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10-26所屬分類:學術成果常識瀏覽:1次
摘要: 慢性病健康管理成為我國面臨的難題,對我國慢性病健康管理現狀及影響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因素進行分析,認為加強我國衛生經濟支出,主要包括區分直接支出與間接支出,即合理將衛生經濟財政支出分配與直接用于病人治病、醫療服務或是加強健康領域教育的投入,以形成合理的支出分配制度,對我國慢性病健康管理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 衛生經濟支出; 慢性病; 健康管理
1 我國慢性病健康管理現狀
1. 1 慢性病簡介
慢性病成為影響我國老年人正常生活的重要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白內障等。慢性病程長,只要患病就會影響患者的正常飲食、起居生活,我國老年人受此類病影響較嚴重,且隨著年齡的增加,患病率也在不斷增加。最新調查結果顯示: 中國現有高血壓人群達 2. 7 億人,每年新增1 000萬人,在年齡≥20 歲的人群中,有9 240萬成年人患有糖尿病,有 1. 482 億人處于糖尿病前期。慢性病作為 21 世紀危害人們健康的主要問題,主要與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缺乏正確的健康知識及患病后情緒消極、缺乏健康管理能力有關。
1. 2 慢性病的特征
常見的慢性病有糖尿病、高血壓、白內障、冠心病、腦血管病等,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特征: 第一,慢性病隨著年齡的增加,其患病率也不斷增加。第二、患慢性病類型與性別有關。研究數據表明,男性老年人的腦血管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均高于女性,類風濕關節炎患病率低于女性。中心性肥胖患病率為 54. 75% ,其中女性為 59. 00% ,高于男性的 48. 47% ( P < 0. 01) 。第三,慢性病起因隱匿,且病程長,并發癥多且致殘致死率高。在患慢性病前,沒有辦法找尋其真正的原因,一旦患病,患者終身的正常生活都會受影響。慢性病死亡率也在持續上升,已占總死亡率的 82. 4% ,慢性疾病逐漸成為中國人群的主要死因。慢性病發病和死亡率迅速上升,必然會導致巨額的醫療負擔,醫療用度一直呈攀升趨勢,這些都給國家和個人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1. 3 我國慢性病管理現狀
在醫療衛生投入方面,我國政府加大力度,增強衛生經濟投入,用于老年人慢性病治理的費用也逐步到位。目前我國推出家庭醫生,為社區的每位老人提供一名家庭醫生,及時追蹤老人的身體情況。慢性病管理現狀已由“治病”向綜合性“治病 + 防病”模式轉變。在醫院內部集追蹤隨訪、篩查,宣教的院前、院中、院后一體化的整體健康管理模式。但是慢性病影響老年人正常生活的問題仍未能得到根治。若想要從根源解決慢性病問題,還應仔細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從長遠考慮,從未來著手,預防慢性病的發生。
2 影響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因素
2. 1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進行的推測與判斷。慢性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慢性病患者對自身恢復能力的推測和判斷。自我效能感高的患者,具有良好的、積極健康心態,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督促、嚴格要求自己,這對防止慢性病進一步加重具有重要影響。自我效能感低的患者表現為對生活消極,外加年齡較大,缺少希望,因而更加不注意對自身的嚴格要求,這類群體很容易受到病變的影響,導致不良結果的發生。因此,自我效能感應引起慢性病健康管理的重視,加入慢性病健康管理規范,成為預防慢性病發生的一項重要指標。
2. 2 健康管理能力
健康管理能力是老年人預防慢性病發生及患者自身恢復能力的表現。健康管理能力主要表現為未患病之前的預防能力,例如: 具有良好的健康管理知識,注意飲食、注意休息、經常鍛煉身體。另一方面表現為患病之后對自身身體的調節以及在治病過程中的經濟實力及親友支持力。健康管理能力較強的人首先具有較強的自我效能感,其次能夠經常關注健康方面的知識,在日常飲食起居方面嚴格要求自己。良好的社會因素也是健康管理能力強的重要表現,醫療服務越來越昂貴,部分患者難以承擔,若有政府或親友的幫助,也能夠良好應對病癥。
2. 3 健康管理影響力
