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1-07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靜脈炎的發生是因為患兒的血管較為脆弱,長時間在同一個穿刺部位輸注靜滴藥液,容易導致血管損傷,引發血管及局部組織發生紅、腫、熱、痛的炎癥情況,若不及時發現和處理,甚至還有可能引起靜脈硬化的發生,危害患兒健康。一旦在患兒穿刺部位發現有條
摘要:靜脈炎的發生是因為患兒的血管較為脆弱,長時間在同一個穿刺部位輸注靜滴藥液,容易導致血管損傷,引發血管及局部組織發生紅、腫、熱、痛的炎癥情況,若不及時發現和處理,甚至還有可能引起靜脈硬化的發生,危害患兒健康。一旦在患兒穿刺部位發現有條索狀紅腫物出現,應立即將靜脈留置針拔出,并進行穿刺部位的消毒,然后使用慶大霉素液濕敷或25%硫酸鎂濕敷。滲液的發生主要是由于穿刺技術不當、固定針頭不穩定加之患兒動作大、不配合等引起的,若發生無刺激性的藥液引起的滲液,在處理時可以應用抬高患兒的肢體或熱敷等方法進行處理,若發生化療藥物或高滲性藥物引起的滲液問題,處理時則可以局部應用普魯卡因予進行封閉來處理。
引發患兒過敏的原因有很多,輸液膠帶的刺激、皮膚較為脆弱以及汗液刺激等都有可能引起過敏問題的發生,若發現患兒在穿刺部位發生紅腫,應及時更換輸液用膠帶,可在局部皮膚涂抹百多邦軟膏。如果情況比較嚴重還需要更換穿刺部位。由于患兒在患病期間自身免疫能力較弱,所以一旦有病菌感染,很容易引起更嚴重的后果,因此護理人員在操作時一定要注意需要做好預防措施,防止發生各種感染。因此,在靜脈留置針的應用過程中我們發現護理人員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留意并提醒家屬注意觀察患兒的反應,避免其因抓撓等導致留置針脫落;②注意避免患兒行穿刺的部位長期處于垂落狀態,以免發生腫脹;③注意觀察患兒穿刺部位的變化,以避免堵管、滲液、感染、過敏、靜脈炎等并發癥的發生;④應注意不宜將靜脈針留置太長時間,時間過長不僅刺激患兒皮膚及血管,還會使患兒發生感染的幾率增加;⑤熟練掌握靜脈留置針的應用方法,嚴格無菌操作,對穿刺部位嚴格消毒,在固定時掌握好力度,使靜脈留置針不容易脫落也不至于太緊使患兒不適。
在臨床兒科護理中使用靜脈留置針對患兒進行穿刺,有效減少了穿刺次數,減少患兒痛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但由于靜脈留置針留置在患兒皮膚的時間較長,因此在臨床應用時需特別留意患兒穿刺部位的情況,做好各種臨床護理工作,與家屬配合好,對相應的護理工作嚴格落實和執行,避免患兒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導致更嚴重的后果。
對觀察組患兒穿刺時,先用75%的酒精棉球對穿刺點5cm直徑的范圍內的部位皮膚進行消毒,在行穿刺前先將肝素帽旋緊,再按常規操作步驟實施穿刺: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留置針針柄,使其與患兒的靜脈之間保持15~30°的角度,將針刺入并觀察到回血后再繼續將針刺入2mm,用左手固定住留置針的外套管,用右手將針芯抽出來,再用透明敷貼對留置針進行規定,并標注好時間。由于在封管時采用正確操作能夠有效地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在封管時要格外地注意,先通過肝素帽的輸液頭將3~5mL的封管液緩慢地向里推入,在推入2~3mL后一邊推剩余封管液一邊將輸液頭皮針拔出,需要將頭皮針的一小段留于肝素帽內,并且要保證封管液將整個管腔充滿。在封管液剩余0.1~0.2mL時用小夾子夾住延長管再將頭皮針拔出。留置靜脈留置針的時間約為4d左右。
在整個操作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的規范原則,例如保證穿刺點及肝素帽的無菌。每天使用75%的乙醇消毒處理穿刺部位,密切觀察患兒穿刺位置的情況,留意是否有干燥、紅腫、滲出等現象,一旦發生,則需要將拔出留置針重新行穿刺,以避免患兒發生感染。同時,在輸液時護理人員應將輸液的速度控制好,并且留意輸液管道是否暢通。另外,可以在留置針的針柄下墊棉絮或對穿刺部位局部熱敷,可以有效預防壓瘡、靜脈炎等并發癥的發生。
