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手部肌腱斷裂縫合術新治療管理方案

發布時間:2016-01-22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

摘 要: 正確認識有關高頻超聲應用在手部肌腱斷裂縫合術的新應用技巧,本文是一篇醫學論文。高頻超聲掃描檢查過程中主要觀察疑似手部肌腱形態和內部回聲的改變情況,損傷肌腱與外周組織界限是否清晰,明確斷裂程度和斷端的距離和位置。 摘要:人體四肢近關節處容易發生

  正確認識有關高頻超聲應用在手部肌腱斷裂縫合術的新應用技巧,本文是一篇醫學論文。高頻超聲掃描檢查過程中主要觀察疑似手部肌腱形態和內部回聲的改變情況,損傷肌腱與外周組織界限是否清晰,明確斷裂程度和斷端的距離和位置。

  摘要:人體四肢近關節處容易發生肌腱斷裂損傷[1],其中手部肌腱損傷高達30%[2]。肌腱損傷后不及時進行手術縫合術修復可致手部關節活動功能喪失,引起手部功能殘損。肌腱手術斷端的準確定位是保障術前確定手術切口位置,減少患者手術創傷和降低患者的術中手術感染機會的首要條件。肌腱斷裂縫合修復術后肌腱修復過程中可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術后患者創口極易發生肌腱再離斷、肌腱粘連和吻合口瘢痕連接,因此患者肌腱斷裂修復術后實時監測肌腱修復水平顯得尤為重要。但臨床上一直缺乏直觀準確的觀察手段了解肌腱愈合過程中各期的變化,腱性連接還是瘢痕連接也難以辨別[3],也難以及時明確術后患者肌腱粘連情況,影響手術治療方案的制訂,進而影響患者手部功能的康復。隨著超聲診斷技術的快速發展,已有報道高頻超聲可用于肌腱斷裂術的診斷、定位和療效觀察[3]。為了解術前采用高頻超聲定位肌腱斷裂斷端和術后6個月內用此技術持續監測肌腱康復水平對肌腱斷裂患者的康復狀況的影響,本研究對東陽市橫店集團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手外科就診的98例手部肌腱斷裂患者進行術前超聲斷端定位和標記,參照標記點設計手術切口,術中記錄手術時間和術后患者康復情況,并與我院確診但不進行手部肌腱斷端超聲定位的患者進行比較分析,以評價高頻超聲在手部肌腱手術斷端定位對手術時間和術后患者康復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手部肌腱斷裂縫,高頻超聲,醫學論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3月~2013年6月在我院手外科就診經高頻超聲和術中探查確診肌腱斷裂、經術前超聲定位確定手術切口并進行術后超聲持續監測的98例患者為實驗組。實驗組,男65例,女33例;年齡17~53歲,平均(29.5±0.33)歲;左手41例,右手57例;切割傷31例,電鋸傷20例,碾壓傷17例,砸壓傷12例,擠壓傷8例,鉸軋傷7例,刀傷3例;拇指38例,食指24例,其他手指或合并多指36例;伸肌腱斷裂38例,屈肌腱斷裂60例。選擇2014年1~6月在我院手外科確診為肌腱斷裂、未經術前超聲定位確定手術切口及進行超聲持續監測的48例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34例,女14例;年齡19~61歲,平均(30.1±0.46)歲;左手18例,右手30例;切割傷21例,電鋸傷15例,碾壓傷8例,自發性斷裂4例;拇指19例,食指11例,其他手指或合并多指18例;伸肌腱斷裂20例,屈肌腱斷裂28例。上述患者就診時間最短為手外傷后30 min,最長為3 d。兩組年齡、性別、部位、手指肌腱斷裂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醫學論文:《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3年創刊,本刊將盡力滿足全科醫學教學和臨床的需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普及與提高并重,活躍學術思想,促進改革創新,強調刊物的科學性、思想性、先進性、啟發性和實用性。

手部肌腱斷裂縫合術新治療管理方案

  1.2方法

  1.2.1 使用儀器 采用GE VOLUSON 730超聲診斷檢查儀,選用頻率為10~12 MHz的超聲探頭;儀器灰階增強不宜過大,其調節基準以血管內血液呈無回聲;能量輸出可調至能顯示部位的最低水準聚焦調節到所需觀察的深度。

  1.2.2 掃查方法和瘢痕連接判斷 患者一般取仰臥位或座位,充分顯露受檢部位。超聲探頭涂上耦合劑,依據臨床醫生的初步診斷,在患者手部損傷部位,沿肌腱周圍有規則的縱、橫掃查以顯示肌腱的聲像。為了提高聲像質量,探頭可適當加壓來回反復的掃查,一般3次以上。仔細觀察病變組織的形態、大小、結構、邊緣、內回聲以及與周圍組織的相關系,記錄肌腱吻合處瘢痕形成的范圍,并囑患者適度屈伸關節動態觀測檢測肌腱的滑動度。

  高頻超聲縱切面掃描顯示為平行的細條狀強回聲間以少許細條狀低回聲束狀結構,橫切面顯示為圓形或橢圓形的點狀強回聲間雜有少許點狀低回聲的團塊樣結構,與周邊其他軟組織回聲相比更強的為正常肌腱;其中肌腱吻合處稍微增厚(<5 mm),連接尚可,但與周圍組織分界不太清晰,肌腱滑動度>10 mm,超聲以短條狀低回聲和細小強回聲的患者為肌腱輕度瘢痕連接患者;而肌腱修復連接性較差,吻合處明顯增厚(>5 mm),與周圍組織分界較為模糊,超聲以片狀不規則低回聲為主,夾雜多個分布雜亂的強回聲,肌腱滑動度<10 mm的患者為肌腱重度瘢痕連接患者。

  1.2.3 手術時間記錄和療效判斷 兩組手術時間均以麻醉記錄表中單根肌腱修復開始至結束時間為準。其中實驗組分別在患者術后的2、4、8、12、16、24周進行超聲監測,期間發現嚴重瘢痕患者則進行二次手術,輕度瘢痕連接患者通過調整治療方案以其恢復手部功能。對照組則采用常規功能康復訓練,3周拆除石膏進行輕度手指伸屈運動,4周進行無阻力伸屈運動,6周后開始阻力伸屈運動。上述兩組人群都在24周時采用超聲儀沿肌腱方向對損傷部位肌腱進行掃查,并重點觀察肌腱橫切面和肌腱吻合處,記錄肌腱連接部位,范圍和內部回聲,判斷吻合處是腱性連接還是瘢痕連接,評價吻合處連接質量。同時選擇肌腱吻合處的明顯標志點進行肌腱滑動度分析以評價肌腱粘連程度。依據1975年美國手外科學會推薦的TAM(total active motion,TAM)手部功能系統評定方法[4],結合每例患者檢查情況,并評價半年手部功能恢復狀況。此標準主要根據受傷手指掌指關節、近側指間關節和遠側指間關節在握拳位時最大屈曲所形成的角度總和減去這些關節伸直受限的總和(對這些關節的過伸忽略不計)的差值來判斷,并與側邊健康手指功能比較分析,TAM正常值(度)=(90+110+60)-(0+0+0)=260,其恢復水平分4個等級,其中,TAM等于或近似于側鍵的100%為Ⅰ級,TAM大于健側的75%為Ⅱ級,TAM大于健側的50%小于75%為Ⅲ級,TAM小于健側的50%則為Ⅳ級。康復良好=Ⅰ級+Ⅱ級。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7.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