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政治論文范文正確認識斯金納的政治管理思想   

發布時間:2015-01-06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 要:在斯金納理論中,人格僅僅是一組對環境的反應。斯金納在巴甫洛夫的觀點之上加入并發展了一個重要的理念,那就是機體做出的反應由環境決定:如果反應獲得獎勵,那么將很有可能再出現。斯金納認為人或其他有機體的大部分行為就是這種類型,而且這些操作

  摘 要:在斯金納理論中,人格僅僅是一組對環境的反應。斯金納在巴甫洛夫的觀點之上加入并發展了一個重要的理念,那就是機體做出的反應由環境決定:如果反應獲得獎勵,那么將很有可能再出現。斯金納認為人或其他有機體的大部分行為就是這種類型,而且這些操作性行為共同組成了我們所說的人格。論文發表:《觀察與思考》雜志是浙江省社科院主辦的一本通俗性政治理論刊物,創辦于1984年,原名《學習與思考》,2009年獲“華東地區優秀期刊”榮譽稱號。是一本主要面向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特別是宣傳文教系統宣傳理論工作者的通俗性的政治理論類學術期刊。

  關鍵詞:斯金納,行為主義,烏托邦

  一、斯金納激進的行為主義

  1 操作性行為

  1937年斯金納在《普通心理學雜志》上發表題為《兩種類型的條件作用》的論文,在該論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操作性一詞。操作性行為是指個體操作其環境的行為,它是在沒有任何能夠觀察到的刺激情境下發生的(并不是說沒有引起這種反應的刺激,而是說當反應發生時沒有覺察出任何刺激)。有機體的這種反應是自發的,無法確定反應的出現是由何種刺激引起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個體的反應一定與整個情境有關。例如,在斯金納箱中,老鼠不經意間觸碰到了機關,得到了食物。盡管它一開始不確定自己到底碰到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碰到的確實是斯金納箱中的某個東西,這符合個體反應與情境有關的理論。當老鼠壓桿時便可獲得食物,而在它壓桿之前則不能得到任何食物。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強調研究可觀察的外顯行為、環境條件以及環境事件和結果決定行為的過程。因此,該理論將重點放在行為的功能上(做了什么)而不是人格的結構。

  斯金納把由某種特殊的可觀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為稱為反應性行為。這類行為的發生和先于它可觀察到的刺激之間存在著一種直接的聯系。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刺激—反應”的直接聯結。例如,課堂上老師向你提出一個問題使你緊張起來。與巴浦洛夫和華生不同,斯金納強調的是與反應性行為相對立的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與反應性行為的區別一方面在于反應性行為可以確定反應的出現是由何種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行為則無法確定引起反應的刺激;另一方面操作性行為能以某種形式來改變環境從而獲得刺激,而反應性行為則不能。在巴甫洛夫實驗室里,狗除了作出反應性行為外,不能做別的,狗不能憑自己的動作來獲得刺激;但是在斯金納箱里,老鼠的操作性行為是獲得刺激(食物)的工具。老鼠壓桿便獲得食物,而在它壓桿之前則不能得到任何食物。

  斯金納分析了人為什么會迷信,而沒有用到任何關于人格內部的描述。怎樣合理解釋為什么有的人參加應聘面試的時候會帶上幸運首飾,考試前會燒香拜佛呢?斯金納解釋道:如果一個人曾經在一次很偶然的情況下做出某種行為(如穿著她艷麗的運動鞋),結果剛好在考試中獲得了90+,那么她下次考試還會穿這雙鞋,因為這一行為受到了強化,盡管其中根本不存在因果關系。