在治療時,記錄兩組患兒臨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并在治療完成后,采用滿分100分的積分制度,對患兒進行滿意度的調查,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之間的臨床護理效果。
兩組患者在治療時均未發生嚴重的并發癥,治療效果也無明顯的差別。但治療后患兒及家屬對臨床護理中穿刺技術、輸液情況、健康宣教等的滿意度普遍較高,并發癥的發生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中有3例發生靜脈留置針脫落現象,系患兒自身行為造成,在行留置針再次穿刺后正常,而對照組患兒中共有24個患兒行二次穿刺,有18例患兒行三次及三次以上穿刺的情況。
由于兒科患者年齡較小,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差,加之患兒血管較細,容易刺破血管等因素,使得醫務人員在對患兒行穿刺時遇到許多困難,除此之外,由于某些患兒需要反復穿刺,對患兒造成的疼痛很容易使患兒產生恐懼心理,愈發對治療配合欠佳,降低醫療工作的效率,延長患兒的治療時間,還容易導致各種醫療糾紛的發生,這些弊端不僅浪費醫療資源,還會對患兒的治療造成不必要的麻煩。需要注意的是,靜脈留置針要選擇適當的套管針封管堵塞方式,并且選取穿刺留置靜脈針的肢體不能夠長時間地維持下垂的姿勢。靜脈留置針部位很容易發生紅腫的現象,所以需要避免持續長時間輸液,并且接受輸液的地方不應該保持長時間不動。因此說對于患兒的護理是十分重要的;純撼3捎谂浜夏芰Σ钜约暗忍焐脛釉颍l生哭鬧等情況抓脫留置針。所以說護理人員應該對患兒的家長普及健康知識,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
在該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在治療時均未發生嚴重的并發癥,治療效果也沒有十分明顯的差別,但是在治療后患兒及家屬對穿刺技術、輸液情況、健康宣教等的滿意度分別為(93.2±2.6)分、(92.8±2.0)分、(94.0±1.8)分,均較對照組高,并發癥的發生率為3.8%,也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中有3例發生靜脈留置針脫落現象,系患兒自身行為造成,在行留置針再次穿刺后正常,而對照組患兒中共有24個患兒行二次穿刺,有18例患兒行三次及三次以上穿刺的情況。經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采用靜脈留置針對患兒進行穿刺,減少穿刺的頻率,達到一次穿刺多次治療的效果,不僅能夠有效減輕護理穿刺對患兒產生的疼痛感,緩解患兒的恐懼心理,還能夠保護患兒的血管,避免了各種并發癥的發生,使患兒自愿配合醫護人員接受治療,同時也避免了醫療糾紛的發生率。說明在臨床兒科護理中使用靜脈留置針,其效果較好,可以避免發生各種并發癥,能夠得到患兒及家屬的認可。需要注意的是,靜脈留置針在使用時容易導致一些并發癥,其中比較常見的有堵管、靜脈炎、滲液、過敏以及感染等。發生堵管大多是因為患兒的肌肉或靜脈因穿刺發生痙攣而導致,若沒有及時發現,在保護不當的情況下,血液堵塞靜脈留置針,導致藥液無法輸注進入靜脈。若發生堵管,應適當擠捏輸液管或向內推注少量的肝素稀釋液或生理鹽水,擠捏時應注意力度,不應強行擠捏,以免將血栓諸如靜脈,另外正確封管也可以預防堵管的發生。如果在輸液的過程當中發現藥液的靜滴速度過慢,可局部注入2mL的肝素液封管30min或使用一次性的注射器將小血栓抽出,刺激血管內皮將纖維酶原活化素釋放促進纖溶,若采取以上措施仍不通暢應考慮及時拔管。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