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1-04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根據近年來國內外有關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機理、病理形態改變及中醫中藥對本病的干預 研究 的 文獻 資料進行 分析 整理、歸納和 總結 ,以綜述近年來中醫藥 治療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實驗研究進展情況。結果提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機理復雜多變,
【摘要】 根據近年來國內外有關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機理、病理形態改變及中醫中藥對本病的干預 研究 的 文獻 資料進行 分析 整理、歸納和 總結 ,以綜述近年來中醫藥 治療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實驗研究進展情況。結果提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機理復雜多變,中醫藥在探尋其發病機理及藥物的作用機理方面取得較大進展。論文發表:《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雜志是為配合國家科技部啟動和實施中藥現代化科技工作于1999年創辦的。11年來,在科技部社發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教司、中科院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局的指導下,在編委會和各省(市)科技廳(委、局)首席通訊員的支持下,雜志已成長為生命科學領域以中醫藥現代化及相關交叉學科為特色并有一定影響的刊物。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在探索性較強的基礎性研究、多學科交叉研究和前沿高技術研究與應用方面,發揮學術交流與知識傳播作用,為促進中醫藥現代化在理論、技術、標準和市場方面取得突破,從而形成生命科學領域內由中國領先的科學和產業,營造創新氛圍。由此得出結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除高血糖作為本病發生的始動因素外,血管、代謝、自身免疫障礙、基因表達異常及環境等諸多因素均參與了本病的發生 發展 ,并且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 影響 。中醫藥重視整體調節,宏觀的辨證論治,其作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多個環節,其前景是可喜的,今后應進一步開發中醫藥的優勢,為臨床提供療效更佳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實驗研究,發病機理,中醫藥治療,綜述
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不斷上升,其發病趨勢亦在不斷增長。據統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率高達60%~90%。它主要表現為肢體對稱性感覺及運動障礙等,由于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臨床上 自然 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F代醫藥對此病的治療主要是通過對具體某一環節發揮作用,并且其藥物的副作用和昂貴價格限制了臨床的推廣。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該病上顯示出其明顯的優勢,從多個角度闡述了治療上的作用機理,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機理的驗證和推測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中醫藥對DPN動物模型血糖的干預
現代醫學已通過大量實驗證實高血糖是本病發病的始動因素。英國糠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證實嚴格控制血糖對糖尿病患者的并發癥尤其是神經病變會起到很好的預防和緩解作用。中醫藥在此方面進行了較多的深入研究。溫筋通(由桂枝、細辛、葛根組成)對鏈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血糖及坐骨神經終末期糖基化終產物的影響的研究中發現:溫筋通對鏈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血糖有明顯的降低作用,并有效地抑制終末期糖基化終產物,推測溫筋通可能通過降低血糖、抑制終末期糖基化終產物在神經組織中的形成,從而預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運用糖脂平(由黃連、葛根、金線蓮等組成)治療糖尿病大鼠1個月后,結果表明不同劑量的糖脂平對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有顯著降低作用,并認為糖脂平對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經病變有一定防治效果,其作用途徑與其降血糖作用與改善神經組織內糖醇代謝有關。