旨,它已成為環境保護、科研及相關專業的企業和科研設計單位,高等院校師生的得力助手。長期以來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并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人的贊譽和重視。
1.2水資源結構對水生態質量的影響
目前蒲河各類排水占總水量的50%左右(非汛期)。水資源結構對水生態質量的影響重點體現涇污比失衡、分支河渠的影響和污水廠排水水質影響3個方面。蒲河水體的徑污比嚴重失衡,制約了清潔水對污染物的稀釋作用;南北干渠補水和九龍河補水呈現不同程度的污染,黃泥河和南小河仍屬重污染支流河;流域污水廠的污水處理率和處理效率仍具有差距,除各類排污事故頻發外,排水直接作為景觀水補給,在無其他水稀釋或無河道深度凈化作用條件下,河道水體均為劣Ⅴ類水體。
2蒲河水污染物的遷移轉化規律
2.1污水及特性
目前蒲河仍以受納城鎮和村屯污水為主,即使農副產品加工廢水,其水質特性也與生活污水相近。污水中污染物質分為溶解態、膠體態、超膠體態和懸浮態,其粒徑分布及特性見表1。
2.2蒲河水污染物遷移轉化特征
水體中污染物的遷移轉化規律極其復雜,不同類型水域的差異往往較大。有關蒲河水體類型變化導致水污染物遷移轉化特征見表2。
2.2.1水環境中污染物的運動主要包括隨著水體流動的遷移、吸附于水體顆粒物的沉降(包括膠體顆粒)和通過揮發進入大氣。遷移作用是污染物在水流作用下發生的遷移運動,是一種簡單的流動形式。沉淀分離是微細的粒狀物質在水流紊亂的地方呈浮游狀態,到達水域亂流不顯著的地方便開始沉降。通過水體中細菌作用,也能使溶解性的污染物轉變為可沉淀的物質。蒲河生活污水沉降及相關處理實驗結果表明蒲河生活污水懸浮物含量較高,沉淀性顯著,通過添加絮凝藥劑可以加快沉降過程。
2.2.2水體中污染物的降解包括化學分解和生物降解,對于蒲河為代表的北方河流,前者作用遠小于生物的凈化作用,而對生物的合成有著重要作用。通常有機物生物降解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有機物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降解為CO、HO及NH等,這一階段約在20日內完成;第二階段是NH轉化為硝酸鹽的硝化反應,這一階段大致需時百日才能最終完成。需說明的是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過程也是導致生物的滋生過程,依然具有被再次分解同時又消耗氧氣的性質。
2.2.3氮、磷以不同的化學形態存在于水體中,主要包括有機氮、氨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等含氮化合物和有機磷、聚合磷酸鹽、正磷酸鹽等含磷化合物。這些氮(磷)的存在形態之間能發生轉化且可轉移到浮游生物體內,冬季浮游生物死亡沉積于河底,隨著浮游生物分解又能轉移至水體。人工湖對總磷的去除效果比較顯著蒲河新城段7號閘斷面總磷濃度的年度變化曲線見圖1。圖1可見其與溫度變化具有相關性,高溫時段對磷具有較強的凈化功能,這種變化與COD變化規律基本一致。蒲河新城段典型帶狀人工湖對總磷濃度抑制作用的歸納結果見圖2。由圖2可見,7號閘處較6號閘處總磷濃度有明顯變化。由于濃度較低和湖內新排污的影響,道義橋未顯示進一步降低,且有略微增高的變化。
2.3蒲河自凈功能的變化
水體中污染物的遷移轉化過程即是河流自凈的過程,河湖的自凈功能很強但也有限,所謂有限即是指保證良性凈化條件下的“容量”限度。超出這一限度,則體現非良性自凈,即人們常說的“污染”型自凈,如富營養化和黑臭(厭氧氧化)等。蒲河帶狀河湖的建設產生了自凈能力提升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如通過河道蓄水設施的建設提升了自凈空間,但滯水區復氧條件與溶解氣體質量變差;沉降分離凈化作用增加但底質質量降低等。
3水生態質量考核指標
確定水生態系統代表性評價因子,在基準研究基礎上制定適用于不同河流的標準體系乃是我國“十二五”期間的重點研究任務。根據以蒲河為代表的河流污染現狀和水生態建設目標的需求,在此重點分析將總COD、總氮、總磷、DO、底質灼燒減重等作為蒲河水生態考核指標。
3.1水體有機污染指標
生物化學需氧量表示有機污染物進行生化分解過程所需要的氧量,但是在使用上受到限制,故可以采用COD來測定。2002年前后國家曾對COD測定作出兩種規定,既將樣品混合后測定和將樣品靜置30min后取上清液分析。前者包括了不同粒徑物的總體污染水平,后者主要反映溶解性COD的污染水平。蒲河生活污水比例大,各種形態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均對水體和底質造成影響,故應采用兩種方法進行測定,從而反映污染物的液固分布和轉化。蒲河典型水域兩種方法的測定結果見圖3。圖3可見,滯水區二者差異較小,流水區差異較大(7號閘和道義橋處為滯水區)。
