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2-18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在目前有關交叉韌帶脛骨部撕脫骨折治療措施有哪些技巧,同時應該如何預防此病的產生呢?本文是一篇醫學管理論文。文章對現在關節鏡微創手術, 具有痛苦
在目前有關交叉韌帶脛骨部撕脫骨折治療措施有哪些技巧,同時應該如何預防此病的產生呢?本文是一篇醫學管理論文。文章對現在關節鏡微創手術, 具有痛苦小、固定穩定、關節功能恢復快等優點, 患者易于接受。本組用直徑較粗的鋼絲固定, 可早期行膝關節功能鍛煉, 利于關節功能恢復, 對骨折塊干擾少, 符合生物學固定原則, 利于骨折愈合。本組病例X線片顯示均在術后6~12周骨折愈合, 膝關節伸、屈功能恢復良好, 并可以同時處理膝關節內的其他合并損傷。關節鏡微創手術是治療ACL脛骨部撕脫骨折較為理想的手術方式。
摘要: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是維持膝關節穩定的重要組織, 其脛骨附著部撕脫骨折, 在膝關節損傷中常見, 是ACL損傷的一種特殊類型[1], 為關節內骨折, 復位要求高。傳統手術多采用大切口, 鋼絲或螺釘內固定, 手術創傷大, 恢復慢, 復位不佳可引起韌帶松弛, 關節不穩;保守治療難以達滿意復位效果, 隨著關節鏡技術的日漸成熟, 微創條件下進行骨折復位、固定已在骨科臨床廣泛應用。作者2007年10月~2013年7月采用關節鏡下復位、粗鋼絲固定治療ACL脛骨部撕脫骨折, 臨床效果滿意, 現報告如下。
關鍵詞:關節鏡微創治療,交叉韌帶脛骨,醫學管理論文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38例患者(嚴重復雜的膝關節及其周圍骨折, 不在本組范圍內)中男28例, 女10例;年齡12~50歲, 平均年齡31.6歲。傷因:車禍傷24例, 運動傷4例, 日常生活傷6例, 墜落傷4例。X線及CT三維重建依據骨折移位分類:Ⅰ型3例, Ⅱ型12例, Ⅲ型23例。就診距手術時間4 h~3個月。
論文網推薦:《遼寧中醫雜志》,《遼寧中醫雜志》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1. 2 手術方法 椎管內麻醉, 常規關節鏡入路探查膝關節, 鏡下探查確定損傷情況, 證實ACL脛骨附著部骨折。新鮮骨折者清除骨折端的瘀血、鉗夾組織及滑膜, 對于陳舊骨折, 剝離骨折塊, 清除骨痂及肉芽組織, 使之成為新鮮骨創面, 刨削增生的滑膜組織。用探針復位骨折塊, C臂機透視復位滿意, 分別于脛骨結節內、外側相距1.5 cm, 鉆入2根直徑2 mm克氏針, 2根針均穿過固定骨折塊(如骨折塊較小, 難以固定時, 可不必強求固定, 僅穿過交叉韌帶根部), 在兩孔中再穿入1根導針至關節內。在一針[dYlW.Net專業提供畢業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中引入兩股直徑0.3 mm鋼絲, 呈套狀, 在另一針中引入直徑0.7 mm單鋼絲, 將單鋼絲套入雙鋼絲內并抽出, 拔出2根導針, 在脛骨結節處擰緊鋼絲, 牢固固定骨折塊。對于合并半月板損傷者, 區別損傷類型, 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 盡量保留半月板。術后膝關節屈曲20~30°石膏托固定, 2周后去石膏行膝關節主、被動功能鍛煉。
2 結果
本組38例全部取得隨訪, 復查X線片顯示骨折臨床愈合時間6周24例, 8周8例, 12周6例。隨訪4~32個月, 關節伸、屈功能全部恢復良好, 無關節不穩定及髁間撞擊癥等并發癥。
3 討論
ACL是限制脛骨相對于股骨向前運動的主要結構, 還具有協助控制脛骨旋轉, 防止膝關節過伸的作用, ACL損傷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 即韌帶脛骨或股骨附著部撕脫骨折和韌帶實質部損傷或撕裂[2]。ACL實質部損傷, 不易愈合, 需行韌帶重建術[3]。而脛骨附著部撕脫骨折, 因其血供好, 易愈合, 因此采用鋼絲固定效果較好[4]。本組38例全部取得優良效果。
ACL脛骨附著部撕脫骨折, 多為膝關節過伸損傷所致, 傷后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伸直受限。本組晚期就診的5例病例, 主訴均為膝關節伸直受限就診。
Meyers和Zaricznyi根據骨折移位程度將ACL脛骨部撕脫骨折分為四型[5]。Ⅰ型, 骨折無移位或骨折塊前緣抬高;Ⅱ型, 撕脫骨折塊前1/3或后1/2抬起, 仍有部分與脛骨相連, 側位X線片呈“鳥嘴狀”;ⅢA型, 整個撕脫骨折塊與脛骨失去接觸;ⅢB型, 整個骨折塊完全游離, 并有旋轉移位。Ⅱ型和Ⅲ型骨折由于骨折移位明顯, X線片容易發現, 但Ⅰ型骨折易漏診, 本組晚期就診的5例患者, 經過仔細閱讀傷時X線片, 均為Ⅰ型骨折, 待晚期引起膝關節伸直受限時才就診, 骨折已變成Ⅲ型。本組38例早期診斷I型僅3例。因此對于Ⅰ型骨折應高度重視, 詳細檢查、閱片, 不能明確診斷時一定要做CT三維重建或MRI檢查, 避免漏診, 延誤治療。
ACL脛骨附著部骨折, Ⅰ型骨折早期可保守治療, Ⅱ、Ⅲ型骨折大多數學者主張手術復位、內固定[6]。在沒有關節鏡技術前有學者對于Ⅱ型、Ⅲ型行切開復位縫線、鋼絲或螺釘內固定, 亦取得較好效果[7], 但存在手術創傷大、恢復慢、并發癥多等弊端。關節鏡技術, 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微創外科(minima inaggressive surgery, MIS)技術, 有報道用直徑0.3 mm鋼絲內固定或兩股可吸收線縫合固定等, 術后需外固定時間較長, 不能早期行關節功能鍛煉, 不利于關節功能恢復。本組手術對內固定方式進行改進, 選用直徑0.7 mm鋼絲固定, 穩定性更好, 術中即可做膝關節被動活動。合并有半月板損傷者, 區別不同的損傷類型, 采用不同的修復方法[8, 9], 盡量保留半月板, 不做半月板全切術, 避免膝關節過早退變。術后2周, 去石膏托遵循“早活動、晚負重”原則進行膝關節伸、屈功能鍛煉, 不能主動鍛煉者用CPM協助鍛煉, 防止關節僵硬及粘連, 參照X線片顯示的骨折愈合情況決定關節負重時間。
對于傷后超過6周, 影像檢查顯示骨折已愈合, ACL仍松弛、關節不穩或并發關節撞擊征者不宜再做此類手術, 應做ACL重建或成形術[9]。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