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評政工師的論文論中美思想教育管理的不同制度

發布時間:2014-11-05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我國高校對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自覺把民族精神教育列入學校教育工作的議事日程,缺乏相應的校外實踐活動。開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動缺乏持續性、長期性,未能貫穿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過程。中國高校民族精神的教育是以愛國主義教

  摘要:我國高校對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自覺把民族精神教育列入學校教育工作的議事日程,缺乏相應的校外實踐活動。開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動缺乏持續性、長期性,未能貫穿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過程。中國高校民族精神的教育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為目的。“兩課”主渠道教育作用不明顯,而且單純依靠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或者學生社團活動,沒有形成齊抓共管、有機統一的教育氛圍。隨著中共十八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全社會對于中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有些高校也在學生中開展公民教育、榜樣教育、事件教育活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當代大學生是先進文化、先進知識的繼承者、傳播者和實踐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擔當者。他們的民族精神狀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前途命運。高校處于各種文化交錯的前沿陣地,當代大學生處于各種文化觀念的包圍中。大學生又正好處于青春期,他們樂于接受各種新奇事物,但同時由于大學生社會閱歷淺,知識結構不完善,思想認識、價值觀念尚不成熟,缺乏辨別真偽的能力。因此,在心理上容易對資產階級的文化觀念產生趨同感,非常容易迷失方向,使他們對現實產生困惑,對中華傳統表示藐視,價值觀念產生動搖,社會責任感相對削弱,民族精神在青年一代身上流失的危險在不斷擴大。

  美國的民族精神是由其國情決定的。以美國的歷史來看,美國是一個移民社會,血緣的混合和文化思想的交融,使得美國的民族精神與移民的特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研究表明,美國已經構建起了全社會全方位的民族精神培養體系,美國僅博物館就有7000多家。美國各州都對境內博物館、圖書館的數量和規模有明確的規定,從而全社會達成了保存和發展民族文化的共識。美國各地中小學都開設了有關學校所在的社會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等方面知識的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和國家課程,通過對學生所熟悉的鄉土地理、民風習俗、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及歷史遺跡的學習,培養學生對家鄉的情感和熱愛。[3]作為民主精神核心的愛國主義教育在美國是以法律明文的形式規定,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在美國都必須學習歷史。各級各類學校都必須開設美國歷史課程。以美國歷史為主并滲透在各種學科的教學中的教育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深厚的愛國信念并樹立其民族自豪感與自尊心。事實也證明了美國人普遍的自豪感和優越感也是來源于此。

  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可追溯到17世紀“長春藤盟校”承襲歐洲大學的傳統,以修習“七藝”和文雅學課程為主要學科,F代意義的通識教育,是一種在大學本科教育中用以提供一定知識并培養具有綜合能力人才的教育方式。其目標與立位是培養“世界公民”。[劉穎,《美國通識教育的滲透性對我國的啟示》,載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年6月]通識教育是美國大學本科教育自19世紀后期以來的一項重要傳統,幾乎所有大學都有詳盡的通識教育計劃,強調閱讀西方的經典名著以奠定個人的文化基礎,從而形成共同的價值觀。

  政治理論教育是我國高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它不僅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教育的任務,同時也擔負著引導大學生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傳統、優良革命傳統,樹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強、自主意識的任務。我國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為了做好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工作,近幾年相繼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重要文件,對高等學校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標、內容、原則、途徑、考評等提出了要求,為做好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美國學校普遍設置了德育類的課程,但是課程設置自主性較大,課程數量比較多,內容覆蓋面廣。在美國各大學,校長在國家統一的政治觀念指導下,可以根據自己對于民族精神的獨特理解,并按照他所崇尚的某種教育思想來推行高校的民族精神實踐。其中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相互結合,從多方面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在我國民族精神教育的實施中,課程設置上采用必修課和選修課結合的方式。教學方法以灌輸為主,將優秀的民族精神傳統,以教師為主體,從外部向學生個體內部“注入”的教學方法是我國民族精神教育教學的主導方式。教育者遵照“師道尊嚴”的傳統,照本宣科,詮釋經典,受教育者則正襟危坐,表情嚴肅,只是一臺說教的接受器。在這種情況下,受教育者缺乏激情和興趣,更談不上主動性和創造性,實際教育效果不理想。

  .美國主要是進行滲透性教育、隱性課程。隱性課程滲透著美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式教育是美國德育的主要特色,通過通識課程教育和專業課程教育來體現。它實現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價值、道德、情感等產生影響。在美國,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都必須學習歷史,各級各類學校都必須開設美國歷史課程,美國的一些高校很重視人文社會科學課堂教學的“載體作用”、“滲透作用”。以美國歷史為主并滲透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中的教育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深厚的愛國信念并樹立其民族自豪感。

  美國通過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等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把美國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合作、誠信等道德灌輸給下一代。教育方式多樣,實效性強。比方說哥倫比亞大學就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和高校,學以致用,關心公共生活,以培養公民責任感。如建筑與規劃學院的學生到公共機構和建筑工程公司工作以修復歷史建筑物;牙科和口腔外科學院的學生為高校附近的居民提供高質量的牙科門診。

  .探索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新途徑。首先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可以專題的形式講述“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民族精神”和“中華傳統美德與民族精神”等內容。課堂教學應緊緊圍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時調整和更新教學內容,使民族精神教育的內容更具有科學性、實踐性和時代特征。其次,要加強宣傳輿論引導,加強網絡建設,“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在美國,大眾傳媒對青少年影響很大,如電視頻道中專門設有歷史頻道,天天通過電視生動地向人民進行歷史教育,教育人民不忘過去,牢記歷史的經驗教訓,宣揚愛國思想。還有在美國許多青少年能夠觸及到的產品如:好萊塢大片、電子游戲和動漫里人物的服裝、商品的外包裝等,都印有美國國旗標志。愛國主義教育也在青年學生的生活環境中潛移默化的進行著。在信息全球化時代的人們,尤其是大學生,獲得時事新聞和政治文化信息的方式已經基本大眾媒體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成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充分發揮網絡傳播的優勢,建設管理好校園網,開設網上民族精神教育陣地,開辟一條可以讓大學生自由表達對民族命運、國家前途關注并可以進行議政的途徑,以表達青年學生對民族復興與國家強盛的強烈愿望。再次,要以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充實學生。高校要以學術文化節、文化藝術節、大型文藝晚會、讀書會、演講會、講座、競賽、展覽等形式,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氛圍,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既增長知識才干,又培育良好的文化素質和高尚的情操,從而發揚民族精神。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