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淺談從人本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的轉變政治論文發表

發布時間:2014-11-21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

摘 要: 在批判繼承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基礎上,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人本社會主義思想。但這種人本主義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實現人類的徹底解放,就必須首先實現哲學思想的根本變革。隨著對經濟學、人類歷史的深入研究和對工人運動的深入了解以及對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

  [摘 要]在批判繼承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基礎上,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人本社會主義思想。但這種人本主義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實現人類的徹底解放,就必須首先實現哲學思想的根本變革。隨著對經濟學、人類歷史的深入研究和對工人運動的深入了解以及對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批判,馬克思人本主義思維模式逐漸讓位于實踐思維模式,進而建立起科學的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實現了哲學思想的根本變革。以此為基礎,馬克思才實現了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跨越,最終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關鍵詞]馬克思,人本主義,人本社會主,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社會主義

  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科學社會主義被認為是這個思想體系的歸宿和落腳點,是結論。但是,科學社會主義并不是生來就是科學的,而是在批判繼承前人各種空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的基礎上,經歷了一個從人本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的邏輯演變過程才實現從空想到科學的跨越的。這一跨越也是其自身哲學思想實現從人本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根本變革的結果。

  以往我國理論界關注更多的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對空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論的批判繼承,而對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思想自身發展的邏輯演變過程以及馬克思哲學思想的變革對其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的直接影響研究得不夠深入。

  期刊網推薦:《華僑華人歷史研究》(季刊)創刊于1988年,是國內第一份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研究華僑華人問題的學術期刊,是華僑華人研究領域享有聲譽的專業刊物。本刊倡導文章的學術性、理論性、文獻性和參考性,注重研究的新領域、新課題、新視角和新方法,得到了學界同仁的廣泛肯定和大力支持。

  從對馬克思著作的研究來看,馬克思哲學思想的轉變過程集中體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神圣家族》(以下簡稱《家族》)、《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這四部著作中。本文擬以這四部著作為依據,對馬克思的哲學變革與社會主義思想轉變之間的關系作一深入的探析,以深化對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

  一、馬克思人本主義視域下的人本社會主義

  1.馬克思的人本主義思想

  (1)馬克思人本主義思想的來源。在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發展過程中,黑格爾的理性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的人本唯物主義都曾對馬克思產生過深刻的影響。大學時期,馬克思感到正是黑格爾哲學解決了他當時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即現存事物與應有事物之間的對立問題。所以,盡管當時馬克思討厭黑格爾那種離奇古怪的調子,但為了解決問題,他最終還是轉向了黑格爾的思想。馬克思在1841年提交的博士論文就已經表明馬克思此時已完全接受黑格爾的理性唯心主義觀點了。

  但是,馬克思并沒有像費爾巴哈那樣把黑格爾哲學思想全盤否定,他認為在黑格爾的思辨體系中包含著革命的、批判的辯證思想:“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這正是黑格爾哲學中所包含的合理成分。因此,馬克思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在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基礎上,揭示了黑格爾哲學中歷史辯證法這個“合理內核”并對之進行了唯物主義改造與汲取,從而初步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結合。這樣,馬克思既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劃清了界限,同時又實現了對費爾巴哈人本唯物主義在一定程度上的超越,形成了自己在特定時期獨特的人本主義思想。

  (2)馬克思人本主義思想的特征。概括地講,此時我們所稱的馬克思的人本主義,是指馬克思在自身哲學思想的發展過程中,在批判繼承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和對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批判改造基礎上所形成的,力求正確揭示人的實踐與社會本質、消除資本主義異化勞動、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哲學思想。其特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強調人的勞動的本質和社會性。受費爾巴哈人本論的影響,馬克思認為人也是類存在物,也具有類本質。首先,人是自然存在物,從肉體上來說,人與動物一樣都靠自然界來生活。但是與從不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的動物不同,人的類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其次,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會存在物。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來說才是存在的,人們只有在結成一定社會關系的條件下才能生產、勞動或實踐。

  二是批判異化勞動,尋求人的解放。按照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理解,自由的有意識的勞動是人的類本質,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但在資本主義現實生活中,馬克思卻發現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的關系就是同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即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的關系發生了異化,進而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相異化了。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人的類本質——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不再是確證人的本質力量的方式,卻變成了維持個人生存的手段;工人的勞動不是在肯定自己而是在否定自己,勞動不屬于他自己而是屬于別人。問題是,如果工人的勞動產品和勞動都不屬于工人,那它們屬于誰呢?馬克思認為它只能屬于工人之外的他人,即資本家。這表明馬克思從生產勞動的角度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以及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扭曲。而消除這種使人背離自己的本質、使人不成其為人的社會關系,實現人的自由與解放,自然也就成為馬克思和一切受剝削、受壓迫的人們內心強烈的呼聲和迫切要求。

