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中醫的“效”學研究比較好發的核心期刊

發布時間:2013-07-13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

摘 要: “效”是中醫之本。順勢療法,平衡療法,自然療法作為存在幾千年,有獨特完整理論體系,獨特豐富治療方法,受到全世界的肯定和贊譽。對中醫的“效”學研究和探討,將是這一國粹“發言”和“光大”。

  摘 要:“效”是中醫之本。順勢療法,平衡療法,自然療法作為存在幾千年,有獨特完整理論體系,獨特豐富治療方法,受到全世界的肯定和贊譽。對中醫的“效”學研究和探討,將是這一國粹“發言”和“光大”。
 
  關鍵詞:中醫;“效”學;研究
 
  中醫推崇治療“高效”,中醫學術體系的建立多是依托歸納的方法,更直接地講中醫學術體系的建立和繁衍是對“效”的傳承,有效是中醫兩千年來長盛不衰的理由,“效”是中醫之本。國外對順勢療法,平衡療法,自然療法的認可,更能佐證作為存在幾千年,有獨特完整理論體系,獨特豐富治療方法,獨特可信療效的中醫中藥是值得探究和關注的。作者近年單就中醫的“效”的問題做了一些梳理,下面就中醫的“效”學研究作簡要綜述如下:
 
  一、中醫“效”的追溯
 
  《墨子·小取》篇言:“效者,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為之法也。故中效,則是也;不中效,則非也”。其意指“效”是摹擬,能摹擬一個相似物品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可看出“效”本身具有歸納法的特點,具有比較求同,可重復、復制的意味,有結果的相似性才稱得上“效”。中醫古醫籍中,對療效的描述常常如此:“效如浮鼓”,“沉疴猛起”,“應手取效”、“豁然而愈”、“諸癥悉除”、“病入坦途”、“起死回生”、“康復如常”、“十年痼疾,數劑而愈或一朝而愈”,這其中也包括對現代醫學“高血壓病,冠心病、腫瘤”等治療效果的評述。如何在繁復的記述中去偽存真,鑒別是長期有效,還是短期有效,是對一個癥狀有效,還是對應現代的疾病也有效,是自愈的假效,還是藥物干預的真效,到底是不真實經驗的交接,抑或是臆測的不確切的“效”的傳承。因此單獨研究中醫的“效”,思考古人總結療效的軌跡以指導現代對中醫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醫的“效”是實效
 
  在中醫中藥的形成之初,藥物的療效應是最先確定的,古人通過身體某些癥狀的改善而確定所用物品的功效,如:巴豆瀉下,橘皮止嘔,人參提氣等,無不是勞動人民親驗而確定之效,神農嘗百草不是神農試藥,是廣大勞動人民群眾把真正人體試驗的結果,假托神農而口授心傳,因此中醫的“效”是得于勞動人民散在的有效知識點的積累,是可信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又是用實踐,來驗證人們的經驗,中醫的“效”是經得起反復驗證的,如“杏林春暖”,沒有實際的驗效,哪來杏林繁枝,故中醫的效是實證的效。
 
  三、中醫對“效”的尊崇
 
  中醫尊敬“效”,對有效的經驗,孜孜以求,在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成書之時及之前,絕不僅僅其一人著書立說,而惟仲景之方稱為經方,仲景一人為圣,肯定是其方藥的有效,因此古人眼里也只容得下有實效的東西,古人對治療的有效性甚為挑剔。但對不斷涌出新的治療有效的醫家也大大認可,所以出了黃帝、岐伯,后有醫圣,出了醫圣,后有華佗、藥王等。中醫對效的尊崇,自然形成對無效的排斥,和對有效的守護。中醫歷經千年,就是這種對有效的層層把關,而使之如家藏瑰寶那樣傳衍下來,無效的或低效的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四、中醫創新與對“效”的否定
 
  創新學原理認為,有一種創新的方法就是對現有事物的質疑,中醫的溫病理論,傳承仲景,開創新學,是中醫發展的再創新典范,它形成之初,也是對執傷寒方治溫病而殺人無數的質疑,如吳又可言:“役氣流行……,其于始發之日,每見時師誤以正傷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對以仲景法治溫病的療效的總結,認真的質疑否定,才使溫病學說跳出束縛,成為醫學史上的耀眼奇葩。中醫立方千萬,就是對已有方的不認可,否定而成,中醫學術的自凈就是通過對“效”的認可與否定來完成的,而不用現代人詬病中醫追求“效”的熱情。中醫至始至終都是以療效作為衡量的標尺,吳又可曾嘆言“守古法則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別搜古書,斯投劑不效,醫者彷徨無措,病者日近危篤”,可見無效的東西生命力是不長的,古代醫家對“效”的評價是客觀與嚴謹的。
 
  五、中醫“效”對中醫理論的依存
 
  中醫理論是配合中藥的療效,在古代哲學的基礎上建立而成,哲學是解釋自然現象及問題的追問與反思,是萬事萬物之間各種相關聯系的最樸素的詮釋,中醫的理論在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以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和證明而定型,中藥的“五味”的陰陽區分和五行歸屬,使得中藥自然納入中醫體系,關鍵是用這種方法有能重復之效驗,故而中醫理論得到固化和確定。從現在看來,中醫理論是一種工具,把形似無關的中藥和人體疾病聯系起來,這種聯系也許是一些在宏觀層面,或者是從膚淺的視角揭示某種規律或真理存在的苗頭和提示,中醫就是用一種樸素的哲學觀提前發現了人體一些未知的相關,如:心腎相關是根據五行理論提出,在現代醫學揭示出兩臟器有神經遞質相關聯時,已在中醫發現之后很久了。最后還得指出,中醫單藥運用非常成熟和系統,中醫理論指導下的單藥運用療效很好,中醫存藥廢醫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中藥是有效地,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藥運用是有效的,中醫的效不能獨立于中醫理論之外。
 
  六、中醫“效”的臨床實踐
 
  古代醫家以“效”來指導臨床方案的修訂,集中表現在:效不更方,即堅持守方守法的原則,在慢性疾病的治療中尤為重要;效必更方,在外感疾病中,外邪解后獲得初步之效,隨即換方以治余患,如《傷寒論》條文:“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旋復代赭湯主之”;不效更方,是臨床的常識,早在《傷寒論》就有很多諸如“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等的條文;不效不更方,是臨床真正識得病機的表現,需要的實力和膽識,如《傷寒論》條文:“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抓住了疾病之病機,靜待藥效的的積累,不貪一日之功,是臨床的高境界。綜上,古醫家駕馭中醫的“效”的能力是很強的,并經過了認真思考。
 
  七、中醫的發展與階段性“效”的總結
 
  中醫臨床是傳承、踐行“效”,中醫科研是歸納、求證“效”。若能循著“效”的軌跡,以“效”為線索,從有效處模仿,從有效處研究,反思中醫的理論,優化中醫系統,那中醫不僅能保持原味,同時中醫“效”最終能得到合理、可信、科學的解釋。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