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1-31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針對在針對泌尿外科臨床感染現象予以分析研究,討論造成臨床感染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方法試驗回顧性分析醫院就診的148例患者臨床資料。按照患者是否出現感染將其劃分為兩組,即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74例。研究組為患者于住院期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針對在針對泌尿外科臨床感染現象予以分析研究,討論造成臨床感染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方法試驗回顧性分析醫院就診的148例患者臨床資料。按照患者是否出現感染將其劃分為兩組,即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74例。研究組為患者于住院期間出現臨床感染患者,對照組患者為住院期間未出現臨床感染者,對比兩組患者導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長等指標,討論造成泌尿外科臨床感染的關鍵因素。結果研究組患者導尿管留置時長為(12.4±5.1)d,住院時長為(6.5±3.3)d,均較對照組(6.4±2.6)d以及(3.5±2.5)d更高。而在老年患者數量、侵入性操作、合并癥患者數量等方面,研究組數據較對照組更高,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研究結果顯示,造成泌尿外科患者出現臨床感染因素多種多樣,臨床應結合泌尿外科臨床感染高危因素設定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減少泌尿外科患者出現臨床感染的概率,保障患者身體健康。
關鍵詞:泌尿外科;防治對策;臨床感染;因素分析;導尿管;住院時間
引言
泌尿外科收治的患者病癥種類多,許多患者存在感染性疾病,該種患者在醫院停留治療易導致其他患者感染。對醫院的感染途徑分析,包括直接性感染及間接性感染。手術感染,侵入性操作感染,護理交叉感染,接觸造成的感染等。泌尿外科患者出現感染后,會增加患者治療難度,影響患者預后。因此醫院醫護人員,對患者治療過程,需尋找患者感染因素,并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以此來減少患者感染風險。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試驗回顧性分析148例我院泌尿外科就診的患者臨床資料。從中挑選74例發生感染的患者作為研究組,并選擇同期74例無感染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研究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52例,所有患者住院過程中均出現臨床感染現象,患者年齡在30~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3±3.3)歲。對照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49例,所有患者住院過程中均未出現臨床感染現象,患者年齡在28~7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5.9±3.5)歲。兩組患者在的性別結構、年齡方面差異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研究遵循醫學倫理學準則。
相關期刊推薦:《中外醫學研究》以促進國內外醫學學術交流和醫學科學發展為宗旨,以推廣現代醫學先進技術、交流臨床防病治病經驗、普及醫學科技新知為己任,服務廣大醫藥衛生科技人員。本刊的辦刊方針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與普及相結合,積極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2方法
1)研究方法泌尿系統結石采用B超、尿路平片、靜脈尿路造影等影像學方法進行診斷,針對不同的適應證,采用經皮腎鏡取石術(percutaneousnephrolithotomy,PNL)、經輸尿管軟鏡取石術、腹腔鏡取石術等進行治療;泌尿系統腫瘤依靠增強CT等影像學檢查,結合其他血液檢查等指標,對腫瘤進行分期,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前列腺增生則結合直腸指診、前列腺彩超、殘余尿量測定、尿流動力學檢查、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尿道膀胱鏡檢查等,采用前列腺剜除或者前列腺電切術進行治療,其他疾病依據相關指南規范進行診斷和治療。2)尿路感染診斷依據參考文獻和相關標準,若患者出現下列檢測結果陽性則視為尿路感染:①尿液中白細胞計數>5個/HP;②尿培養細菌檢測呈陽性,其中,尿路感染癥狀明顯的患者,革蘭氏陰性菌培養數量需>105cfu/mL,革蘭氏陽性菌或真菌培養數量需>104cfu/mL;尿路感染癥狀不明顯的患者,革蘭氏陰性菌計數培養數量需>103cfu/mL,革蘭氏陽性菌或真菌培養數量需>102cfu/mL。
2結果
分析兩組患者資料中,患者出現感染因素和患者的使用抗生素情況(感染組預防使用有28例、未感染組只有8例)、感染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3.56±4.14)、未感染組為(5.32±3.19),患者年齡因素(感染組≥55歲26例、未感染組≥55歲10例(χ2=5.456),感染組患者留置尿管時間為(6.58±2.25)、未感染組(3.27±1.47),感染組采用入侵治療有27例、未感染組9例。兩組數據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1)年齡和基礎疾病 本研究顯示,年齡>60歲的病人發生尿路感染的風險是60歲及以下者的2.014倍。老年病人生理功能在逐漸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增加了發生尿路感染的風險。老年病人中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的病人較多,身體機能下降。本研究顯示患有糖尿病者發生尿路感染的風險高,說明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免疫力降低,增加了醫院感染的風險,醫務人員應加強對糖尿病的控制,針對性開展護理工作,降低病人尿路感染的風險。2)消毒措施 本研究顯示,膀胱沖洗的病人發生尿道感染的風險更高(OR=2.623,P=0.001),尿道口消毒的病人發生尿道感染的風險低(OR=0.561,P=0.035)。泌尿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潔能力,尿液排泄可以防止細菌逆向感染。反復的膀胱沖洗會導致集尿系統反復開放,通過沖洗液、沖洗管和操作者的手等途徑引起的外源性感染機會增多,同時沖洗液會引起膀胱表皮黏膜受損細胞剝落,發生尿道感染的風險更高。尿道口消毒常使用陽離子表面活性物質、抑菌劑,可以保持尿道口相對無菌,降低病人尿道感染的概率。醫護人員應該鼓勵病人多飲水,加快尿液排出,行生理性沖洗,減少細菌進入尿道。護理過程中應加強無菌操作,護理人員對病人進行留置尿管護理工作時應認真根據操作規范進行無菌操作,避免護理人員攜帶病原菌接觸病人而發生感染。3)加強感染預防:在泌尿外科感染中導尿管使用時間直接影響患者出現感染,因此導尿管是影響患者感染的主要因素,護理人員需注意觀察導尿管使用情況,以此防止患者出現使用導尿管出現的感染。護理人員開展具體防感染操作過程中,可有采用以下防范措施: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時,需對患者使用置入導尿管,因此操作導尿管時選采用無菌操作,導尿管置入完成后馬上把儲尿袋和導尿管相連接。采用連接目的是做好密封效果,防止細菌進入導致患者感染;颊呤褂脤蚬軙r還需防止尿液回流導致的感染,采取措施是導尿管要置放在膀胱以下,采用引力來保證尿液順利排出。由此可見,作為醫護人員應明確泌尿外科臨床感染的因素,注意患者導尿管留置、住院時長、合并病癥以及侵入性操作等因素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采用合理的措施予以防治,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出現臨床感染的概率。——論文作者:汪鑫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