通過運用糖絡通治療DPN大鼠,觀察到其可降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認為其改善糖尿病神經病變大鼠坐骨神經機理與降血糖有關。運用復方苦蕎麥對STZ糖尿病大鼠周圍神經病變進行干預,并測定體重、血糖、血漿胰島素、血栓素B2 、6?酮?前列腺素F1α。結果顯示復方苦蕎麥能明顯地改善STZ糖尿病大鼠的癥狀,有效降低空腹血糖,促進胰島素分泌;明顯降低TXB2 含量,升高6?keto?PGF1α,明顯減輕STZ糖尿病大鼠神經病變,作用明顯優于消渴丸組。從而得出結論:復方苦蕎麥對DPN具有早期防治作用,其主要是通過降低血糖來預防DPN。
中醫藥對DPN動物模型代謝的影響
1.中醫藥對多元醇通路的影響研究
在多元醇代謝途徑中,醛糖還原酶(AR)是一種高度底物依賴酶,當組織中葡萄糖大量增加時,AR被激活,催化葡萄糖轉變為山梨醇,后者經山梨醇脫氫酶氧化為果糖,而神經組織中無果糖激酶,不能分解果糖,因此大量的山梨醇、果糖在神經細胞內堆積,造成神經纖維內滲透壓增高,導致神經纖維水腫、變性、壞死。而在此過程中醛糖還原酶、Na+?K+?ATP酶也起到關鍵的作用。因此有效抑制山梨醇、醛糖還原酶、Na+?K+?ATP酶對治療DPN將起到較好的作用。
單味中藥及其有效成分對多元醇通路的影響研究 從《本草綱目》所載的“烏金石”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黃腐酸鈉、富含黃酮甙的軟蒺藜能夠使糖尿病大鼠神經組織中山梨醇含量、醛糖還原酶明顯降低。采用熒光光度法對14種中藥或中藥成分進行大鼠AR抑制作用的體外篩選試驗,發現甘草、黃芪、丹參、龍膽草、黃芩甙、水飛薊賓及葛根素等對AR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也發現甘草、芍藥、桂皮、蒼術在體外能夠抑制AR。此外,中藥槐米中提取的槲皮素也能夠使糖尿病大鼠神經組織中山梨醇含量、醛糖還原酶明顯降低,神經傳導速度改善。用12%黃精水煎液連續10d按6g/kg給小鼠灌胃,可顯著提高小鼠Na+?K+?ATP酶的活性,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
中藥復方對多元醇通路的影響研究:運用筋脈通(由生黃芪、生地、葛根等組成)對糖尿病大鼠治療后,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經傳導速度增快,坐骨神經和紅細胞山梨醇濃度、坐骨神經醛糖還原酶明顯降低,和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并認為筋脈通改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經傳導速度與抑制坐骨神經和紅細胞山梨醇濃度、坐骨神經醛糖還原酶的活性有關。用具有溫筋通脈功效的桂辛通中藥復方與醛糖還原酶抑制劑氨基胍相比較,結果:用桂辛通治療后,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經傳導速度增快,坐骨神經組織山梨醇(SNS)濃度降低,與糖尿病未治療組及氨基胍組比較有顯著差別(P<0.05)。紅細胞SNS、AR與糖尿病未治療組比較亦明顯降低,但與氨基胍組比較無顯著差別(P>0.05)。因此認為桂辛通對防治糖尿病神經病變有一定的作用,可能與抑制多元醇代謝途徑的激活有關。芪桃片(由黃芪、當歸、熟地、桃仁、知母、白芍、虎杖、桂枝等組成)對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經山梨醇通路和超微結構的影響,結果顯示高血糖導致神經組織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堆積,肌醇減少, Na+?K+?ATP酶活性下降,外周神經傳導速度減慢;超微結構可見軸索及軸索內線粒體腫脹變性等改變,用芪桃片治療后可使外周神經超微結構改善。采用鏈脲菌素制備動物模型,給予糖尿寧(由大黃、黃連素、肉桂組成)灌胃治療,結果顯示該藥能降低血糖,升高胰島素,加快神經傳導速度,降低山梨醇濃度和紅細胞濾過指數及縮短紅細胞電泳時間,提示糖尿寧是通過多環節、多途徑治療糖尿病。采用STZ誘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灌服消渴通痹顆粒2月,并與彌可保對比后,觀察大鼠血糖、體重、紅細胞山梨醇、Na+?K+?ATP酶、神經傳導速度的變化,結果顯示消渴通痹顆粒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紅細胞中山梨醇含量、升高Na+?K+?ATP酶活性、增加坐骨神經傳導速度,綜合療效優于彌可保。其得出結論:消渴通痹顆粒有防治糖尿病大鼠周圍神經早期病變的作用,其可能機制與抑制多元醇代謝亢進途徑等有關。
2.中醫藥對DPN動物模型蛋白非酶糖基化的干預