健康管理影響力可從兩個角度著手: 其一為個體的健康管理影響力。人具有社會性,社會性必然導致個體受其他個體或群體的影響。具有良好自我效能感和健康管理力的人具有較強的健康管理影響力,他們能夠將積極的態度散播開來,進而對社會造成積極影響。其二是指整個社會的健康管理影響力,這與國家健康管理政策相關,完備、有序的健康管理政策能夠為社會營造積極的環境,使社會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3 衛生經濟支出對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作用
3. 1 衛生經濟支出的作用
我國老齡化人口加劇,肥胖率不斷上升,患慢性病人口與日俱增,醫療服務越來越昂貴,增加衛生經濟支出非常有必要。美國花費在老年人口上的公共支出是少年兒童的 3 倍,Lloyd - Sherlock 以發展中國家為例,對人口老齡化與醫療保障政策進行了研究,發現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政府對醫療服務的公共支出也會加大,健康人力資本會得到有效積累。人力資本得到大量的積累,才能促進我國老齡化問題向更加積極的方向發展。增加衛生經濟支出有助于我國良性發展,但是更應關注其衛生經濟支出模式,不能僅就治病方面加以投入,Brown 提出社會支持的來源可分為兩種: 一是非正式的社會支持來源,包括家人、親戚、朋友、鄰居、社團朋友及工作中的同事等。二是正式的社會支持來源,包括提供服務的政府、學校、福利機構、衛生機關等的工作者。因而衛生經濟支出合理投入,從長遠考慮,應注重未來良性循環與發展。
3. 2 加強衛生經濟直接支出
衛生經濟直接支出是指,政府所做的投入全部用于慢性病的預防或患者的治療。此類支出固然重要,應合理分配,從前期的預防到患病之后的治療以及后期患者身體康復所需醫療服務,應環環相扣,促進慢性病的預防及患者的后期恢復。直接支出應做到全面且精準,全面影響慢性病因素的各個方面,精準是指支出不應千篇一律,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衛生經濟支出應分情況、分個體,應傾向于健康管理能力較弱的個體。在支出過程中應找尋良性衛生經濟來源,積極發揮社會群體、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這樣才會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積極探索老齡化社會經濟發展動力。
3. 3 加強衛生經濟間接支出
衛生經濟間接支出是指,要考慮影響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深層次因素,主要包括意識的提升以及社會輿論環境的營造。意識的提升需要形成有利于經濟增長的合理的人力資本結構,要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保障衛生支出比例,要強化公共衛生支出與財政支出的突出地位,加快人力資本積累。加大健康教育方面的人才培養,普及健康理論知識,提高我國老年人及準老年人的健康意識,以及其自我效能感,改善社會慢性病患病情況,營造良好的健康環境。
【摘 要】 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轉變十分迅速,其老齡化程度也是急劇加深的。根據外國經驗,老齡化急進式國家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會出現種種問題。本文通過選取居民醫療保健消費為代表性因素,探討我國老齡化進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利用實證數據證明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健支出有顯著的正相關影響。而老齡化人口的醫療保障是對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一個嚴峻挑戰。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的情況下,我國新農合政策如何調整以及如何完善“大病醫療”保障制度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4 結語
加強我國衛生經濟支出,并將其進行合理分配,主要包括區分直接支出與間接支出,即合理地將衛生經濟財政支出分配與用于病人治病、醫療服務或加強健康領域教育的投入,以形成合理的支出分配制度,對我國慢性病健康管理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趙婷,喬慧 . 新農合方案調整對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影響研究———基于雙重差分模型的實證分析[J]. 現代預防醫學,2018,45 ( 15) : 2773 - 2777.
[2] LIAW W,KRIST A H,TONG S T,本刊編輯部 . 世界家庭醫生組織 ( WONCA) 研究論文摘要匯編———居住在“冷點社區”與健康欠佳、享有衛生服務質量欠佳間的關系[J]. 中國全科醫學,2018,21 ( 19) : 2334.
SCISSCIAHCI