3.2富營養化指標
氮磷是國家地表水標準中規定主要污染物,也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考核指標。目前蒲河水體以富營養化為主要污染特征,其污染水平可以用總磷、氨氮、總氮、葉綠素a和透明度等指標來衡量。
3.3水生生物指標
水生生物是生活在水體中各類生物的總稱,其種類繁多,包括浮游生物、著生生物、底棲動物、魚類和微生物等。按功能劃分,一般分為自養生物(藻類等水生植物)、異養生物(輪蟲和魚類等水生動物)和分解者(各種水生微生物)。水生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可以反映水質的好壞。有些水生生物(如責翅目、蜉蝣目稚蟲或毛翹目幼蟲等)適于在清潔水域生活,而顫蚓類、蜂蠅幼蟲和污水菌等生物多出現在受有機物污染嚴重的水域。水生生物的種類和存在是水質變化的標志和體現,如何作為水質的監測指標尚在討論之中。此外,尚存在影響機理和監測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制約。
3.4相關物理化學指標
水體中溶解氧含量即是考核水體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研究水體生物特性與污染物遷移轉化的重要指標。通常好氧性和厭氧性水體的判別主要以DO值來確定,但水生物的作用往往導致其異常的變化。水體中DO值低于3mg/L,水體質量往往已達到劣Ⅴ類水體的水平。水體中pH的很小波動往往能夠反映水體生物活動的較大變化和趨勢,基于變化量小和機理復雜,這一指標的應用尚有局限性。水體中二氧化碳含量會影響水生生物的繁殖和微生物的生化過程。水體中二氧化碳主要來源于有機物氧化分解和空氣中CO在水中的溶解,通常水中的CO含量不應超過25mg/L。此外,河流水體流速(滯水條件)、水深、水溫以及光照條件等,也是水質研究的重要相關指標。
3.5底質指標
目前有關底質的規定指標較少,多為以底棲動物為考核指標;诘踪|研究的需要,需應用底質色度,灼燒減重量、硝酸鹽和磷酸鹽等指標,衡量底質的質量及分析其對水體的影響。
4蒲河流域水生態質量變化趨勢與污染特征
4.1蒲河流域水生態質量變化趨勢
4.1.12008年以前,蒲河全段水體
呈重污染水平,大部分河道成為黑臭污水的輸送河道。自2011年起,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的快速設以及河道建設和水資源調控的實施,使得蒲河水質發生顯著變化,大部分河段黑臭現象消失,除枯水期外,其它時段的水質接近Ⅴ類水體的標準。不同水域的富營養化仍比較嚴重,各項指標已超出重營養化規定的水平。
4.1.2近年來蒲河的枯、平水期的水質水量變化已不顯著,豐水期變化僅限于降雨有限的時段。通常蒲河源頭的棋盤山水庫于5月份開始放水,蒲河水質得到好轉。汛期過后,棋盤山水庫放水量減少,污水蓄積量不斷增加,蒲河水質呈現逐步惡化的態勢。
4.1.3蒲河河道較長且納污節點分散,各區段水質波動較大。蒲河新城段位于沈陽市段上游,大量納污造成上游河段的污染。于洪段雖有支流河和運河水的季節性補充,但上游大量污水的下引使得水質改善程度有限。下游段由于水體自凈使水質得到改善,但底質惡化。
蒲河流域的水體類型變化等因素導致水污染物的沉降特性增強,特別是各區段人工湖的作用大大消減進入團結水庫的底泥量并緩解了團結水庫的污染狀況。沉淀有機污染物的降解明顯受北方氣候條件和水文條件的影響。高溫期凈化作用增強,汛期對底質的遷移有明顯作用。此外,底質的變化導致人工湖庫的水質變化具有顯著的滯后性。此外,蒲河新城段的北部污水廠和下游遼中污水廠的事故排污頻率較大,由于徑流水少且污水在河道內滯流,形成局部的黑臭河道。
5結語
(1)蒲河是沈陽地區具有北方特點的中型天然河流,具有水資源欠缺與受控、受城市排污影響和富營養化的代表性特征。該類中小河流的污染控制與水生態修復對于大河流的水質安全具有重要影響。(2)以蒲河為代表的北方中小河流已形成由污染控制型向生態修復與管理型轉變的帶狀人工河湖,必須以水資源保護、水體健康與污染控制和生態河道建設為主要建設內容。(3)現價段城市河流的污染控制仍是生態修復的重要內容,特別是要提高污水的收集處理率和處理效率、控制各類污染事故的發生。(4)城市中小河流最優生態平衡的建立要依托流域綠色經濟的發展,應研究建立環境受納物與承載能力的最佳平衡點,保證經濟發展和水生態修復目標的和諧和統一。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