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1-13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我國的各項科技都在不斷發展中,社會在進步,人們的綜合素質也在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現在人們倡導的一個方面。本文是一篇 行政管理論文 范文,主要論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德州精神研究。 摘 要:德州城市精神概括為厚德、包容、創新、圖強
我國的各項科技都在不斷發展中,社會在進步,人們的綜合素質也在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現在人們倡導的一個方面。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德州精神研究。
摘 要:德州城市精神概括為“厚德、包容、創新、圖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綜合體現了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是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旗幟,是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精神動力,是新時期我們的國家精神。德州精神建設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作用和規范作用,激發精神斗志,努力實現“幸福德州”的目標。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州精神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綜合體現了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而城市精神是在某一區域內建立在傳統與現代文化基礎之上形成的具有高度認同感的理論體系、行為規范、價值目標的集中體現。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它是生活在同一城市或地區人們共同的價值理念和道德情操的綜合反映,體現了城市市民的共同價值追求。城市精神是一種文化軟實力,它對于城市總體建設起著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作用,所以,概括和提煉一個城市或地區精神,并使其成為推動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文化動力,是我們今天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落實習近平治國理政理念的重要工作。德州是位于山東省西北部的一個地級城市,自古就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同時也是歷史文化名城。把德州精神表述為“厚德、包容、創新、圖強”,既傳承了德州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又立足于當代蓬勃發展的現實域情,更是指引著德州未來城市建設的方向。
一、德州精神的全面闡釋
“厚德、包容、創新、圖強”的德州精神是從傳統歷史文化和現代人們的精神面貌中提煉出來的精華,它是德州人民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
“厚德”其詞義解釋為“有大德、深厚的恩德,心胸寬廣,不計較個人得失”,“厚德”作為德州精神之首體現了德州人崇尚公德、重情尚義的道德品質。“厚德”一詞出自于《易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1]“‘厚德’不僅僅是在‘德’字上與我們‘德州’的名稱息息相關,更是對德州精神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的高度提煉,應該說這是德州精神的文化之根、靈魂之源”。[2]悠久的德州文明史自古就有“厚德”的傳統,從董仲舒的“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倫理,到東方朔的“割肉遺妻”;從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到大書法家顏真卿;從掏糞工人時傳祥到因奮不顧身搭救一跳江女青年而壯烈犧牲的孟祥斌;在這些人身上體現的都是“厚德”的精神品質。
“包容”作為德州精神的重要元素,是德州歷史文化傳統的結晶。包容就是胸襟要寬廣,能夠容載萬物、寬厚大度,“包容”并不是良莠不分、魚龍混雜,而是在明辨是非、去偽存真的前提下兼容并蓄。同時“包容”也是體現在全方面的,從董仲舒的“融匯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包容,到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同時并存的宗教包容,再到各民族大融合的民族包容,都體現了德州所具有的開放包容的氣質。
“創新”就是思想解放、革故鼎新、敢為人先。“創新”表明了德州人民在建設幸福德州的過程中,既源于歷史,正視現實,又突破歷史、突破現實的積極進取精神。“創新”并不是獨出心裁或投機取巧,而是科學創新、合理創新,為社會進步而創新。德州自古就有著創新的歷史傳統。西漢時期的董仲舒對先秦諸多學派思想作了全面的總結和融合,可謂是封建時代勇于創新的典范;明清時期著名詩人田雯、馮廷魁等以創新精神開創詩壇新風,為德州古代文化添注了一股清新的元素;改革開放以來,德州在各行各業也出現了不少自己的創新之舉。創新就是德州發展的動力和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圖強”釋義為“振作精神,以求強盛”。把“圖強”定為德州精神重要元素之一,是因為德州人民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就不斷與黃河水患進行抗爭,在此過程中磨就了“圖強”的堅強意志和樂觀情懷。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進入了近代屈辱史,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欺侮,德州有識志士為了拯救民族危亡和爭取民族解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救亡圖強”的斗爭。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德州曾一度喪失了許多快速發展的機遇,在發展成果和發展速度上與周邊一些較發達地區拉開了較大差距,但是德州人“奮發圖強”的精神卻一直沒有喪失,當前不斷推進的“幸福德州”建設正是在“圖強”精神引導下闊步前行。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德州精神的內在聯系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德州精神具有一致的本質特
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興國之魂,其本質反映了人們的核心價值追求,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價值導向和精神動力。德州精神作為區域精神具有著引領、凝聚、導向和激勵等基本功能,是實現“幸福德州”目標的根本動力和價值導向,因此二者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具體表現為:
(1)都強調人民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民性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那就是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的主體和價值主體。從其24字內容表述來看,無論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還是個人層面無不體現著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富強、社會的和諧、法治的公正、民主和平等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具體體現。踐行德州精神目的是為了建設好“幸福德州”,實現德州跨越發展,提高本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實現精神面貌的大改變,無論從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終極目的還是為著人民得利益。
(2)都重視道德性。 “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3]德州精神以“厚德”為引領,就是要特別強調“德”的基礎性作用。“德”成為了德州精神的文化之根,靈魂之源。 “厚德”就是要把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處理得當,以道德支配人的行為規范。 (3)都重視實踐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曾經說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成、發展與實現,同樣也決定著德州精神的生成、發展與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形成理論體系之后又指導著社會實踐和引領著社會風尚。德州精神植根于德州歷史文化傳統,成長于德州的現實發展狀況,引領著德州的未來發展方向。只有在實踐中二者的價值目標才能夠得以實現。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德州精神建設具有指導性。德州精神建設必須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德州精神屬于區域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屬于國家精神,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地位上要高于德州精神,對德州精神具有指導和引領作用。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從國家層面概括出來的核心價值觀,它體現了我們國家在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長遠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的概括,是我們黨進行社會建設的總目標和總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從個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的概括,它是對公民個人自身行為的總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的要求。德州精神就要把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作為德州人民的共同理想,把實現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作為德州本地區發展的目標追求,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引領社會發展,為個人健康發展創造條件,實現德州基層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同時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理念指引下,構建德州科學合理的地方法規制度和法律體系,努力建設一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政治上人人有平等參與權力和言論自由,在經濟上要縮小各收入主體之間的差距的和諧社會。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德州精神建設具有規范性。在德州精神建設過程中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德州本地區實際相結合,要具有德州特色。首先德州精神建設要體現先進性。當今時代是開放的時代,我們稱之為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及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勢必滲透影響到我國,價值觀出現多元化趨勢,不同價值觀之間相互碰撞、沖突,為避免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勢必有一個主導價值觀為規范,這個主導價值觀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具有先進性特點。德州精神建設必須符合這個“主”,在這個“主”的規范下進行。其次德州精神建設要體現民族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立足于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立足于中國本土實際,是中國元素的集大成者,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德州精神建設也必須立足于德州歷史文化傳統,立足于德州本土實際,扎根于德州人民的精神面貌之中,體現出德州獨有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現當代文化追求。德州精神是德州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德州人共同的價值觀,所以它是民族的,也是大眾的。
參考文獻:
[1] 周易・坤卦[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4.
[2] 季桂起,梁國楹,厚德.包容 創新 圖強―德州精神的文化闡釋 德州學院學報 2012―02―15
[3] 習近平. 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行政管理論文發表期刊推薦:《中國行政管理》雜志是由國務院辦公廳主管,中國行政管理學會主辦,是新中國成立后創辦的第一本研究行政管理的專業刊物,是反映政府行政管理理論與實踐的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也是目前我國行政(公共)管理學科大型綜合性期刊,被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列為“政治學類”第一位、“管理學類”第一位。2012年入選國家社科基金學術期刊首批資助名單(批準號12QKA095)。本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權威學術期刊(RCCSE)、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收錄刊,在學術界和實踐界享有盛譽。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