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流域水資源建設管理新發展模式探究

發布時間:2015-10-30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在目前有關流域水資源保護管理應用的新發展模式有哪些呢?我們應該如何來加強對水流域建設的新管理應用呢?不同的新管理應用技巧又有什么意義及影響呢?文章主要從問題的提出及文獻回顧和賀江流域水資源保護現狀及其面臨的難題以及國內外江河流域水資源保護的主

  在目前有關流域水資源保護管理應用的新發展模式有哪些呢?我們應該如何來加強對水流域建設的新管理應用呢?不同的新管理應用技巧又有什么意義及影響呢?文章主要從問題的提出及文獻回顧和賀江流域水資源保護現狀及其面臨的難題以及國內外江河流域水資源保護的主要做法及啟示等方面做了相應的介紹。

  摘要:當前國內外江河流域水資源保護的這些做法,對構建廣西賀江流域水資源保護長效機制具有參考借鑒作用:一是成立專門機構,協調上下游、左右岸之間的關系,調解水污染糾紛,組織開展流域內水資源保護執法檢查,綜合管理水資源。二是加強立法工作,通過制定流域水資源保護法規或保護協議,明確流域內各行政區域及有關部門、流域水資源管理機構的職責。三是加強污染防治,加強江河流域特別是上游的生態保護,調整產業結構,推行清潔生產,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強水質監測,健全水污染應急管理機制。

  關鍵詞:流域水資源,環境管理,管理類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及文獻回顧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人類從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發展到現在的生態文明,始終與水關系密切。當前我國水資源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資源短缺、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水資源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資源。2013年7月發生的賀江水污染事件,警示我們必須加強流域水資源保護。本文以賀江流域為實證研究對象,探索建立流域水資源保護長效機制問題,以期對江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論文網推薦:《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榮獲陜西省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 2003年榮獲首屆《CAJ-CD 規范 》執行優秀期刊獎;2007年全國期刊出版形式規范檢查中,獲首批A類合格期刊;在2007年度陜西省期刊出版形式規范檢查評比中,榮獲優秀期刊獎;2009年科技期刊審讀評優中,榮獲“陜西省特色科技期刊獎”。

  2012年1月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以及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水十條”),為水資源保護和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積極開展水權交易試點,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為水資源保護提供了理論依據。

  水資源保護是世界性難題之一。不少國家和地方政府為保護江河流域水資源進行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如有效合作綜合管理的萊茵河流域管理模式、成立流域合作倡議組織開展流域對話的尼羅河流域管理模式、建立水資源區域共管合作機制的約旦河流域管理模式,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對江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資源保護的長效管理機制、生態補償機制和水污染防治長效管理機制等方面。

  在長效管理機制方面,辛旭東、韓俊杰(2012)認為,要加強跨區域河流水污染防治的立法工作。伍虹(2012)、張婷琦(2011)等學者認為,保護流域水資源,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相關組織機制,確保法律法規貫徹落實。張海波(2012)認為,要重視水資源保護文化機制的建立。李常發、穆宏強(2011)認為,應探索建立流域多部門、多層次的協商機制及跨地區、跨部門的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邢星亮、鄭曉慶、蘭振洪(2011)認為,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資源保護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張遠、張明、王西琴(2007)認為,應從管理體制、監督管理及法律法規完善等方面加強流域水資源保護。

  在生態補償機制方面,張梓太(2004)、潘泊(2010)、張婷琦(2011)等學者提出要建立健全流域水資源保護補償機制,建立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黃瑋(2008)、閆海(2006)認為應構建流域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化解河流上下游矛盾。

  在流域水污染防治長效管理機制方面,尹德亮、韓崧(2009)認為應加強流域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城市水污染的綜合防治。周生賢(2011)提出要實施讓河流休養生息的政策。潘泊(2010)等學者認為,要健全流域重大水污染事件應急機制,完善水功能區水質監測體系。

  二、賀江流域水資源保護現狀及其面臨的難題

  流域水資源保護是指為滿足河流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采用法律、經濟、行政及科技等手段,合理安排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維護水資源的正常經濟功能與生態功能的各種活動[1]。

  (一)賀江流域水資源保護現狀

  賀江流域作為西江源頭區,生態功能十分重要。近年來,賀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珠江水利委員會非常重視水資源保護工作,賀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和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1、切實加強水資源保護工作規劃。2014年4月,珠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珠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制定了《賀江流域綜合規劃》,從防洪減災、水資源供給與保障、水資源和水生態保護規劃、水力發電與航運、流域綜合管理五個方面進行規劃。

  2、貫徹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賀州市把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劃定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實施清潔水行動計劃;編制賀州市水資源管理控制指標,實施區域取用水總量控制和年度用水總量管理;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2014年,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河流交界面水質水量達標率等指標任務均全部完成。

  3、水資源得以開發利用。目前賀江流域內已建有龜石水庫電站、臨江電廠等近100座大中小型水電站,裝機容量近40萬千瓦。

  4、城區水功能狀況大為改善。截至2014年底,賀州已在城區、鐘山縣、昭平縣、旺高工業區建成使用污水處理廠共4座,設計日污水處理能力共8萬噸。

  5、加大執法力度,保護水資源。賀江水污染事件發生后,政府加大對非法淘金、采砂行為的打擊力度,多次開展專項整治行動。2014年,僅八步區就開展專項整治行動83次,取締非法采砂窩點175個,依法立案查處違法案件15件。

  (二)賀江流域水資源保護面臨的問題

  當前賀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形勢比較嚴峻,主要有四個難題:

  1、水污染日趨嚴重。一是工業污染。賀州礦產資源極其豐富,百年老礦平桂礦務局留下了不少含有重金屬的尾礦庫;目前在賀江流域內采選礦、開采加工大理石、花崗巖的大部分企業的污水和廢渣基本未經過任何處理,污水直排河里,廢渣露天堆放。二是農業污染。流域內養殖企業產生的污水基本上是直接排放到河里;種植業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和農藥的殘余物也是主要污染源。三是生活污水。目前賀州城區污水處理率不到20%,絕大部分城區的生活污水都未經處理而直排河里,處于賀江干流上游的富川縣污水處理廠還沒有建設好。農村不少堆放在河邊的生活垃圾隨著雨水流到河里。

  2、水資源統一管理滯后。賀江流域沒有制定相應的水資源保護管理法規,沒有統一管理機構,水量與水質的管理人為分割,相關部門的水資源管理能力與開發現狀不相適應。

  3、水資源浪費嚴重。社會公眾節約用水意識不強,各級政府對節水問題不夠重視,沒有出臺定額用水、階梯水價的相關規定,流域內人均水消耗量、萬元GDP水消耗量較大,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

  三、國內外江河流域水資源保護的主要做法及啟示

  (一)有效合作綜合管理的萊茵河流域管理模式

  歐洲著名國際河流萊茵河全長1232千米,流經瑞士、法國、德國等7國,擔負著2000萬人飲用水供給。20世紀中葉的萊茵河污染事件,使萊茵河一度成為歐洲最大的下水道,流域各國開始加強對萊茵河的管理合作。

  1、成立權威機構。1950年7月,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下稱ICPR)在瑞士成立。ICPR通過部長會議明確委員會和成員國的任務,提出防止水污染對策,實施萊茵河行動計劃、防洪行動計劃等項目。

  2、尋求法律保障。流域國家簽訂了萊茵河保護協定等協議,為萊茵河流域水資源保護提供法律依據。

  3、建立協作機制。流域各國之間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機制,定期會晤、協調,進行國家之間和地區之間的合作。

  4、開展綜合治理。近期萊茵河流域開發的所有規劃和行動計劃都注重綜合性,都有濕地保護和動植物保護等具體措施。

  5、健全監測體系。沿河進行常規水文監測,監測水質變化并實時公布。

  6、投資者的參與。水理事會、行業協會等投資者應邀參加重要決策討論,在萊茵河水環境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

  7、制定共同目標。ICPR將萊茵河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確定為共同的首要目標,并將其貫穿在流域開發治理的方方面面。共同目標使許多決策順利通過,維持河流生態系統健康,如今的萊茵河又重現了清清的生命之河景象[2]。

  (二)成立流域合作倡議組織開展流域對話的尼羅河流域管理模式

  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流域涉及蘇丹和埃及等10個非洲國家,用水壓力很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流域各國開始進行流域管理合作。

  1、建立流域管理合作制度。成立尼羅河流域合作倡議組織,協商簽署尼羅河流域合作框架協定,建立有效的流域管理協調機制,通過對話和平等協調,聯合制定和實施流域開發及管理規劃、流域行動計劃和水資源利用戰略,減少矛盾和沖突,實現流域可持續發展與區域和平穩定。

  2、增加共同利益。流域國家認識到各國在尼羅河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等方面具有共同利益,這為開展流域管理合作奠定了基礎。

  3、引入第三方管理。流域管理合作需要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及西方援助國提供財政和技術等支持。援助方作為第三方通過資金、技術及政策支持,斡旋調停糾紛等方式,在流域對話與合作中發揮重要影響及促進作用[3]。

  (三)長江流域水資源管理模式

  長江是亞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橫跨我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1、成立權威機構。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負責水資源保護有關法規的實施和監督檢查,指導流域內水資源質量的監測、調查與評價,指導協調流域水源保護工作。

  2、重視水資源保護規劃。近30年來開展了3次較大規模的水資源保護規劃工作。1985-1987年開展長江干流水資源保護規劃,1998-2000年開展長江流域(片)水資源保護規劃,2013年1月國務院批復的《長江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水資源保護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3、強化水功能區管理和水生態保護管理。落實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考核評估制度,強化重點水域水質管理;推進流域水資源保護體制機制建設,構建水資源保護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體系。

  4、重視水資源保護研究。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專門從事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和信息化建設工作。

  5、加強水質監測。合理布局監測站網,擴展和延伸監測內容,形成常規監測和動態監測相結合的國家(流域)、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三級監測網絡, 提升水資源保護監測監控預警能力[4]。

  (四)淮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模式

  1、成立權威機構;春恿饔蛩Y源保護領導小組負責協調、解決淮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的重大問題,監督、檢查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2、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1995年8月發布、2011年1月修訂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是指導淮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依據,標志著我國流域水污染治理開始步入法治軌道。

  3、控制排污總量。實行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國務院有關部門與四省人民政府、流域內各行政區域分別制定全流域和本行政區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和排污總量控制計劃。

  4、健全水污染應急管理機制。制定應急預案,發生水污染事故時,及時采取應急措施消除危害,并及時向環保及有關部門報告,向相鄰上下游的環保、水行政管理等部門通報[5]。

  (五)渭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模式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主要流經今甘肅、陜西兩省,在渭南市匯入黃河。

  1、制定地方性法規。2012年11月通過的《陜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條例》取代1998年8月的《陜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成為指導渭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法律依據。

  2、加強綜合協調管理。構建流域內各行政區域協作機制和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將水資源保護、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3、加強水污染防治。實施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排污許可制度,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調整產業結構,推行清潔生產,確保污水達標排放。

  4、健全水污染應急管理機制?h級以上政府制定水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水污染事件發生時立即啟動相關應急預案,防止危害擴大。

  5、加強生態保護。通過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植樹造林等措施,提高流域的植被覆蓋率;加強河岸生態建設,加強河道防護林、堤坡植被管護;設置水生野生動物種質資源保護區[6]。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