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0-31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 探討氣囊輔助內鏡在小腸腫瘤診斷中應用價值。方法 納入的研究對象共140例,選取自2017年2月~2019年12月,均為進行氣囊輔助內鏡檢查的疑似小腸腫瘤的患者,其中100例同時行腹部CT檢查,另外40例同時行膠囊內鏡檢查,將最終檢查結果與病理結果進行
摘要:目的 探討氣囊輔助內鏡在小腸腫瘤診斷中應用價值。方法 納入的研究對象共140例,選取自2017年2月~2019年12月,均為進行氣囊輔助內鏡檢查的疑似小腸腫瘤的患者,其中100例同時行腹部CT檢查,另外40例同時行膠囊內鏡檢查,將最終檢查結果與病理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140例疑似患者,病理診斷結果顯示小腸腫瘤88例,非腫瘤性小腸疾病48例;100例行腹部CT檢查的患者中,疑似小腸腫瘤51例,陽性檢出率51.00%,患者經過氣囊輔助內鏡檢查,確診為小腸腫瘤46例;40例行膠囊內鏡檢查的患者中,疑似小腸腫瘤32例,陽性檢出率80.00%,患者經過氣囊輔助內鏡檢查,確診為小腸腫瘤28例;氣囊輔助內鏡檢查出小腸疾病130例,陽性檢出率92.86%,疑似小腸腫瘤86例,陽性檢出率61.43%,確診86例;非腫瘤性小腸疾病44例,確診44例;氣囊輔助內鏡組的陽性檢出率、敏感性及特異性均高于CT組及囊內鏡組,且漏診率及誤診率均低于CT組及囊內鏡組(p<0.05)。結論 小腸腫瘤采用氣囊輔助內鏡檢查,靈敏度、特異性及檢出率更高,提高疾病診斷率,值得臨床利用及推廣。
關鍵詞:氣囊輔助內鏡;小腸腫瘤;應用價值
小腸腫瘤位置在十二指腸至回盲瓣間的小腸腸管,其組織學來源廣泛,可來自小腸腸壁任何一層,導致其病理類型多樣化,截止目前位置,據臨床文獻報道[1],小腸腫瘤類型約40種,該種腫瘤起病隱匿,發病率低,占胃腸道腫瘤的5%左右,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患者?梢娤莱鲅闆r,伴隨腹痛、貧血、惡心、腹瀉及小腸穿孔等癥狀,由于小腸腫瘤的腫瘤標志物缺乏特異性,導致診斷難度加大,加上疾病有惡化及復發的傾向,惡性小腸腫瘤患者5年后生存率僅為20%[2],因此,盡早診斷疾病,盡早治療,可抑制疾病的惡性發展,提高患者生存率。氣囊輔助內鏡是其目前常用的診斷方式,通過直視觀察病灶位置及鏡下活檢,使得疾病的檢出率得以提高,具有極高的利用價值[3]。下面回顧性分析疑似小腸腫瘤行氣囊輔助內鏡檢查的14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評價氣囊輔助內鏡診斷價值。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疑似小腸腫瘤行氣囊輔助內鏡檢查的患者,研究時間段在2017年2月~2019年12月期間,共140例,納入標準:①患者伴隨消化道出血、腹痛及腸梗阻等癥狀,經腹部超聲及CT檢查,提出可能存在小腸腫瘤;②均接受氣囊輔助內鏡檢查。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②入院前已在其他醫院確診;③伴隨智力障礙及精神障礙。其中:男102例,女38例,年齡區間18~78歲,平均年齡(42.23±10.12)歲。伴隨消化道出血72例,腹痛38例,腸梗阻15例,腸穿孔10例,其他癥狀,如腹部包塊2例,納差、乏力及便秘各1例。告知患者本次研究目的及意義,使其了解本次研究內容,并簽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的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內鏡設備:氣囊輔助內鏡,分為單氣囊及雙氣囊兩種,前者產自日本OLYMPUS公司,型號為SIF-Q260,后者產自日本富士能公司,型號為兩種,分別為Fujinon EN-450P5及Fujinon EN-450T5。
