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30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對于統計專業教師來說,要好好思考的就是如何對現有的統計教學體系進行改革,真正做到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緩解就業壓力,使我們的畢業生成為適應社會的有用之才。 本文選自 《經濟縱橫》 經濟理論刊物。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總結交流經濟體制改革
論文摘要:對于統計專業教師來說,要好好思考的就是如何對現有的統計教學體系進行改革,真正做到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緩解就業壓力,使我們的畢業生成為適應社會的有用之才。
本文選自《經濟縱橫》經濟理論刊物。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總結交流經濟體制改革經驗,普及經濟知識,傳播經濟信息。
1 目前教學的主要方式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理論課程教學的主要特點
目前高校統計學的教學,大多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學中,教師注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紹,對于課本中的案例,也是結合理論知識進行一個簡單介紹,很少做到把原理與統計分析方法在實際中的運用結合起來講解,這種教學模式屬于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注入式”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使得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鍛煉和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使用統計軟件的能力也相當缺乏。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比較反感,因而學習的興趣也不高。
1.2 實驗課程教學的主要特點
對于實驗部分,目前主要有兩種編寫方式:(1)基于某一種統計分析軟件獨立編寫的實驗教材;(2)理論教材中穿插實驗作為單獨的一節來編寫。使用單獨的實驗教材來講授實驗課程,一般按照教學安排往往將實驗放在所有理論學習之后再來講授,這時候學生對之前所學的理論知識已經生疏,需要重頭復習理論知識,因此對統計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特點就體會得不深了,學習的興趣自然也不會很高;將實驗作為每一章最后一節這種形式,可以解決上面所提及的問題,學生在學習完理論知識以后及時的進行上機操作不僅能夠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也鍛煉了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可這種上機操作方式不利于學生系統的、連貫的掌握所學的知識。
1.3 主要的考核形式
考核形式決定了學生平時學習的動力及側重點,目前大多數學校對于統計學課程的考核方法都是按照期末考試加平時成績來考核的。期末考試是以考卷的形式出題,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如何,一般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70%;平時成績主要是指平時出勤、上機操作、作業完成情況等,平時成績占最終成績的30%。這種考核方式強調對課本理論知識的掌握,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2 未來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及措施
高等院校具有“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的三大職能,其中,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是高校的主要職能。對于統計專業教師來說,要好好思考的就是如何對現有的統計教學體系進行改革,真正做到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緩解就業壓力,使我們的畢業生成為適應社會的有用之才。針對上述分析及個人的教學實踐,本文認為對未來統計學教學模式的改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2.1 選擇一本好的教材
統計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統計教育,教育的關鍵在教材,因此教材的選擇尤為重要。①結合統計專業的特點,選擇教材一定要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一鮮明的特點,這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要結合實實在在的案例來進一步講解;另一方面是實際案例要結合計算機實際操作來進一步加深。這種教材的組織形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加透徹地掌握理論知識,而且通過進一步的實際操作,可以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統計的神奇和統計的實用性,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2 教學過程一定要突出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這一特點
在教學過程當中,除了要講授統計學基本理論與方法、統計軟件的使用以外,還要加強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鍛煉。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使用相關的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的能力,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可增加課程設計這樣一個模塊。這個模塊的設置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的統計學知識有一個系統的掌握,而且可以進一步提高他們的一些相關技能,下面就具體地闡述一下這一模塊可以如何開展。
第一個階段是有關課程設計時間的安排。為了保證學生能夠完成這一環節的任務,課程設計的時間一般安排在學期中,也就是在統計數據的收集、整理和顯示,總量指標和相對指標,平均指標和變異指標,時間數列分析,指數分析,抽樣推斷,假設檢驗,相關與回歸分析這些基本理論內容學習完以后,接著就可以明確提出具體的要求。
第二個階段是明確課程設計的主要任務。首先要求學生3~4人分成一個小組,然后每個小組確定一個主題,指導老師可給出一些參考題目,例如:我國人口的統計分析(可從男女比例、城鄉比例、年齡結構等方面來分析)、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數據的統計分析(可從總量變化、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來分析,也可利用趨勢方程、移動平均、指數平滑等預測方法做簡單預測)、我國就業人員的變動情況(可從產業結構、城鄉數量差異等方面來分析),類似這樣的一些題目主題。確定主題以后,然后明確最終所需要提交的成果是怎樣的?梢髮W生按照論文的形式提交,特別要強調論文中必須要有現狀分析這一部分,這一部分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1)相應的數據——主要考察學生對數據的收集整理能力。(2)對應圖表——主要考察學生利用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的處理能力。(3)發展趨勢的分析——主要考察學生根據所得處理結果對數據的分析能力,最后根據分析的結果給出主要結論以及相應的政策建議。小組最終需要提交Word版本的課程設計論文以及相應的陳述答辯PPT。
第三個階段就是檢查成果階段。這一階段也是課程設計的考核階段,由每個小組選擇一個成員陳述自己所選主體所做論文的主要內容,然后其他小組負責打分并可自由提問,由小組成員負責答疑,綜合考慮給予一定的分數。最終可將各個小組的成績按照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來劃分。
通過以上的介紹,可以看出增加這一環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統計分析能力,使他們意識到統計分析的實用性,而且在論文的寫作、PPT制作、答辯陳述的過程當中也可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相關能力,真正實現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真正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實踐能力強、適應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
2.3 考核評定不拘泥于單純的閉卷考試分數
課程考核是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也決定了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側重點。針對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目標,課程考核也應該突出對能力目標的考核。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不能再拘泥于以筆試為主,考驗學生的“背功”,這與課程要求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相差甚遠。結合課程設計環節,對于考核形式,可改為期末考試與課程設計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期末考核主要考查學生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的掌握情況,包括期末考試成績及平時的表現;課程設計考核則主要考查學生在課程設計這一環節當中的表現,主要包括論文和答辯兩個方面。這樣的考核方式,可將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體現出來,也可以避免單純閉卷考試的負面影響,讓考核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實踐能力的一個輔助手段。
3 結語
21世紀是信息經濟的時代,對信息的收集、整理與分析的準確性,這些都離不開統計學的進一步發展。開展統計教育,培養高素質的統計人才成為時代的一大任務。統計教學模式需要順應時刊發展的要求,這樣才能培養出國家所需要的專業人才。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經歷著不斷嘗試、不斷改革創新的曲曲折折,我們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檢驗出它的對與否。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不斷地實踐和總結,統計教學模式的改革也一定會緊跟時代的步伐,為國家培養出優秀的統計人才。②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