  2 強化

  “一次在水果攤販前偶然看到一幕:一位年輕人買了一些蘋果,本來只需要付給商販20元但他給了商販100元,說完“不用找了”就走了。這位商販從沒有遇到過如此慷慨的客人,而且相信以后的很長時間里也不太可能再有這樣的機會。但我們可以預測,這位商販會期待再次遇到與這位年輕人相似的客人,而且這種狀態會持續較長的時間。換句話說,由于得到一筆可觀的獎勵,商販會持續的做出這些可預測行為。在某種程度上,這一行為已成為他人格的一部分”。像商販那樣獲得較大且不可預測的獎勵,我們稱之為間歇強化。間歇強化已經在實驗室小白鼠和許多其他的動物身上實驗過,且實驗結果表明,偶爾的獎勵比持續性獎勵的強化效果要好。

  強化指在一種刺激情境中動物的某種反應后果有使該反應出現的機率提高的作用。強化原本來自通常所說的獎賞,巴甫洛夫首先應用了強化概念。他稱一切使行為得到加強的事件為強化,一切由它引起的變化為條件作用。在巴甫洛夫的實驗中,強化物與刺激物相聯系便使條件刺激物具有能引起行為的信號意義。斯金納從操作性強化作用或操作性條件作用的角度賦予了強化以新的含義。他認為,生活和活動于環境中的有機體在多方面改變著環境,又往往在改變環境中影響著有機體自身的變化,其中某些變化使人們得到通常所說的獎賞,就具有一般專業用語中叫做“強化”的含義,其中能起到強化作用的反應后果(例如得到食物或獎勵)稱為強化物,強化也同樣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在個體反應后帶來的刺激物能強化該反應時,這種刺激物稱為正強化物,比如食物、水。由于正強化物的出現對個體反應所產生的強化作用,稱為正強化;在個體反應后能使厭惡性刺激停止從而強化了該反應時,這種刺激物稱為負強化物,比如很響的噪聲、強烈的光線。由于負強化物的消失對個體反應所產生的強化作用,稱為負強化。生活中常常有人會把負強化和懲罰混淆。負強化的懲罰的區別就在于前者是因為負強化物的停止出現從而強化了個體既有的適當行為,例如通過課后作業量的減少來強化同學上課認真聽講的行為;而后者是因為懲罰的實施試圖阻止個體再次表現出不當行為,例如通過失去強化物(金錢等)使目標行為減少,如不遵守交通規則后罰款。

  斯金納同時也強調,他的人格是兒童時期強化的歷史,是經歷的獎勵和懲罰的結果。他也強調道,他的生活和人格由環境事件決定和控制。之后他也讀了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和華生的一些著作,還受到了實驗心理學先驅、提出“效果律”的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的影響,認為學習是來自于失誤,我們學習那些可以給我們帶來獎勵或者避免懲罰的行為。在斯金納的理論中,沒有明確的人格定義和解釋,有的只是用強化來說明人格的發展和改變。他根本排斥任何理論探討,并排斥對有機體內部機制的研究,只研究環境事件和行為之間的聯系,如斯金納設計了“教學機器”給學習者控制強化,20世紀50年代他把它應用于哈佛大學的本科課程教學,同時建立了“程序教學”法。因此,嚴格說來,斯金納并不是一位人格理論家,但是,在斯金納看來,人類的復雜行為通過適當的分析之后,都可以按照他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作用來理解。

  3 強化程式

  強化程式指給動物建立操作性條件反應時,對動物的反應進行強化的不同方式。斯金納認為強化程式可以用來說明人類的所有行為,“人格”行為也不例外,一個人的行為模式也是由強化程式確定的。老鼠在斯金納箱中壓桿后給食物的強化方式可以有多種,通常是白鼠壓一次桿就給一次食物,此為連續強化程式。強化的頻率和時間間隔,時間表以時間(動物每10分鐘被強化一次——“固定時間間隔”)或反應(動物每啄食10次被強化一次——“固定比率”)為基礎,這些時間表也是可變化的,不規律的強化(“可變時間間隔”——變化時間強化;“可變化率”——變化反應數量),在現實世界,很少會對每次反應都給予強化,或者間隔固定時間給予強化,可變強化鞏固了行為,使其免于消退,比如迷信的行為只是偶然被強化,但難以消除。

