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8-08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每個醫院都會有候診室,候診室也是公共場所,聚集的大多是非健康人群,所以醫院在建設候診室的時候也需要考慮到衛生檢測的問題。本文是一篇 雜志社征稿范文 ,主要論述了醫院兒科門診候診室衛生狀況調查。 【摘要】目的了解嘉定區醫院兒科門診候診室的衛生現
每個醫院都會有候診室,候診室也是公共場所,聚集的大多是非健康人群,所以醫院在建設候診室的時候也需要考慮到衛生檢測的問題。本文是一篇雜志社征稿范文,主要論述了醫院兒科門診候診室衛生狀況調查。
【摘要】目的了解嘉定區醫院兒科門診候診室的衛生現狀和特征。方法按《公共場所衛生標準檢驗方法》(GB/T18204-2013)的要求開展監測,監測指標包括《醫院候診室衛生標準》(GB9671-1996)規定的9項指標以及細顆粒物(PM2.5)、空氣中真菌數、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和β-溶血性鏈球菌共16項指標。結果所有監測點的可吸入顆粒物(PM10)及噪聲均高于GB9671-1996的標準限值,最高監測值分別為0.465mg/m3及74.2dB(A),分別為標準限值的3.10倍及1.35倍;溫度合格率為16.67%,最低監測值為12.1℃,為最低標準限值的67.23%;二氧化碳合格率為83.33%,風速、一氧化碳、甲醛、空氣細菌數及照度的合格率均為100%。PM2.5監測值范圍為0.166mg/m3~0.364mg/m3,同一監測點的PM2.5與PM10的比值范圍為78.28%~94.32%;空氣中真菌數的監測值范圍為3cfu/皿~13cfu/皿,空氣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及β-溶血性鏈球菌等致病微生物均未檢出。結論嘉定區醫院兒科門診候診室衛生狀況總體較好,主要存在的衛生問題為PM10、PM2.5、噪聲及溫度。
【關鍵詞】兒科門診,候診室,PM10,PM2.5,噪聲
醫院候診室是《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中界定的7大類28種公共場所之一,也是一種較為特殊的公共場所,除醫護人員之外,集聚的是大量非健康人群[1]。醫院兒科門診病種混雜,感染與非感染患兒不能分開,候診室內人群院內交叉感染的風險較高[2],因此對兒科門診候診室衛生狀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為了解嘉定區醫院兒科門診候診室的衛生現狀和特征,筆者于2014年12月對區內現有的4家二級綜合醫院兒科門診候診室的衛生狀況開展監測。
1對象與方法
1.1監測對象
以嘉定區現有開設兒科門診的4家二級綜合醫院為監測對象,于2014年12月對每家醫院兒科門診候診室的衛生狀況開展監測,并對監測時段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候診室衛生狀況監測16項指標,包括《醫院候診室衛生標準》(GB9671-1996)[3]規定的溫度、風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顆粒物(PM10)、空氣細菌數、噪聲及照度9項常規指標,以及GB9671-1996未規定的細顆粒物(PM2.5)、空氣真菌數、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及β-溶血性鏈球菌7項非常規指標。
1.2采樣及監測方法
根據《公共場所衛生檢驗方法》(GB/T18204-2013)[4]的要求布點,監測點避開人流和通風口,距墻壁不小于0.5m,距地面1m~1.5m,F場監測為上午9:00—10:30門診高峰時段一次監測。16個監測項目中,PM10依據《公共場所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10)測定方法:光散射法》(WS/T206-2001)監測,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肺炎鏈球菌及大腸桿菌采用自然沉降法,分別用血瓊脂平板、乙酰胺瓊脂平板、血瓊脂平板及伊紅美藍瓊脂平板各1份,自然沉降5min,現場帶回的平板直接置37℃恒溫箱培養24h~48h。培養后進行菌落計數,革蘭氏染色,鏡檢,最后進行生化和血清學鑒定。其余項目均按GB/T18204-2013相關標準開展監測。
1.3儀器設備
所用儀器設備有:BY-2003HT型溫濕度計(北京寶云興業科貿有限公司)、CF8570M型熱球式風速計(美國ALNOR公司)、GXH-3010D型便攜式二氧化碳紅外線分析儀、GXH-3011A型便攜式一氧化碳紅外線分析儀(北京市華云分析儀器研究所有限公司)、QT-2A大氣采樣器(北京聯誼興通儀器儀表有限公司)、DUSTTRAKTMII8530型粉塵測定儀(美國TSI公司)、QuickTake30空氣微生物采樣器(美國SKC公司)、AWA6270+D型噪聲統計分析儀(杭州愛華儀器有限公司)、LX1330B數字式照度計(深圳市欣寶瑞儀器有限公司)。所有儀器經國家計量部門檢定合格,在檢定有效期內使用。
1.4評價方法及標準
溫度、風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PM10、空氣細菌數、噪聲及照度9個項目按GB9671-1996進行評價,其余7個項目的監測結果不評價。
2結果
2.1候診室基本情況
4家醫院的兒科門診候診室均開啟集中式空調通風系統進行通風取暖。集中式空調通風系統每年均進行定期清洗和消毒。現場監測開始時,4家醫院兒科門診候診室的當日累計就診人數最低為42人,最高為90人。
2.2候診室常規指標監測情況
風速、一氧化碳、甲醛、空氣細菌數和照度的監測值均符合GB9671-1996,合格率為100%;1個監測點的二氧化碳為GB9671-1996最高限值的1.36倍,為0.136%;5個監測點的溫度均低于GB9671-1996的最低限值,最低為12.1℃,為最低限值的67.23%;6個監測點的PM10及噪聲均高于GB9671-1996的最高限值,其中PM10最高為0.465mg/m3,為最高限值的3.10倍,噪聲最高為74.2dB(A),為最高限值的1.35倍。見表1。
2.3候診室非常規指標監測情況
