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CT與MRI影像特征及應用技術

發布時間:2016-01-15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

摘 要: 髓外造血組織增生新醫學研究有什么新的發現呢?在當前醫學科技的發展中要如何來加強對醫學新建設管理呢?本文是一篇醫學論文。CT平掃表現為椎管內密度均勻的軟組織密度腫塊影,增強掃描呈明顯均勻強化,反映了髓外造血組織富含供血的組織特征;常可見脊椎等髓腔增

  髓外造血組織增生新醫學研究有什么新的發現呢?在當前醫學科技的發展中要如何來加強對醫學新建設管理呢?本文是一篇醫學論文。CT平掃表現為椎管內密度均勻的軟組織密度腫塊影,增強掃描呈明顯均勻強化,反映了髓外造血組織富含供血的組織特征;常可見脊椎等髓腔增寬,皮質變薄,髓腔內骨小梁增粗,形成柵欄樣改變。椎管外的髓外造血灶,則在脊柱旁生成多發的大小不等的波浪狀軟組織腫塊,寬基底緊貼脊柱生長,向周圍突出,密度及信號特點與椎管內的髓外造血灶相似。

  摘要:髓外造血組織增生(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EMH)為造血系統良性病變,是某些血液疾病特別是貧血性疾病的并發癥。EMH主要見于肝、脾和淋巴結,而發生在椎管內、脊柱旁、縱隔或胸壁等部位較為少見,易誤診為腫瘤性病變。筆者擬對5例病理學確診EMH的CT和MRI影像特征進行分析。旨在加深對EMH的認識,提高影像診斷水平。

  關鍵詞:髓外造血組織,影像醫學,醫學論文

  1 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經病理確診的5例EMH。男3例,女2例;年齡16~34歲,平均24.4歲。全部病例臨床及實驗室檢查均為慢性貧血性疾病患者。5例患者均行CT平掃及增強掃描檢查,其中,3/5例行MRI平掃及增強掃描檢查。

  醫學論文:《醫學影像學雜志》,《醫學影像學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醫學影像學雜志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醫學影像學雜志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醫學影像學雜志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CT與MRI影像特征及應用技術

  1.2CT檢查方法

  采用GE HiSpeed單排螺旋CT或GE Light-Speed 64 VCT XT機,以螺旋掃描方式行胸部或胸椎平掃加增強掃描檢查,條件為管電壓120kV,管電流設置為自動mA,其中GE LightSpeed 64 VCT XT機的機架轉速0.5s/r,探測器寬度1.25mm×32mm,掃描層厚和層間距均為5mm。增強檢查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前靜脈注入碘普羅胺(300mgI/ml),總量按1.5ml/kg體重計算,流率3ml/s,注入對比劑后50~60s行增強掃描檢查。在后處理工作站對圖像進行冠狀位和矢狀位重建。

  1.3MRI檢查

  采用德國Siemens公司MAGNETOM Avanto1.5T高場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仰臥位,體部相控陣線圈。常規SE序列橫斷面、矢狀位T1和T2掃描,層厚4mm,矩陣512×512。平掃后行Gd-DTPA增強檢查,劑量按0.2ml/kg體重計算,以2ml/s的速率手工推注對比劑,注射完畢后行軸位、矢狀位和冠狀位T1WI掃描。

  1.4CT及MRI圖像分析

  在PACS的閱片終端,由3位高年資醫生對上述病例的CT和MRI圖像進行分析,并達成一致意見,分析研究其CT和MRI平掃及增強掃描的影像特點。

  2 結果

  本組EMH病例的主要CT和MRI影像特征見表1。3例病灶發生于中下胸段椎管內,呈縱行波浪狀軟組織塊影,其中,1例合并兩側椎旁相似病變(即病變位于椎管內外)。1例EMH病灶發生在縱隔兩側,鄰近肋骨頭膨大。1例EMH表現為胸壁內側多發半圓形或分葉狀軟組織塊影。髓外造血灶的CT及MRI增強掃描均呈明顯均勻強化。CT顯示椎體呈柵欄樣改變。MRI-T1WI可見脊椎信號彌漫性、均勻性減低。所有病例送病理組織切片檢測,均為纖維脂肪組織,局部區可見各系較幼稚的造血細胞增生活躍,診斷為髓外造血灶。

  3 討論

  3.1EMH的病因及病理

  髓外造血多見于慢性貧血(溶血)性疾病或原位造血功能障礙患者,其機制可能為:(1)胚胎時期具有造血功能的器官,其間葉細胞為補償骨髓造血功能的不足,重新恢復造血,似“返祖”現象。(2)循環于患者外周血中的造血細胞,在特定條件下歸巢于胚胎時期有過造血功能的器官,建立新的造血灶。(3)骨髓造血組織功能不足時,處于休眠狀態的造血干細胞被異常刺激,反應性增生,產生髓外造血。髓外造血組織手術,病理腫物切面多呈深紅或暗紅色,鏡下觀察病灶呈結節狀,結節內見脂肪組織及大量成群聚集的各階段幼紅、幼粒及巨核細胞,證實為處于活躍造血功能的造血組織。本組所有病例的病理學表現與此相符。EMH的腫塊比較小時,對周圍器官不形成壓迫,患者可以沒有癥狀,大多情況下,只是在原疾病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時才發現。腫塊較大時,或發生在椎管內的髓外造血灶,比較容易壓迫脊髓,引起脊髓壓迫癥;或者合并椎管內出血才使患者就醫而進行影像學檢查。 3.2EMH的CT和MRI表現

