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2-01所屬分類:學術成果常識瀏覽:1次
藏羚羊研究論文參考文獻有很多,大家可以通過登陸中國知網、維普、萬方、龍源等平臺上,搜索“藏羚羊研究”點擊搜索,就能檢索出大量相關論文文獻。下面學術顧問給大家分享幾篇,供大家參考:
藏羚羊研究論文文獻一:羌塘高原藏羚羊棲息地分布及影響因素——《生態學報》
摘要:藏羚羊作為羌塘高原草食性野生動物的典型代表,明確其棲息地的準確分布將有利于識別藏羚羊種群保護關鍵區域,協調羌塘高原人與野生動物沖突。采用野外調查與物種分布模型相結合的辦法,以藏羚羊棲息地選擇偏好和遷徙規律為基礎,利用Maxent模型模擬其在繁殖季節和非繁殖季節的棲息地分布,并通過棲息地質量模型輔以GIS空間分析方法,識別受人類干擾的棲息地范圍。結果表明:藏羚羊在非繁殖季節主要分布在羌塘高原東南部,圍繞在色林錯等水系周圍,其越冬區面積約為26萬km~2。傾向選擇海拔4800m以上、氣候溫暖、靠近水源且食物資源豐富的區域。藏羚羊在繁殖季節棲息地明顯呈現由南向北擴散的趨勢,多在水系周圍呈小片狀分布于羌塘東北、中北、昆侖山南麓部分區域,產羔區面積約為30萬km~2。選擇產羔地時則注重坡度、水源、海拔、氣溫日較差等,對植被資源的選擇傾向較非繁殖季弱,重視遷徙通道連貫性和產羔區域安全性。羌塘高原人類活動整體較弱,北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藏羚羊理想棲息地,但南部地區社會經濟較發達,尤其是那曲地區南部和阿里西南部,居民地、道路和牧業等人類活動對棲息地干擾較大,受干擾面積分別占藏羚羊越冬區的39.7%... 更多
關鍵詞:藏羚羊;棲息地;羌塘高原;Maxent模型;棲息地質量模型;
藏羚羊研究論文文獻二:普氏原羚與藏羚羊消化系統解剖特征——《動物學雜志》
摘要: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和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均為我國Ⅰ級保護野生動物,兩者的消化系統結構一直未被報道。本研究對野外死亡的6只普氏原羚和2只藏羚羊進行了大體解剖,對二者消化系統進行描述。其消化系統均由口腔、食道、瘤胃、網胃、瓣胃、皺胃、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盲腸、結腸、直腸組成。普氏原羚和藏羚羊的胃屬于復胃,瘤胃體積最大。本文將普氏原羚和藏羚羊的消化系統解剖結構特征與牦牛(Bos grunniens)、蒙古綿羊(Ovis arie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歐拉型藏綿羊(O.aries)、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四川梅花鹿(Cervus nippon sichuanicus)以及長頸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等反芻動物進行了比較和分析,發現了其適應生活環境的消化系統特征。
關鍵詞:普氏原羚;藏羚羊;消化系統;解剖;
藏羚羊研究論文文獻三:藏羚羊基因組微衛星分析與初步驗證——《四川動物》
摘要:為明確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核DNA中微衛星分布情況和特征,利用MISA工具對藏羚羊基因組進行微衛星掃描。在全長2 696.89 Mb的藏羚羊基因組中,搜索到723 135個微衛星座位,其中完全型微衛星有675 809個。6種重復類型中,單核苷酸重復最多,有471 142個,占69.72%;其次是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分別為88 832個和86 658個,占13.14%和12.82%;六核苷酸最少,僅215個,約占0.03%。以藏羚羊基因組DNA為模板對微衛星座位進行驗證,在100個微衛星座位中篩選到8個具有多態性的微衛星座位,多態比例約為8%。本研究將為研究藏羚羊微衛星標記、群體遺傳多樣性、藏羚羊保護生物學提供基礎。
關鍵詞:藏羚羊;基因組;微衛星;多態性;
以上是學術顧問關于“藏羚羊研究論文參考文獻”的介紹。想了解更多關于藏羚羊論文文獻,或是有投稿需求的作者,歡迎咨詢我們期刊天空在線學術顧問。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