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醫學職稱論文參考論當下支架植入術的治療過程

發布時間:2014-05-24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

摘 要: 論文摘要: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PCI成為目前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股動脈粗大,易于穿刺,多年來一直是PCI的傳統入徑,但由于股動脈相對深在,PCI術后抗血小板凝集藥物的使用更增加了止血難度,因此拔鞘后需壓迫20~30min,且患者需絕對平臥18~24h

  論文摘要: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PCI成為目前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股動脈粗大,易于穿刺,多年來一直是PCI的傳統入徑,但由于股動脈相對深在,PCI術后抗血小板凝集藥物的使用更增加了止血難度,因此拔鞘后需壓迫20~30min,且患者需絕對平臥18~24h,在此期間患者可出現腹脹、腰痛、全身疲憊等不適,致部分患者不能忍受。

  引言

  經皮腔內冠狀動脈藥物支架植入術已成為減少冠心病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術后再狹窄發生率的一種重要方法。本文通過對經橈動脈穿刺行冠脈內藥物洗脫支架(DES)植入術患者286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并與同期經股動脈徑路PCI進行比較,旨在探討經橈動脈徑路植入藥物洗脫支架的成功率、可行性與安全性。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作者進修期間因冠心病心絞痛住院行擇期PCI治療并植入藥物支架(DES)患者442例,其中經橈動脈徑路286例,其中男192例,女94例;平均年齡(60.7±11.4)歲。經股動脈穿刺徑路156例,男105例,女51例,平均年齡(59.8±10.3)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特點、病變特征基本相同(P>0.05),所有患者不包括合并心源性休克、嚴重心律失常、重度心衰以及急性心肌梗死需急診PCI患者。

  1.2 方法 經橈動脈穿刺者術前均經Allen實驗檢查,證實橈動脈和尺動脈血流正常,側支循環良好,適合橈動脈置管。常規消毒右手及前臂皮膚至肘上10cm,并常規行雙側腹股溝區備皮,選腕橫紋上1~2cm橈動脈搏動最強處為穿刺點,1%利多卡因局麻后按Seldinger法穿刺右橈動脈,置入6F橈動脈鞘管,經鞘管內給予肝素抗凝,選用0.035′Terumo導絲和6F指引導管,左冠導管大多數選用XB或EBU,右冠用JR,少數用Amplatz,根據冠脈病變特點和術中情況采用直接支架或球囊預擴后植入支架,以殘余狹窄<20%為成功標志。術后即刻拔除鞘管,穿刺部位加壓包扎,3~4h后解除包扎。橈動脈穿刺或置管失敗者改為經股動脈介入治療,術后4~6h根據激活凝血時間(ACT)測定結果拔除股動脈鞘管,局部加壓包扎,右下肢制動并持續臥床休息12~24h后根據穿刺部位情況決定下床活動,術后均予阿司匹林及玻立維口服抗血小板凝集治療。觀察兩組患者冠脈內藥物支架的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術后平均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

  1.3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0.0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χ2檢驗。

  2 結果

  經橈動脈組286例共計對432支血管進行了藥物支架植入,B2及C型病變占75%,多支病變占55.6%,共植入藥物支架524枚,其中植入Sypher(雷帕霉素)支架224枚,Taxus(紫杉醇)支架176枚,Firebird(雷帕霉素)支架124枚,共計417支血管達到成功血運重建標準,成功率96.5%;經股動脈組156例中共計239支血管進行了藥物支架植入,B2及C型病變占82%,233支血管達到成功血運重建標準,成功率為97.5%,兩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與穿刺部位有關的總并發癥發生率:經橈動脈組明顯少于經股動脈組(10.6% vs 28.8%,P<0.05),其中經股動脈穿刺組術后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腫發生率較高(9.9%),其次是較易發生與留置鞘管有關的血管迷走反射(4.6%),此外1例穿刺后導致動-靜脈瘺,2例出現假性動脈瘤,1例因臥床時間較長發生了右下肢DVT。而經橈動脈穿刺組血管痙攣發生率相對較高(6.5%),僅1例由于術后加壓包扎不緊出現出血和血腫。兩組術中及術后均無死亡、急診冠脈搭橋、術中急性閉塞和穿孔等嚴重并發癥發生。術后平均住院時間:橈動脈組(3.1±0.5)d,股動脈組(6.3±1.7)d,兩組比較P<0.05。

  3 討論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PCI成為目前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股動脈粗大,易于穿刺,多年來一直是PCI的傳統入徑,但由于股動脈相對深在,PCI術后抗血小板凝集藥物的使用更增加了止血難度,因此拔鞘后需壓迫20~30min,且患者需絕對平臥18~24h,在此期間患者可出現腹脹、腰痛、全身疲憊等不適,致部分患者不能忍受。

  近年來,橈動脈穿刺技術應運而生并在臨床逐漸得到推廣應用。從解剖結構上看,橈動脈附近沒有重要的神經和血管,因此不易造成血管神經的損傷,而且手掌為雙重供血,只要保證尺動脈通暢,即使PCI術后橈動脈閉塞也不易發生手部缺血。另外,經橈動脈行PCI術后可立即拔除動脈鞘管,加壓固定3~6h即可,患者術后即刻可隨意下地活動,且術后出血并發癥極少,近年來已被國內外廣泛接受[1~3]。

  DES在臨床冠脈介入中的應用,使得PCI術后再狹窄顯著降低,尤其對復雜冠脈病變有較好的療效[4]。本組經橈動脈路徑藥物洗脫支架植入術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同樣適用于冠脈復雜病變的藥物支架植入,成功率和傳統經股動脈徑路相比無顯著性差異,但穿刺局部出血和血管并發癥明顯少于股動脈。作者認為:(1)橈動脈穿刺時應選擇動脈走行直、搏動強的部位穿刺;(2)選擇頭軟、支撐好、柔韌性佳的指引導管;(3)經橈動脈PCI操作過程要輕柔小心,防止因嚴重橈動脈痙攣而延誤IRA開通時間;(4)穿刺成功后送入鋼絲及導管過程應在透視下無阻力進行,切忌盲目推送;(5)導絲進入降主動脈時,可囑患者深吸氣有助于導絲順利準確進入升主動脈;(6)如血壓允許,穿刺成功后鞘內注入硝酸甘油可有效防治橈動脈痙攣。由于經橈動脈PCI具有術后不需臥床制動、住院時間短、花費低等優點,適用于絕大多數擬行PCI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并有望成為門診冠脈介入治療的常規診治手段。

  參考文獻

  1 Onnor Cm, Friesinger C. Aging and the heart .In: Topol E.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Philadel phia: Lippincott Raven Publishers,1998,817~840.

  2 韓雅玲,荊全民.經橈動脈途徑介入診斷與治療冠心病的進展.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4,24(1):5~7.

  3 荊全民,韓雅玲,王守力,等.老年冠心病經橈動脈穿刺介入治療的可行性研究.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5,25(1):33~35.

  4 陳紀林. 藥物洗脫支架在介入治療中的最新進展和前景展望. 中國循環雜志,2003,18(6):403~408.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