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0-28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 研究血生化指標異常時,尿石癥的發病率將有何影響。方法 對體檢篩查出的65610名無結石體檢者和8193名尿石癥患者進行血生化結果的調查。結果 隨著血糖、尿素氮、肌酐、尿酸、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汁酸、球蛋白、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
摘要:目的 研究血生化指標異常時,尿石癥的發病率將有何影響。方法 對體檢篩查出的65610名無結石體檢者和8193名尿石癥患者進行血生化結果的調查。結果 隨著血糖、尿素氮、肌酐、尿酸、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汁酸、球蛋白、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等血生化指標的增高,尿石癥的患病率增高,隨著高密度脂蛋白、白球比增高,尿石癥的患病率降低。而白蛋白低于或高于正常值時,尿石癥的患病率均增加。結論 血生化指標異常時,尿石癥的患病率會增高。
關鍵詞:血生化;患病率
尿石癥是人體異常礦化,結石的成份和結構比與人的整個機體有密切的關系,結石是在人體全身多個組織和器官共同參與下形成的,尿石癥應看做全身性疾病的一種局部表現。故機體內環境對結石的發生有重要影響,血生化檢查中的血糖、肝腎功能、血脂等檢查是體檢中的常規檢查項目,也是反映機體內環境的重要指標,充分研究機體內環境與結石發生的關系,從而指導結石的預防工作,必然成為結石預防研究的一個發展方向。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體檢中心體檢人員。
1.2、排除重復體檢者及血生化數據不全的體檢者。
1.3、統計分析 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統計描述;統計推斷方法:卡方檢驗。
2、結果
通過卡方檢驗結果發現隨著血糖、尿素氮、肌酐、尿酸、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汁酸、球蛋白、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等血生化指標的增高,尿石癥的患病率增高,隨著高密度脂蛋白、白球比增高,尿石癥的患病率降低。而白蛋白低于或高于正常值時,尿石癥的患病率均增加。具體情況見表1。
3.討論
血生化檢查是體檢中的一種常見檢查項目,它主要反映的是機體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的一般情況。本次研究中,共調查的血生化指標共有18項。
相關知識推薦:怎么發外文的醫學論文
生化指標異常時,尿石癥的患病偏高,這可能是各個指標共同作用的結果。
本研究發現,隨著血糖的增高,尿石癥的患病率也隨之增高,當血糖值高于正常值時,尿石癥的患病率為14.79%。這可能與血糖過高能促進高鈣尿的形成有關,空腹血糖過高還可能伴隨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抵抗能降低尿中構椽酸的排泄,枸櫞酸是防止結石生成的重要抑制物。此外糖尿病可導致腎臟損傷,腎臟損傷后更易形成結石。
本研究發現,隨著尿素氮、肌酐值的增高,尿石癥的患病率也隨之增高,當尿素氮、肌酐值高于正常值時,尿石癥的患病率為15.55%、28.60%。在血生化的諸多指標中,當肌酐值異常時,尿石癥的患病率最高,血中肌酐、尿素氮的升高能反映腎功能的損傷,腎臟的損傷將促進尿石癥的發生,比如腎小管腔內脫落尿上皮細胞碎片、膜性小囊、電子致密體,都可成為結石形成的基礎,或成為尿液中結晶的媒介,腎小管功能異常也可導致溶質進入細胞及間質增多,從而導致尿中晶體沉積,形成細小的結石。而肌酐和尿素氮本身是否能促進結石的形成,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中,隨著尿酸的增高,尿石癥的患病率也隨之增高,當尿酸值高于正常值時,尿石癥的患病率為15.13%。隨著血尿酸水平的升高,尿中尿酸的含量也隨之升高,尿酸不僅是形成尿酸結石的主要成分,同時可通過異質成核作用、降低結石抑制物活性,參與到其他成分結石的形成過程。
血脂濃度過高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硬化發生在腎臟,易引起腎衰,增加結石風險。已有學者發現隨著血脂升高,其泌尿系結石的嚴重程度也加大。本研究也發現當膽固醇高于正常值時,尿石癥的患病率為12.64%。當甘油三酯于正常值時,尿石癥的患病率為12.88%。當低密度脂蛋白高于正常值時,尿石癥的患病率為11.85 %。
隨著高密度脂蛋白的增高,尿石癥的患病率也隨之降低,當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值時,尿石癥的患病率為13.54%,當高密度脂蛋白在正常范圍或高于正常范圍時,尿石癥的患病率分別降為11.03%、9.71%。高密度脂蛋白可將肝外血管的膽固醇運載至肝臟,減少冠心病、動脈硬化的發生,若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易出現心血管疾病,考慮高密度脂蛋白偏低有可能是尿石癥的危險因素之一。
在本研究中,隨著膽汁酸的增高,尿石癥的患病率也隨之增高, 當膽汁酸高于高于正常值時,尿石癥的患病率為11.95 %。血清膽汁酸也是診斷肝臟損傷的敏感指標。有學者研究發現膽汁酸淤積在血液中時,有眾多毒性,其中包括細胞毒作用及急、慢性毒性作用,除能造成肝臟損害后,還可引起全身多系統、多器官損害。其中就包括對腎臟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腎臟損傷后繼而促進了泌尿系結石的形成,但其具體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球蛋白偏高時,尿石癥的患病率為13.18 %。球蛋白值升高通常見于感染,若發生泌尿系統或膽道系統感染,此時可能會促進泌尿系結石。
白蛋白低于或高于正常值時尿石癥的患病率均增高,低于正常值時患病率最高(30.00%),高于正常值時患病率為19.51%。白蛋白是人體的一種重要營養物質,其主要由肝實質細胞生成,與日常飲食攝入的蛋白質多少有關,也受血漿中白蛋白水平的調節。人體患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時,血漿白蛋白將明顯減少,本研究也發現血漿白蛋白低于正常值時,尿石癥的患病率為30.00%,這可能與長期肝功能異常有關,如繼發肝腎綜合征,將引起腎功能損害,繼而導致結石的發生。本研究還發現血漿白蛋白高于正常值時,尿石癥的患病率為19.51%。白蛋白偏高,與日常飲食中攝入大量蛋白質有關,國內學者的研究中高蛋白、高營養飲食正是尿石癥的危險因素。
本研究中,隨著肝酶的增高,尿石癥的患病率也隨之增高,當谷丙轉氨酶高于正常值時,尿石癥的患病率為12.98 %;當谷草轉氨酶高于正常值時,尿石癥的患病率為12.83 %。但國內已有學者發現肝酶與其他疾病的相關性。有學者發現血清谷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與糖代謝異常有關,是糖尿病發病的危險因素。還有學者發現血清谷丙轉氨酶與代謝綜合征的發生有著密切關系。高血清谷丙轉氨酶是還是冠心病發病的危險因素。肝酶本身是否能直接導致泌尿系結石的發生目前尚不明確,有待進一步研究。
通過研究血生化各項指標與結石發病的關系,可指導已患結石的患者調整飲食、降低相關的血生化異常指標,延緩結石的生長速度、減少結石的復發。在體檢人群中通過進行血生化檢查,找出結石發生的高危人群,指導其定期行影像學檢查,可助于及時發現并治療結石。同時可在人群中進行健康宣教,指導人們調整飲食、改變生活方式,通過控制結石相關的血生化指標,減少結石的發生。——論文作者:徐秋實 1 吳志堅 2 孫建明 3 杜宇峰 4 李彩虹 5 林佳 6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