  4 二級強化

  一級強化物(或原增強物)是同有機體生存有關的事物。如食物、水、氧氣、異性等。從生物學意義上看,這些事物不是中性的。如果有機體長期缺乏其中任何一樣東西,就無法生存下去。二級強化物(或次增強物)最初在生物學上是中性的,不具有強化作用,只是后來通過與一級強化物的結合而獲得了強化的性質。如微笑、贊譽、金錢等。一些二級強化物與不只一種的一級強化物相聯系。例如,母親的出現與饑餓的消除、身體的不舒適的消除等相聯系。這種不依賴于某一特殊動機狀態的二級強化物稱為概括性強化物。金錢也是一種概括性強化物,因為它幾乎與所有的東西相聯系。這里有一個連鎖化的過程,即通過配對,二級強化物可以產生另外的二級強化物。母親與饑餓的消除相聯系,然后也許母親與音樂相聯系,這樣音樂也就成了二級強化物。老鼠的壓桿反應,一級強化物是食物,但同時每次都配上燈光刺激,老鼠會對燈光也產生反射,于是,燈光就成了二級強化物。在成人智障治療中,采用“代幣制”,即用可以換取服務或特權的代幣獎勵恰當行為——因此代幣是二級強化物。

  5 行為塑造

  斯金納發現了行為塑造,通過強化一些反應而不強化另一些反應,強化接近人們最終所期望的那些反應,就可以做到這一點。例如,赫根漢用下列程序來塑造老鼠按壓門閂的行為:(1)當老鼠走到安置門閂的實驗箱一側時,給予強化;(2)當它向門閂方向移動時,給予強化;(3)當它在門閂前直立時,給予強化;(4)當觸及門閂時,給予強化;(5)當它用雙爪觸及門閂時,給予強化;(6)當它試圖按壓門閂時,給予強化;(7)在它做出按壓門閂的反應時,給予強化。人類的一些復雜技能必須經過長期的塑造,并且每次以小步子的訓練方法逐步進行才能形成。根據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行為塑造對于教育和兒童的撫養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例如塑造幼兒閱讀技能:(1)備制兒童讀物,放在兒童最可能看到的地方;(2)如果兒童避開書本,就獎賞與閱讀有關的活動,如注視各種符號,說出或支出各類食物的名稱等等;(3)當兒童更經常地進行上述活動時,必須對所期望行為進行嚴格要求,方才追加獎賞,例如,讀出更長的文字符號和注意更詳細的名稱;(4)要求兒童拿取某本書,諸如那本紅色的書,或者封面上印有鴨子的那本書,或印有A、B、C的那本書,做完后才給以獎賞;(5)使兒童更多地同書本接觸,例如,要求他在書中找到紅色的谷倉、狗等等,然后以某種形式進行獎賞;(6)使上述程序繼續進行,并不斷完善,指導兒童能自己閱讀;(7)上述訓練一旦引起了閱讀興趣,要繼續獎賞,以保持興趣。應使閱讀內容從一開始就對兒童起到足夠的獎賞作用。

  二、斯金納——行為主義的烏托邦

  斯金納在1948年出版了《沃爾登第二》(Walden Two)。在該書中他描繪了一個按照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設計的理想化的文化。小說的題目借鑒了19世紀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著名散文集《瓦爾登湖》(Walden)!锻郀柕呛吩敿氂涊d了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兩年又兩個月平靜的生活,描繪了一個理想的、脫離都市喧囂競爭、沒有人與人之間剝削現象的美好和諧的烏托邦社會。梭羅是一位個人主義者,提倡自力更生,反對奴隸制,反對政府的稅收政策,視個體為自由的來源。而在斯金納的《沃爾登第二》中是沒有真正自由的,只有感知到的自由,因為社會已經設定好了每個人的行為。沃爾登第二是一個理想化公社。這個公社的特點包括:沒有私有制家庭,居民住在聯合公寓里面;兒童不與他們的父母住在一起,他們最初住在托兒所,而后住進集體宿舍,十三歲左右搬進他們自己的公寓;生活設施內不設炊具設備;一切用餐都在公社餐廳,在那里保證健康的飲食,并使個人從做飯這種簡單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沃爾登第二的婦女沒有做飯、打掃或帶孩子的負擔,因此她們能同男人一樣充分實現他們的潛能;鼓勵十六、七歲的青年人結婚生育;由于一般父母不具備正確撫養兒童的知識和設備,兒童則不與父母居住在一起,而是由專家撫養。其目的是“使沃爾登第二的成年人都把一切兒童當成自己的孩子,而每個兒童都把每一個成年人看作是他的父母。”