PM2.5最低為0.166mg/m3,最高為0.364mg/m3,分別為GB9671-1996中PM10標準限值0.15mg/m3的1.11倍及2.43倍;同一監測點PM2.5與PM10的比值,最低為78.28%,最高為94.32%。6個監測點空氣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及β-溶血性鏈球菌等致病微生物均未檢出,但空氣中真菌均有檢出,最低為3cfu/皿,最高為12cfu/皿。7項非常規指標的監測結果詳見表1。
3討論
米虹[1]、李志春[5]對成都市醫院候診室衛生狀況調查發現,醫院候診室存在的衛生問題主要是噪聲和可吸入顆粒物,另外,照度、空氣細菌數和一氧化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標情況。張大薇[6]對南京市醫院候診室檢測發現,可吸人顆粒物、空氣細菌數、二氧化碳的合格率分別為44.4%、86.1%和81.1%。本次研究發現,嘉定區4家醫院兒科門診候診室的主要不合格指標為噪聲、可吸入顆粒物及溫度,其中可吸入顆粒物及溫度的合格率分別為0%及16.67%,超標情況較其他研究結果[1,5-6]嚴重。二氧化碳也存在個別監測點超標的情況,但風速、一氧化碳、甲醛、空氣細菌數及照度符合國家相關衛生標準的要求。本次研究發現,嘉定區4家醫院兒科門診候診室內的PM2.5占PM10的78.28%~94.32%,F有的多項研究顯示[7],我國室內環境中PM2.5占PM10中較多的一部分,約為50%~80%。美國自1987年實施PM10標準以來,共有2,000多項研究指出: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的是PM2.5[8]。PM2.5的表面積比PM10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細菌、病毒和各種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污染物。而醫院兒科門診病種混雜,感染與非感染患兒不能分開,因此,加強對兒科門診候診室PM2.5的監測與控制具有重要意義。劉汝青[9]等研究發現,廣州市某大型綜合性醫院各科室門診候診室的細菌總數均符合國家衛生標準,但均檢測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溶血性鏈球菌。有研究發現,深圳市6家醫院候診室的溶血性鏈球菌平均檢出率為43.8%,且在流感流行期存在高檢出率、超標率及最大的超標倍數[10]。本次研究中,嘉定區4家醫院兒科門診候診室空氣中細菌總數合格率為100%,空氣中有真菌檢出,但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及β-溶血性鏈球菌等致病微生物均未檢出。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嘉定區4家醫院兒科門診候診室空氣微生物污染狀況較輕,但仍存在一定的污染風險。因此,在日常監管過程中,尤其是在流感流行期,應重視區內醫院兒科門診候診室空氣微生物污染狀況的監測與控制。本次研究結果中,4家醫院兒科門診候診室的噪聲均超出國家衛生標準,這可能主要與門診量較大有關。因為一般人群的談話聲通常在50~70分貝之間,所以在門診量較大的情況下,很容易超出現行國家的標準限值55分貝[1]。該監測結果也提示,現行的噪聲標準可能對正常營業的醫院候診室不太適用[5]。本次研究發現,4家醫院的兒科門診候診室均已開啟空調系統進行通風取暖,但仍有3個候診室的室內溫度低于現行國家衛生標準的最低限值,這可能與候診室的廳式設計及人員頻繁出入有關。4家醫院兒科候診室內的PM10及PM2.5含量高,可能與集中式空調系統的啟用、室內人群活動方式及室外大氣顆粒物向室內的滲透有關[11]。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按我國現行的《醫院候診室衛生標準》(GB9671-1996)要求,嘉定區4家醫院兒科門診候診室衛生狀況總體較好,但仍需加強對室內噪聲、PM10及溫度的監督和管理。同時,對目前國家衛生標準暫無要求的衛生指標,尤其是PM2.5、空氣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致病微生物指標,應加以重視,做好日常監測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從而有效地控制醫院門診候診室的微生物污染狀況,并降低院內交叉感染的風險。
參考文獻
[1]米虹.成都市醫院候診室的衛生狀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5,32(5):472-473.
[2]孫秀春,尹建春,喬霜.綜合醫院兒科門診預防醫院感染的環節管理[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9):503.
[3]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國家技術監督局.GB9671-1996醫院候診室衛生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18204-2013公共場所衛生檢驗方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
[5]李志春.成都區縣二乙及以上醫院候診室衛生狀況調查[J].醫學動物防制,2006,22(10):763-764.
[6]張大薇.南京市醫院候診室衛生狀況的調查分析[J].江蘇預防醫學,2005,16(2):38-39.
[7]朱梅,文遠高.室內PM2.5濃度標準的探討[J].制冷與空調,2014,28(6):726-730.
醫學雜志社推薦期刊:《醫學信息》2009年4月,經陜西出版局批準為旬刊,每月出版三期,本刊為中旬,中旬刊設在北京,和國家醫學教育發展中心合作,聯合主管主辦,雜志級別定位為國家級,可以由國家醫學發展中心授予醫學繼續教育學分。本刊以廣大醫學信息學及臨床醫學工作者為主要讀者對象,報道醫學信息學及臨床醫學領域領先的科研成果和臨床經驗,以及對臨床有指導作用且與臨床密切結合的基礎理論研究。全國各大郵局均可訂閱。辦刊宗旨是:貫徹黨和國家的衛生工作方針政策,貫徹理論與實踐、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反映我國醫學信息學及臨床醫學與科研工作的重大進展,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