  2.馬克思的人本社會主義思想

  在《手稿》中,馬克思正是在上述人本主義思想的基礎上第一次以人本主義思維模式論證和闡述了自己的社會主義思想。按照馬克思的人本主義思想,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是人的類本質,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人的這種生命活動發生了異化,成為異化勞動,這是私有財產產生的原因和人不成其為人的根源。因此要實現對人的本質的全面占有和復歸,實現人的自由與解放,就要進行能揚棄私有財產、消除異化勞動的共產主義運動。這樣,馬克思就從私有制的內部,從私有財產的運動規律中得出了人類社會最終必將走向共產主義的結論。所以,馬克思說:“整個革命運動必然在私有財產的運動中,即在經濟的運動中,為自己既找到經驗的基礎,也找到了理論的基礎。”(P298)

  盡管馬克思的人本社會主義與各種空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相比實現了種種超越,但是由于人本主義思想本身的局限性,馬克思建立在人本主義視閾下的人本社會主義與后來的科學社會主義相比不可避免地表現出某些局限性,從而也就不可能真正成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運動的指導思想。

  第一,從抽象的人的類本質出發得出共產主義的結論,把共產主義看做某種哲學原則的實現,具有明顯的抽象性和理想化色彩。在這個階段, 馬克思把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原則作為自己的共產主義理論的出發點和論證依據,把費爾巴哈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一原則視為最高原則, 把共產主義看做是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的結果。很明顯,此時馬克思的人本社會主義已經完全脫離了日,F實生活,只是某種邏輯推理的極其理想化的結果,不具有現實性和科學性。

  第二,從抽象的矛盾出發來批判現實的不合理性和論證共產主義的必然性,具有濃厚的倫理主義和人道主義色彩。在《手稿》中,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之所以必要,不是因為它是人類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是人的類存在與類本質之間矛盾發展的必然要求。顯而易見,此時馬克思的人本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對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科學分析和對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揭示之上,而只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切壓迫現象的一種道德訴求和人類走向理想狀態的一個必然環節,因而具有濃厚的倫理主義和人道主義色彩,缺乏科學性與現實性。

  第三,從抽象的哲學原則出發把共產主義看做實現抽象的人的解放的事業,不具有具體性和現實性。馬克思以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為依據,從抽象的人的類本質出發,把共產主義視為解決人的類存在與類本質之間的矛盾、實現人的本質全面復歸的必然選擇,因此, 他把共產主義叫做“完成了的人道主義”、“實現了的人道主義”、“真正的人道主義”。這樣,馬克思的人本社會主義代表的就是抽象的一般人的利益,“這種人不屬于任何階級, 根本不存在于現實界, 而只存在于云霧彌漫的哲學幻想的太空”。其抽象性由此可見一斑。

  總之,馬克思人本主義思想的局限性注定了它不可能成為正確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注定了它必將被新的哲學思想所代替;而人本主義中所蘊涵的實踐觀點又已經預示了新世界觀的正確發展方向,為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根本變革奠定了基礎。始終關注現實、謀求人類解放的馬克思絕對不會像費爾巴哈那樣作為資產階級理論家停留于歷史的看臺上,滿足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抽象的倫理主義、人道主義的批判和對資本主義現狀合理性的解釋,已經覺悟到:要實現人類的徹底解放就必須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而要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就必須首先實現哲學思想的根本變革。

  二、馬克思從人本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變革

  《手稿》完成后,隨著馬克思對于經濟學、人類歷史的深入研究和對工人運動的深入了解,再加上當時與鮑威爾自我意識哲學的論戰,馬克思開始逐漸意識到費爾巴哈對人的抽象性認識以及異化史觀的思辨性,意識到現實的人及其物質生產的重要性,認識到“對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費爾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會由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來代替”(P241)。

  于是,在《家族》中馬克思拋棄了人本主義思維模式,開始了從抽象的人本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的轉向。這主要表現在:在《家族》中,盡管馬克思仍然繼續使用“異化”、“人性”這些傳統人本主義術語,但是此時他已經開始從現實的物質生產而不是從抽象的邏輯推理去探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他闡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開始以“使用實踐力量的人”來代替“抽象的人”,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認為所謂歷史就是追求著自己目標的現實的人的實踐的歷史,歷史發展的動力就存在于現實的物質生產中,物質生產才是人類歷史的發源地,以及從唯物主義的歷史發展中就可以得出共產主義的結論等。這表明馬克思在《家族》中“明確地強調指出了自己的全部世界觀的基本原則”, 奠定了全面制定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基礎,也表明《手稿》中蘊涵的實踐觀點在《家族》中已突破了人本主義的抽象外殼,而成為馬克思批判歷史唯心主義、闡發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基礎,人本主義思維模式已經逐漸讓位于實踐思維模式。