  沃爾登第二實行的是個別化教育,因而每個兒童都能按照他們獨特的情況發展自己。不存在所謂的“正規”教育,教師只是指導者。教育是由公社的工廠或實驗室提供的。即使在大學階段,也只是“教學生學會思考”,讓他們憑自己的能力去自由地獲取任何東西。在沃爾登第二中,實際上不存在金錢,相反每個人都有義務去完成規定的1200個工分;公社向每個成員提供一切基本的需要,例如食物、衣服、醫療服務、教育及健康保險等;公社里沒有監獄、沒有酒吧、沒有失業、沒有戰爭、也沒有犯罪,這樣“理想化”的社會可能存在嗎?斯金納相信通過控制環境可以設計一個有吸引力的烏托邦社會,而非任其混亂。同時斯金納也認為沃爾登第二這樣“理想化”公社不依賴于政府的改組或者依賴于對國際政治活動的圖謀,也不是隨人性的改變而到來。對它而言最根本的是,只要我們擁有了物質和心理方面的必要技術,就能創造出一個能使每個人都得到美滿幸福的生活。斯金納在他1971年的非文學著作《超越自由和尊嚴》中也正式明確了這些想法,并且倡導沃爾登第二那樣的社會,他提出一個行為既定的社會,通過控制環境來塑造人們的行為。并且斯金納相信生活中的大多數問題——包括戰爭和犯罪——都只是人類的行為,是通過學習塑造的。如果社會能夠強化好行為,它們將取代適應不良的行為。

  《沃爾登第二》并沒有重塑美國社會,不過無疑它對成千上百萬讀者的思想和社會概念確實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沃爾登第二》出版后不久,一些以行為主義為基礎建立的烏托邦小社區便出現了:這就是1967年由8個人在美國弗吉尼亞州路易莎縣建立的“雙橡公社”。經過許多年風雨之后,它的人口已經增長到81個,但隨后卻逐漸偏離了行為主義。

  三、總結

  行為主義刺中大多數關注內部特質、傾向、防御和動機的人格主義的要害,認為人完全受環境的控制。斯金納認為,人格是從系統的環境事件中習得的行為總和,也就是說,人格是個體做出由學習所獲得的一組普遍反應。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行為具有情境特定性。斯金納的研究被稱為“實證主義”和操作行為主義,他根本排斥任何理論探討,并排斥對有機體內部機制的研究,只研究環境事件和行為之間的聯系。斯金納的理論強調行為的功能性,同樣是沒有自由意志的決定論,他強調我們必須提出適用于每個有機體的學習原則。在他的小說《沃爾登第二》中,斯金納描述了一個以操作化條件反射為基礎、行為既定的烏托邦社會;仁慈的政府獎勵積極、社會稱贊的行為,一切令人滿意。從代表一個歷史時期的行為主義總體看來,斯金納及其行為學的時代已經結束。他生前已經遇上且成為其行為科學障礙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心理治療和認知心理學是新時代思想體系的萌發。從思想根源來看是前期以經驗主義為主流的思潮告一段落,新興起的理性主義已日益抬頭,而斯金納首當其沖,他代表著舊時代的行為主義即經驗主義思潮的晚霞,在臨終遺言中作最后的回光返照。歷史辯證法向我們進一步表明:一種思想體系的沒落,會使它的構成部分包括個別理論和技術,分別滲透到各有關領域中去開花結果。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