  由于X線平片對發現椎管內、脊柱旁和心臟后方的病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CT和MRI檢查是診斷髓外造血灶的主要影像學方法。

  3.2.1椎管內外EMH的CT和MRI影像特征 椎管內的髓外造血灶可在椎管內沿著椎管邊緣形成長形、梭形或多發波浪狀軟組織腫塊,脊髓和硬脊膜囊不同程度受壓變形、移位。髓外造血灶的MRI信號主要表現為T1WI等信號,T2WI等或稍高信號,病變內信號均勻,增強掃描強化明顯;另外由于重度貧血導致骨髓的T1弛豫時間明顯延長,所以常常伴有脊椎等骨髓TIWI彌漫性、均勻性信號減低。

  3.2.2縱隔EMH的CT和MRI影像特點 縱隔脊柱旁骨膜下存在少量具有潛在造血功能的造血組織,在病理狀態下可因造血功能的需要而過度增生,表現為縱隔兩側脊柱旁對稱或不對稱性腫瘤樣影像。病變可位于上中下縱隔脊柱旁的任何部位,但以中下段胸椎旁(T7~10水平)多見。髓外造血灶的CT平掃表現為梭形或半圓形軟組織密度腫塊影,密度均勻,增強掃描強化明顯。病灶MRI-T1WI表現為等信號,T2WI為(稍)高信號,SE序列T1WI增強掃描病變呈明顯均勻強化。另一有助于診斷的重要征象為鄰近肋骨頭膨大,椎體呈柵欄狀改變。由于EMH為良性增生性病變,病程多較長,對鄰近組織主要為推壓改變,除占位效應外,無惡性腫瘤浸潤性生長的特征。 3.2.3胸壁EMH的CT和MRI影像特點 發生于胸壁的EMH甚為少見,病灶均位于中、下部胸壁內側,形成寬基底附于胸壁,并突向胸腔的大小不等、波浪狀軟組織腫塊。病變邊緣光滑,密度/信號均勻,無鈣化、囊變及壞死,增強掃描病灶可呈均勻中度或明顯強化。周圍的肋骨、鎖骨、肩胛骨等呈不同程度梭形膨大,髓腔增寬改變。

  3.2.4EMH的其他征象 由于繼發性EMH常見于肝臟和脾臟等網狀內皮器官或結構,故可引起肝、脾腫大,CT和MRI檢查?娠@示不同程度增大的肝臟和脾臟,該表現雖然缺乏特異性,但結合其他影像學所見有助于診斷EMH。

  3.3EMH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本組發生于椎管內外、縱隔及胸壁的所有EMH病灶均具有上述CT和MRI征象,只要緊密結合臨床檢查資料,EMH的影像診斷一般不難。關鍵在于認真詢問病史并準確獲取臨床和實驗室檢查資料,患者一般都有明確的慢性溶血或慢性造血功能障礙病史,最常見的為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血液和骨髓檢查可以提供明確診斷依據。出現椎管內、脊柱旁溝或胸壁等部位密度均勻的多發瘤樣腫塊影(兩側同時發病更有助于診斷),半月形或波浪狀,MRI平掃表現為T1WI等信號、T2WI等或稍高信號,CT平掃為軟組織密度,CT和MRI增強掃描均呈明顯均勻強化,伴有病灶鄰近肋骨頭膨大、變形,骨小梁增粗,椎體呈柵欄狀改變,MRI-T1WI骨髓信號彌漫性均勻減低,但無骨質吸收破壞,無椎間孔增寬、胸腔積液等改變,應該考慮為EMH的可能。

  髓外造血灶主要需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別:(1)神經源性腫瘤:無慢性貧血或溶血等血液病史,多為單側發病,形成單發、局限性腫塊,病變密度/信號可不均勻,病灶鄰近骨質多有壓迫性骨質吸收、椎間孔增寬等改變。(2)縱隔淋巴類腫瘤:好發于中縱隔,病灶呈多發分葉狀且相互融合,可合并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結腫大,無肋骨頭膨大等表現。(3)胸膜間壁瘤:多有石棉接觸史,無慢性溶血病史,無肋骨頭膨大等改變。另外,上述三種疾病CT檢查均無椎體柵欄樣改變,MRI-T1WI骨髓信號多無異常減低,這也是鑒別診斷的重要征象。

  總之,CT和MRI檢查能很好地顯示髓外造血灶的部位、密度/信號特征,以及髓外造血灶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系,根據CT和MRI影像特征,緊密結合臨床病史,可對髓外造血做出較為準確的診斷。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