高濃度的葡萄糖可使神經蛋白發生糖基化,研究證實試驗性糖尿病動物坐骨神經和股神經具有明顯的非酶糖基化蛋白。外周神經髓鞘蛋白發生糖基化,可使髓鞘完整性被破壞。軸突的逆行運輸出現障礙,干擾神經蛋白質的合成,導致快慢軸突異常,蛋白質運動減少,軸突萎縮,最終形成神經細胞結構和功能的改變,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單藥及其有效成分對DPN動物模型蛋白非酶糖基化的干預:表明運用黃芩甙、水飛薊賓、槲皮素可明顯抑制糖尿病大鼠周圍神經的蛋白非酶糖基化終產物(AGEs)的形成,改善糖尿病鼠軸突萎縮,減輕有髓神經脫髓鞘等病理變化。蘆丁抑制AGEs的作用與氨基胍(AG)相同,還能抗氧化和抑制醛糖還原酶活性。同位素3H標記的葡萄糖與人血清白蛋白(HSA)作用的體外非酶糖基化反應體系,證明丹參對HSA糖基化有明顯抑制作用并且該作用有量效關系。同時用過碘酸鈉氧化法來測定甲醛的釋放量,證明了丹參對非酶糖基化的抑制作用,并非與HSA中的NH2?的直接作用而阻礙了葡萄糖與HSA結合所致,其具體作用機制尚待探討。
中醫藥對血管因素的干預研究
實驗及臨床試驗均得到證實,糖尿病人或動物體內普遍存在大血管和微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主要為血液流變學障礙及氧自由基過多所致的脂質過氧化,導致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內皮細胞增生,透明變形,糖蛋白沉積,管腔狹窄,從而導致神經組織缺血缺氧,繼而促使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生。實驗證實運用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和抗自由基的藥物可促進神經組織的血供,提高神經組織的傳導速度。
中藥在此方面的研究頗多,已證實多數活血化瘀藥同時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和抗自由基的作用。銀杏葉的提取物EGB24/6促進大鼠坐骨神經的作用進行了研究,結果銀杏葉提取物EGB24/6治療組在2、4、6周坐骨神經功能指數的恢復率、電生理的小腿三頭肌潛伏期最大誘發電位的恢復率、組織學的神經內血管記數、血管截面積、血管平均直徑、有髓纖維直徑、有髓纖維截面積,均優于對照組,超微結構觀察有髓神經纖維的髓鞘密度、成熟度也優于對照組,變性纖維數目少于對照組。從而表明銀杏葉提取物有促周圍神經生長及功能恢復的作用,認為銀杏葉提取物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擴張神經滋養血管,改善血液流變學,從而改善神經組織的灌流,提高神經組織的傳導速度。通過通絡糖泰對Alloxan DPN干預,結果顯示通絡糖泰對實驗性DPN大鼠的異常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IC)、血糖過氧化脂質(LPO)、坐骨神經組織中蛋白激酶(PKC?β1)、神經營養因子(NT?3)、粘附因子(ICAM?1)等指標均有明顯改善作用,認為通絡糖泰改善神經病變的機制主要通過改善高血糖狀態,改善微循環,糾正三大物質代謝和抑制凝血,改善胰島素抵抗,從而減少胰島素抗體,減少神經營養因子消耗,即減少NT?3的消耗,發揮營養神經作用及抑制粘附分子(adhesionmolecdles,AMS)增高,從而減弱了單核內皮細胞“粘著”到血流細胞成分特別是單核細胞上,從而減少了由單核細胞被激活所造成的血小板粘附、血栓形成及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微血管阻塞,并最終提高神經組織的傳導速度。從中藥烏金石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黃腐酸鈉對由鏈脲佐菌素所致的Wister糖尿病大鼠模型進行干預,電鏡結果顯示,對照組神經內膜毛細血管管腔規則,管壁較光滑,糖尿病組神經內膜毛細血管管腔變形、狹窄,內皮細胞腫脹向管腔內突出,絨毛樣突起和吞飲泡顯著增多,基底膜增厚而黃腐酸鈉治療組上述改變較輕,因此提示黃腐酸鈉改善實驗性糖尿病神經纖維變性可能與其改善神經內膜微循環有關。基因表達異常及中醫藥干預的 影響
問題與展望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機制較復雜,除高血糖作為本病發生的始動因素外,血管、代謝、自身免疫障礙、基因表達異常及環境等諸多因素均參與了本病的發生發展,并且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響。 目前 的研究多是著眼于導致和作用于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某一環節,學者們根據各自的觀察結果對其發病機理及其藥物作用機理提出不同的見解,但是關鍵的機制尚有待深入闡明。中醫藥重視整體調節,宏觀的辨證論治,其作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多個環節,其前景是可喜的,但目前的中醫藥干預研究尚有待深入研究,以期進一步開發中醫藥的優勢,為臨床提供療效更佳的治療方案。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