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5-26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非語言性的溝通是一種不通過語言進行的交流,主要借助眼神、表情以及動作等,從而進行一種思想、感情、觀點以及興趣的傳達。本文主要針對兒科護理工作當中采用非語言性溝通的臨床效果觀察進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 碩士論文范文 。 【摘要】目的:觀察在兒
非語言性的溝通是一種不通過語言進行的交流,主要借助眼神、表情以及動作等,從而進行一種思想、感情、觀點以及興趣的傳達。本文主要針對兒科護理工作當中采用非語言性溝通的臨床效果觀察進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碩士論文范文。
【摘要】目的:觀察在兒科護理工作當中采用非語言性溝通所取得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11月到2015年12月住院的患兒8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患兒40例,對照組的患兒采用語言性溝通方式進行護理,而觀察組的患兒在對照組所實施的語言性護理的基礎上,進行非語言性溝通,患兒在出院之后讓其父母填寫護理滿意程度調查表。結果:觀察組的患兒家屬對于護理人員的技術以及服務態度的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適當的采取非語言性溝通的護理方式,能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且有利于兒科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兒科護理,費語言性溝通,臨床效果觀察
近些年來通過調查顯示,兒科護理工作當中,適當運用非語言性溝通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1月到2015年12月住院的患兒8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80例患兒當中,男患兒46例,女患兒44例,年齡最下者1歲,最大年齡13歲,平局年齡為(6.7±4.3)歲,住院天數為4~11天,平均天數為(7.5±2.5)天。對照組當中患兒40例,男患兒22例,女患兒18例,平均年齡為(6.3±4.2)歲,住院平均天數(7.3±3.8)天;觀察組當中患兒40例,男患兒20例,女患兒20例,平均年齡為(6.8±4.1)歲,住院平均天數(7.8±3.2)天。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以及住院天數進行比較,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的40例患兒采用語言性溝通方式進行護理;觀察組的40例患兒在對照組所實施的語言性護理的基礎上,進行非語言性溝通。
1.2.1 表情:一個人的表情時期行為舉止在面部的一種集中性的體現,護理工作者的表情對于患兒的心理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護士在護理操作過程中,可以通過親切且十分自然的表情,加之和藹可親的微笑,可以很快建立與患兒之間的情感交流,使患兒感到身心愉快并且極具安全感,從而很大程度上縮短了護士與患兒之間的距離;純喝朐褐,護理工作者面帶微笑,在病房之間勤快且輕巧地往來,患兒自然會感到心情十分舒暢,對于患兒而言,其心理年齡比較小,因此,對于其精神層面上的安慰,往往勝過很多良藥。相反,如果在實施護理操作的過程中,護理工作者始終保持一副嚴肅的表情,這樣就會使患兒從內心產生恐懼,嚴重者會造成拒絕接受治療等延誤病情的后果,同時也會拉大護理工作者與患兒家長之間的距離,對于良好護患關系的養成具有十分嚴重的負面影響。
1.2.2 姿態:一個人的姿態可以對一個人的自我感覺以及情緒等狀態進行良好的反映。適當地對身體姿勢加以利用對于兒科的護理工作者而言十分有必要。在對以往的資料進行收集與整理的過程中發現,護理工作者在于患兒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適當運用身體姿勢,例如一些手勢或是進行一些點頭的動作,可以對整個交流過程起到維持與調節的作用。特別是遇到一些緊急情況的時候,護理工作者更要分外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時刻保持從容與鎮定,動作需要達到有條不紊并且迅速敏捷,倘若護理工作者此時行為忙亂,那么勢必會導致患兒或者是患兒的家屬產生恐懼或是緊張的情緒,從而對疾病的治療產生嚴重的影響。
1.2.3 眼神:護理工作者可以通過眼神與患兒以及患兒的家長進行交流,從而建立一種信任感,可以通過親切的目光,給患兒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甚至于一些時候,護士可以用通過目光,起到穩定患兒的情緒的作用。在患兒接受注射治療過程中,護士可以給予患兒鼓勵或是肯定的眼神,從而使患兒達到身心的全方位放松,以便于可以配合治療的順利開展。
1.2.4 撫觸:撫觸是一種可以增加舒適的感覺的一種實用性非常高的護理技術,這種局部或是全身的撫觸,一方面可以促進孩子的成長,還可以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對患兒以撫觸,可以增加患兒在治療期間的安全感與依賴感,有利于治療的順利完成。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 X2檢驗、秩和檢驗、Ridit分析,計量資料用 T檢驗,P 2、結果
兩組患兒在出院之后,其父母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表的填寫,通過結果可以看出,對照組患兒家長對于護理人員所實施的護理技術的滿意程度為72.5%,而觀察組患兒家長對于護理人員所實施的護理的滿意程度為92.5%;對照組與觀察組患兒家長對于護理態度的滿意度分別為80.0%和95.0%。觀察組患兒家長對于護理工作者護理技術以及服務態度的滿意程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本篇文章通過對我院80例患兒家長進行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這種非語言性的溝通在兒科的護理工作中顯得十分重要,特別是護理工作中與患兒進行的溝通,在其日常生活的護理當中,恰當使用非語言性的溝通方式,可以給患兒以安全感,從而迅速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除此之外,護理工作中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拓寬視野,對自己嚴格要求,從而不斷為護理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方麗.優質護理服務在兒科病房實施的方法及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3(01).
[2]馬穎.史麗榮.優質護理服務在兒科病房中的實踐與效果評價[J].全科護理. 2012(09) .
[3]張敏艷.“優質護理示范工程”在兒科病房的探索與實施[J].醫療裝備.2011(10) .
[4]李淑芝. 在兒科的個性化護理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09(05).
碩士醫學論文發表期刊推薦《海南醫學》雜志的前身為創刊于1973年的《海南衛生》,具有較悠久的歷史底蘊。該刊是由海南省衛生廳主管,海南省醫學會主辦的綜合性醫學科技期刊,1989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半月刊)。創刊以來,遵守國家有關科技期刊出版的法律法規,以“面向臨床、面向基層、突出實用性”為宗旨,以內容翔實、豐富、欄目多樣化為特點。傳播醫學信息,交流學術思想,探討醫學上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介紹防治工作中的經驗,重視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和可讀性,以臨床普及為主,提高為輔,立足海南,面向全國,輻射海外,為發展我國醫學事業,保護人民健康服務。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