氣囊輔助內鏡檢查:行常規腸道準備,檢查患者血常規、心電圖及胸片,麻醉師評估患者麻醉禁忌后,患者靜脈滴注丙泊酚麻醉。年齡>60歲的患者及經口進鏡的患者,實施氣管插管,經肛進鏡的患者無需氣管插管,綜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檢查結果判斷進鏡位置(經口或經肛)。如患者主訴為黑便及上腹痛,檢查結果顯示為小腸中上段病變,則經口進鏡;如患者主訴為血便及下腹痛,檢查結果顯示為小腸遠端病變,則經肛進鏡。如一側未見病灶,則采用鈦夾標記位置,次日從對側進鏡,保證兩側均得到檢查。氣囊輔助內鏡檢查完成標志:經口進鏡:遠超幽門200cm以上;經肛進鏡:遠超回盲瓣100cm以上,在此距離內發現病變進而無法繼續進鏡,也為檢查成功。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系統中,進行對比和檢驗值計算,檢出率及確診率行卡方檢驗,當P<0.05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情況
140例疑似患者,病理診斷結果顯示小腸腫瘤88例,非腫瘤性小腸疾病48例(小腸憩室27例,小腸潰瘍11例,克羅恩病7例,炎性狹窄2例,血管擴張1例),4例未發現病變,經過隨訪調查,均無異常。
2.2腹部CT檢查結果
100例行腹部CT檢查的患者中,疑似小腸腫瘤51例,陽性檢出率51.00%,患者經過氣囊輔助內鏡檢查,確診為小腸腫瘤46例,克羅恩病2例,小腸潰瘍2例,未見異常1例。49例診斷結果為陰性的患者中,經氣囊輔助內鏡檢查,確診為小腸腫瘤15例,小腸憩室20例,小腸潰瘍10例,小腸血管疾病2例,克羅恩病1例,未見異常1例。
2.3膠囊內鏡檢查結果
40例行膠囊內鏡檢查的患者中,疑似小腸腫瘤32例,陽性檢出率80.00%,患者經過氣囊輔助內鏡檢查,確診為小腸腫瘤28例,小腸潰瘍2例,小腸憩室5例,血管擴張1例,未見異常1例。
2.4氣囊輔助內鏡檢查結果
氣囊輔助內鏡檢查出小腸疾病130例,陽性檢出率92.86%,疑似小腸腫瘤86例,陽性檢出率61.43%,確診86例;非腫瘤性小腸疾病44例,確診44例;陰性檢出者10例,3例由病灶,2例確診為腫瘤。
2.5診斷結果對比
氣囊輔助內鏡組的陽性檢出率、敏感性及特異性均高于CT組及囊內鏡組,且漏診率及誤診率均低于CT組及囊內鏡組(p<0.05),詳見表1。
3討論
臨床目前對于小腸腫瘤的發病機制尚無清晰定論,隨著飲食結構的變化,受不健康飲食行為的影響,疾病發病率逐年升高,與腫瘤的發病基數增加有關,同時也與診斷水平存在關聯。
臨床以往常采用腹部B超或CT加以診斷,該種診斷方式能較快出診斷結果,但各自存在局限性,難以明確診斷疾病。而臨床研究發現惡性小腸腫瘤5年內存活率不到20%與診斷不及時有關[4]。腹部CT是目前常用的診斷方式,其能診斷出病灶厚度、腫塊大小及輪廓,有利于判斷腫瘤性質。但其通過橫斷面圖像獲得信息,并非直接掃描矢狀面及冠狀面,使得診斷結果存在一定偏差,并且還存在不能完全鑒別良惡性的問題。本次研究結果可知,腹部CT診斷陽性檢出率51.00%,漏診率為28.78%,誤診率更高,為70.23%。膠囊內鏡是一種無輻射、操作簡單且安全的診斷方式,患者耐受性好,其能觀察全小腸情況,能發現磁共振漏診體積較小的病灶,對可疑患者的檢出率高,但其圖像辨識度低,定位性差,尤其是伴有腸梗阻、大出血及腸胃蠕動能力差的患者,不宜使用該種診斷方式,其對于位置隱秘的小腸腫瘤易漏診。氣囊輔助內鏡檢查,可經口及肛門兩種途徑診斷,可根據腫瘤鏡下表現,對疾病做出初步判斷,進而提高疾病診斷率,為后續治療節省時間。同時,氣囊輔助內鏡診斷能發現漏診病例,保證診斷結果的正確性。本次研究可知,氣囊輔助內鏡組的陽性檢出率、敏感性及特異性均高于CT組及囊內鏡組,且漏診率及誤診率均低于CT組及囊內鏡組(p<0.05),氣囊輔助內鏡陽性檢出率為92.86%,敏感度及特異性均較高,且誤診率及漏診率小,具有極高的使用價值。但該種診斷方式為侵入性操作,患者依從性不高,且耗時長,費用高,很多患者首次進鏡無陽性就拒絕再次檢查,使得疾病檢出率得以降低,可見,提高首次進鏡陽性檢出率是診斷的關鍵。
相關知識推薦:醫學評副高需要SCI論文嗎,怎么發
綜上所述,小腸腫瘤采用氣囊輔助內鏡檢查,靈敏度、特異性及檢出率更高,提高疾病診斷率,值得臨床利用及推廣。但該種操作要求高,難度大,需要嚴格掌握患者適應癥,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診斷方式。——論文作者:張富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