  《家族》完成后,在深入研究經濟學的基礎上,馬克思撰寫了《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一書。在書中,馬克思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初步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關系。馬克思進而在《提綱》中全面確立了實踐在自己的哲學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并以之全面剖析與批判了費爾巴哈的人本唯物主義,從而與一切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劃清了界限,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全面創立奠定了最堅實的實踐基礎。因此,《提綱》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

  三、馬克思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創立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通過從人本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變革,在歷史唯物主義中全面確立了實踐的觀點,從根本上克服了一切舊唯物主義包括早期馬克思人本主義的抽象思辨性,從現實的個人在一定物質條件下的物質生產活動出發,把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揭示完全建立在對人類現實物質生產生活的科學分析之上,使社會主義具有了經濟的性質,找到了使其實現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從而克服了一切空想社會主義的抽象性與思辨性,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跨越。

  1.科學社會主義對人本社會主義的超越

  與人本社會主義相比較,科學社會主義實現了以下超越。

  第一,科學社會主義是基于對現實的個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的分析,而不是抽象的人的類本質。馬克思的人本社會主義從抽象的人的類本質出發,具有抽象性與思辨性。而科學社會主義從現實的個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出發,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具有現實性與科學性。

  第二,從現實物質生活的基本矛盾而不是從人的類本質異化矛盾出發論證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在馬克思人本主義的基礎上,人本社會主義是揚棄私有財產、消除異化勞動、重新全面占有人的本質的邏輯選擇。而科學社會主義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才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共產主義不是人的本質異化與復歸的必然結果,而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三,科學社會主義明確代表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抽象的人的利益。由于受費爾巴哈抽象的人的觀點的影響,早期馬克思的人本社會主義還是站在作為類的一般人的立場上來理解共產主義對于人的解放的,認為共產主義代表著抽象的一般人的利益。但隨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現實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入研究,馬克思對于共產主義代表無產階級利益也逐漸有了明確的認識。馬克思在《形態》中認為,歷史上任何周期性的革命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生產力和與現存社會全面對立的革命群眾,那么即使這種變革的思想被表述千百次,對于實際發展也沒有任何意義。社會主義革命要消滅任何階級的統治以及這些階級本身,因為完成這個革命的是這樣一個階級,它是社會成員中的大多數,承擔著社會的一切重負卻被排除在社會之外,與其余一切階級發生最激烈的對立,“它已經成為現今社會的一切階級、民族等等的解體的表現”。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共產主義就代表著無產階級的利益,且只有在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中才能實現。

  2.科學社會主義對人本社會主義的繼承

  由于在不同時期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不同,建立在不同哲學基礎上的人本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就成為馬克思社會主義思想的不同發展階段。由于馬克思人本主義的局限性,馬克思的人本社會主義被認為是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思想,其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這從它們各自的基本特征中就可以看出來。那我們是不是由此就可以斷定這兩者就是馬克思截然不同的社會主義理論,斷定科學社會主義就是對人本社會主義的完全拋棄呢?這涉及到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解。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與人本社會主義相比之所以科學,就在于科學社會主義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而歷史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人本主義的區別就在于它從現實的物質生產出發,正確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論證了資本主義的滅亡和共產主義的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并且為共產主義的實現提供了物質前提和可以依靠的主體力量,因而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之上的科學社會主義與空想社會主義就有了根本區別,具有了經濟的性質,體現了其科學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一生為之奉獻的共產主義理想決不僅僅是為了單純論證資本主義制度之后應該由何種制度來代替的問題,他建立共產主義制度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消除存在于一切私有制制度下?的人世間的一切壓迫與異化狀態,最終實現全人類的徹底解放。這才是馬克思一生孜孜以求的最終目的,才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核心價值追求。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性是為其價值性服務的。因此,在不同的時期,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思想由于其哲學基礎的不同而在科學性上有所區別,但無論是人本社會主義還是科學社會主義,它們內含的價值目標始終是一貫的、連續的。因此,科學社會主義并不是對人本社會主義的完全拋棄,而是合理的繼承與發展。

  四、結語

  馬克思的哲學理論與共產主義思想是馬克思整個思想體系中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在馬克思的思想發展過程中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是馬克思在批判繼承前人進步思想的基礎上加以創造性的發展完善,進而實現了它們從抽象到現實、從不科學到科學的跨越。但這兩者的變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密切的聯系。如果沒有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根本變革,馬克思從人本社會主義向科學社會主義的轉變就缺乏實現的理論基礎;而如果沒有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發展也會失去其真正的社會價值。今天的馬克思主義者應以全面的發展的聯系的而不是片面的靜止的孤立的眼光來理解、運用馬克思留下的這筆寶貴精神財富,繼續為實現人類的自由與解放努力奮斗。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